在一個學校里,班主任不僅是班級的管理者,而且是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班主任的工作真的不可低估。說實在的,它不但影響著班級的正常教育教學工作,影響著學生性格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可以說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健康有序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嚴中有松”是治班之道。人們不是常說“嚴是愛,松是害”嘛,這話講得有失偏頗。在治理班級,維持班級穩定中,嚴確實是有一定的作用。
“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嚴己”,這是針對班主任而言的。班主任是一班之主,平常與同學們接觸最多,那么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疑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是學生模仿的樣板,因此,班主任時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以師德規范條約來約束自己,為人師表。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中樹起威信,才能更好地約束學生,從而更好地管理班級。治班要嚴的另一方面是要“嚴紀”。這是針對班級和學生而言的。“嚴紀”首先表現為班級要制定嚴明的班級紀律,因為只有嚴明的紀律才能約束學生的思想、行為,才能使班級穩定。“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每學期都要從班級實際出發,制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班規。對于班級管理,似乎存在著一種認識,就是管得越死越好,常聽有人說,某某班管得“魚不動,水不跳”,好生羨慕。這種觀點要不得,它常常會導致我們對一個班級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其表象上,而這種外在的東西常常是一種假象,一個只知道讓學生讀死書的班級管理最終會導致學生厭學、反應遲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憨”;它的弊端還是隱性的,如果最終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很多人也習慣將這種責任推給學生。殊不知,學生的聰明勁很大程度上是被陳舊的管理意識這把軟刀子刮蝕了。它的弊端和教學中的題海戰術如出一轍,題海戰術造就的是一大批熟練的做題工,就像流水線上的作業員,而不是發明家、設計大師。要讓學生成為有創新意識有創造能力的新一代,作為教育者應該是教會他們學會自制,學會自我約束。班級管理應該像放風箏一樣,把線拽在手里——嚴守,然后任風箏在空中自由飛翔。學生需要管,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松“是班級精神的靈魂,“嚴”只是一種手段:要做到“嚴而不死,松而不亂”:處理好“嚴”與“松”的辯證關系是班級管理成敗的關鍵。
“勤中偷懶”是治班之訣。要管好班帶好班,跟班要勤是經久不衰的道理。跟班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勤到班,勤觀察,勤了解。雖說學生都已十五六歲,但他們的自我約束力,自我控制力還是有限的,班主任應該勤到班上去走走看,督促學生好好地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另外,班主任經常到班上去走走,也可以隨便問問學生昨晚或星期六、星期天的一些事情,也許是這么不經意的走走、問問,或許會發現一些重大的事情并將它很好地處理,避免事態的蔓延。
二、勤發現,勤鼓勵,勤表揚。學生有自尊心,有上進心,有表現欲,在帶班時,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激勵學生的上進心,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表現欲,要發現并抓住學生的閃光點,給與適當的鼓勵與表揚,這樣不但可以增進師生間的友誼,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優點充分表現。賞識教育應該成為我們工作的主要方法。
三、勤培養學生的習慣。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曾經說過:“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塑造學生一個健全的人格比教授他們一個高的分數更重要,何況有了一個健全的人格又何愁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塑造孩子健全完善的人格,就必須從養成教育抓起,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打好人生的初稿。養成教育是通過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事情對青少年的言語、行為、態度等進行訓練,以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基本的做人品質的活動。在上班會課時,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衛生習慣教育、寫字習慣、學習習慣教育的力度,使學生養成各種良好習慣。雖然養成教育在初中階段顯然遲了點,但只要有糾正或養成的可能,我們都應該去做。
萬事包辦,不論巨細,事必躬親往往被認為最負責任、最優秀的,盡管作為班主任要勤于工作,但我們的班主任都有繁重的教學任務,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軀,怎樣處理好,準確地說是擺脫 “包辦式”的管理模式呢? 葉圣陶 先生有關教學的一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鑒,那么我們不妨仿造—句——“管是為了不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施行自我管理。因此,我們可以施行一套民主治班的方案,它的內容是一種以班長為龍頭、班干部為核心、全體同學為主體的全員參與、自查自評自糾的管理方法。班主任只是做決策性、指導性的工作,效果確實不錯。有時我們也要學會偷懶,在勤的基礎上講究懶的策略,必得一箭雙雕的結果。班主任輕松了,學生長進了,何樂而不為呢?
“愛心投入”治班之本。師愛是師德之魂,在一定程度上說,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并不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不容易,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疼愛自己的孩子是一種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才是神圣的。因為這是一種無私的、廣泛的、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又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也正是這種愛,促進了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影響著學生身心發展和人格形成,甚至受益畢生。我們不是神,但我們是被譽為“塑造靈魂的工程師”的人,因此,我們得以十二分的真誠去愛我們的學生。
一、關心學生的生活,做學生的“慈母”。
學生在校學習,一天有好幾個鐘頭離開了父母的視線,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作為一個班主任在此期間盡量像父母一樣關心和照顧他們,時時注意他們的情緒和身體情況。多噓寒問暖,讓學生敢 于親近 老師。
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有時會萌生出許多念頭,如厭學、朦朧的男女同學關系、拉幫結派打架斗歐等,作為班主任,要及時地發現這些問題,進行正面教育。通過耐心的教育,使這些同學都能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平時還要多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到防范于未然。
三、不歧視差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在與差生相處的過程當中,盡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長處,使他們能以較好的心態在學校里學習。 厚愛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動人:首先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有絲毫虛偽與欺哄,一旦學生發現“有假”,那么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會被看作是在“演戲“,因為他們更缺少辨別能力。他們會說:“老師是說給我們聽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結果是真的也變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中差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過學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誠對他們,善意理解他們,高興地接受他們,一定會促進中差生的進步和發展。 正所謂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教育者對中差生的厚愛定會使他們實現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的轉變。
在我們的父母和教師中,都不乏對孩子的愛,只不過,可能我們都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懂得怎樣去愛,以及孩子是否理解和接受這份愛?對學生的愛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層面,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和學生促膝談心;在學生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予特別的關心;在學生需要激勵時,給予充分的激勵;在學生需要指出毛病時,也應該一針見血的指出,使之猛醒。人天生是有惰性的,沒有壓力,人不易進步;沒有約束,人容易放任自流;沒有規矩,是難以成方圓的。因此,“愛”必須得在“嚴”的一張一弛中進行。
總之,打破傳統觀點,增強現代管理意識,是我們班主任面臨一個重大課題。只要我們肯動腦筋,勇于探索,班主任工作一定會大有可為。人們常說,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有其自身的規律;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本質在于創新;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奉獻。把這句話放在班主任身上,那是最恰當不過的了。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既是學生的領導者,又是學生的老師,還是朋友,對學生全面發展和良好的個性的形成,負有直接的教育責任和最大程度的影響。要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就必須付出十二分的精力和才智,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特別是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轉變工作,更需要把科學、創新、藝術三者結合起來,淋漓盡致地發揮其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