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課題:認識分米和毫米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實踐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3、組織有效的活動,激活參與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具準備 :
每人一條1分米長的紙條,1分硬幣,磁卡,1厘米、1米的紙條,直尺,白紙1疊、米尺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身高圖。
問:你知道這個小朋友在干什么嗎?(量身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齊讀:1米32厘米
這里面用到了兩個什么單位?(長度單位)分別是什么?(板書:米 厘米)
2、復習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貼出1米紙條。問:你感覺1米比較怎樣?所以我們一般用米作單位來量一些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1厘米有多長?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貼出1厘米的紙條。問:你感覺1厘米的長度怎樣?所以我們一般用厘米作單位來量一些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3、導入。
我們感覺1米和1厘米的長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們要去量課桌的長,用米作單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單位又太小了,所以我們今天要認識米和厘米之間的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板書)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一)認識分米
1、師貼出紙條,指出:這張紙條的長就是1分米。
請學生也拿出相同的紙條,問:這張紙條的長就是什么?
2、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舉例說明。(插座的四條邊、軟盤的邊)
3、師:分米和厘米都是長度單位,那么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怎樣證實你的猜測?用直尺量一量紙條。得出結論,板書:1分米=10厘米
4、判斷:讀:我的文具盒,長大約20厘米,寬大約10厘米。
你能換種說法嗎?
5、你能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嗎?指名在實物投影儀畫線段。
問:1分米可以從刻度0畫到刻度10,還可以幾開始畫?如果從2開始呢?從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比劃給同桌看,讓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計得對不對。
7、拿出彩紙條,估計一下1分米的長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計得對不對,還差多少。
8、我們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關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圖,指名回答。
數一數,米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個1分米?;卮鸷笱菔荆?0。
指名說說米和分米的關系。板書:1米=10分米
(二)認識毫米
1、導入。
師:你能說說數學書厚多少嗎?
師演示操作方法,學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結論:數學書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為了看得更清楚,老師拿來了一個放大鏡(出示),發現數學書的厚度連一厘米都不到,說明我們還需要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毫米。板書:毫米。
3、認識。
放大1厘米。
師:在直尺上,1厘米中間有一些比較短的刻度線,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演示從刻度線0到第一根小短線就是1毫米。
4、進率。
一格一格數,數到5毫米時停下,問:這根刻度線有什么不同之處?指出:從刻度線0到這根刻度線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繼續往下數。填空:1厘米里面有( )個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了嗎?板書: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覺1毫米比較怎樣?怎樣數比較方便?(用筆尖數)學生數一數。
5、舉例。
什么東西的長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師示范量1分硬幣的方法,學生同桌合作。用同樣的方法量1元硬幣、銀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張白紙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三、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題。
(1)說出橡皮和回形針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的?想想怎樣看更方便。
(2)第2題,量出下面圖形每條邊的長。
學生獨立測量。
匯報交流。
(3)第3題。先估一估自己的課桌和凳子的高大約是幾分米,然后小組合作量一量課桌和凳子的高分別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幾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題。
先估計,再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
(1) 學生測量,記錄數據。
(2) 匯報交流。
3、在( )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鐵釘長2( )。
(2)床長2( )。
(3)大米寬2( )。
(4)黃瓜長2( )。
讓小朋友獨立選擇,在交流時先讓學生用手勢表示自己選擇的長度單位,然后在小組里交流為何選這樣的長度單位。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它們是誰?都是什么單位?它們之間的關系你知道嗎?讀一讀。
五、課堂作業
六、教后反思
第五單元 課題:簡單的換算 第2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測量活動中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并且學會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學重難點:
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并且學會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多媒體演示小兔和小貓在比賽跳遠,分別留下一條線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貓:“我跳了80厘米”。兩個小動物爭論不休。
師:小兔和小貓誰跳得遠呢?(學生自由說)
師:到底誰跳得遠,小朋友們誰說得正確呢?學了“簡單的單位換算”,你們就能找到答案!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筆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長?
師:同樣的筆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自由說Z)
小結:許多小朋友都說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樣長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組里說一說你的想法。
師:因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個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試一試
師:一張電腦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學生活動)
師:小朋友量得電腦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結: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個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師:我這兒還有一塊橡皮,量得它的長度是50毫米;教室的門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嗎?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
三、反饋完善:
1、“想想做做”1
學生獨立完成。
匯報交流。
2、“想想做做”2
先量一量每個圖形中各條邊長是多少厘米,再說一說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填寫在書上。
3、“想想做做”3
獨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4。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換算的?
5、“想想做做”5
哪條線段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學生獨立估計、測量。
匯報交流。
6、“想想做做”6
先估計這兩條線段各長幾厘米,跟同桌說說,然后量一量,看誰估計得準?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課總結:
1、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嗎?你跟你小組的同學合作得怎樣?
2、課外實踐活動:拿一瓣蒜頭,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先看看它幾天后開始發芽,再記錄發芽后一周內蒜葉的生長情況。完成蒜葉生長情況記錄表,過一段時間全班交流。
五、課堂作業
六、教后反思
第五單元 課題:練習五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毫米、厘米、分米、米這幾個長度單位。
2.通過對比建立長度的表象,學會單位之間的換算,選擇合適長度單位進行測量,鞏固各長度單位的概念。
教學重點:
測量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學難點:
學會估測,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又認識了哪個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劃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完成練習五。(板書:練習五)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2題。
學生自己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單位,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五”第3題。
提問: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間的進率大家還記得嗎?說給同桌聽聽,獨立完成第3題。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樣想的?
3.完成“練習五”第4題。
學生在圓圈里填上“<”或“>”,指名學生口答為什么這樣填。
4.完成“練習五”第5題。
出示題目,學生集體讀題,理解題目意思。引導學生比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5.完成“練習五”第6題。
小組估計5枚硬幣摞起來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計是否準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五”第7題。
提問:你們認為多長合適呢?
2.完成“練習五”第8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目意思。
指名學生到前面板演。
3.完成“練習五”第9題。
出示題目。
提問:他們1小時走的米數都接近幾千?
4.完成“練習五”第10題。
想想10張紙厚1毫米,100張紙大約多厚?1000張、10000張呢?
四、反思總結
提問:同學們,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六單元 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第1課時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能口算和在100以內的兩位數加兩位數,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口算出進位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結果。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先學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口算的。
2.出示例1的情境圖。學校跳繩比賽活動,你從圖中能知道什么?根據這些已知條件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紅跳了多少下?小軍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確問題:“小紅比小華多跳23下,小軍比小華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別怎樣列式?
學生口頭列式,教師板書算式,提問:你能口算出得數嗎?
同桌之間互相說說是怎樣算的。在此基礎上,在指名說說,并適當加以點評。對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師可以有選擇地板書。
引導學生總結兩道算式的共同點,揭示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提問:這兩道題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結:這兩道題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時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時不需要進位,第二道相加時需要進位。今后在口算時要注意適當加以區分。
三、反饋檢測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讓學生看清題意后把口算的結果直接寫在教材上。
集體反饋,電腦驗證。
比較每組題的異同點。
第1題讓學生體會如何在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基礎上思考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
第2題讓學生體會進位加與不進位加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選出其中一組題讓學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請學生說說估算的理由,將估算的結果和口算結果對照,看有無錯誤。
其余每組題同桌合作完成。集體訂正。
小結: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預測口算的得數。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驗證口算的結果。希望同學們今后自覺地在計算前或計算后進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根據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體訂正。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以及為什么這樣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集體訂正。讓學生將自己分析、思考的過程說給大家聽,同學間互相補充、互相評價。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這節課我們學會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五、課堂作業
第六單元 課題: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能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地口算出退位的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結果。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二、先學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說說“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計得數是幾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說說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教學例2.
出示教材情境圖:你從圖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們提出哪些用減法計算的問題?怎樣列式?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這節課我們研究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板書課題)
你能口算出這些算式的得數嗎?到小組里說說自己口算的方法,再聽別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點放在退位減上,多讓學生說一說。
比較:上面兩組題在計算時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都可以先用被減數減減數十位上的數,再減個位上的數,也都可以先減個位上的數,再減十位上的數,還可以十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分別相減,然后把兩次減得的差合起來,……
不同點:第一題是不退位減,第二題是退位減,特別是用第二種方法計算退位減時,要從被除數十位上退一作十,和個位上的數合并后再減,……
小結:同學們通過合作得出了好幾種不同的算法,也通過比較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電腦出示第1、2題,讓學生看清題意后把口算結果直接寫在教材上。
集體反饋,電腦驗證。
比較每組題的異同點。
(第1題讓學生體會如何在兩位數減整十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基礎上思考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第2題讓學生體會退位與不退位減法在計算方法上的聯系與區別。)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選出其中一組題讓學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請學生說說估算的理由,將估算結果和口算結果對照,看有無錯誤。
其余每組題同桌合作完成。集體訂正。
小結: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預測口算的得數。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驗證口算的結果。希望同學們今后自覺地在計算前或計算后進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根據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體訂正。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以及為什么這樣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說說從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學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過計算,檢驗估算的情況。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這節課我們學會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
五、課堂作業
第六單元 課題:解決實際問題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能正確用兩位數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的口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領悟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思路。
教學難點:體會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運算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我們用前面所學知識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實際問題。
二、交流共享
教學例3.
大家知道乘車的時候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出示例3情境圖。
學生看圖,題中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求的問題是什么?你知道離站時車上有多少人嗎?
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匯報討論結果:先減去下車人數,再加上上車的人數?;蛳燃由仙宪嚨娜藬?,再減去下車的人數。學生選擇一種方法列式。
小結:我們可以先加上上車的人數,再減去下車的人數,也可以先減去下車人數,再加上上車的人數。大家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樣計算呢?同桌之間說說你是怎樣口算的?
解答正確嗎?可以用什么方法檢查?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學生讀題,小組交流想法,根據題意列式,計算并填空。
集體交流訂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線段圖,可以先算出,一共運來多少袋水泥?再減去用去的。
學生列式計算。
訂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情境圖。提問:題目告訴我們什么條件?要我們求什么問題?可以怎樣解答?請同學板演算式。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還可以怎樣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表格。表格告訴我們什么?(丁丁的班級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會游泳的32人,會溜冰的29人。)
提問:不會游泳和不會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會列式計算嗎?
學生列式解答,集體訂正。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解決實際問題,知道了增加就加,減少就減。
第六單元 課題:練習六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弄清口算時進位加與不進位加、退位減與不退位減以及加與減在方法上的異同。
2.能應用這一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
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口算(練習六第1題)
指名口算。
先比較前面兩組每組上下兩題的區別和聯系。再比較前面兩組每行左右兩題的區別和聯系。
2.揭示課題。
板書:練習六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2題。
同桌兩人合作練習。
2.完成“練習六”第3題。
先明確題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數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數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練習六”第4題。
讓學生直接寫得數。
注意速度。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5題。
指名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下車15人”“上車11人”什么意思?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巡視指導。
2.完成“練習六”第6題。
指名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反思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練習了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用這一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六單元 課題:練習六 第2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3.進一步掌握整十數、整百數的加減法。
4.能正確地進行相關計算。
教學重點:
能正確口算整十數、整百數的加和減。
教學難點:
掌握整十數、整百數的加和減的口算方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二、知識再現
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這節課老師想知道大家計算的熟練程度,你準備好了嗎?
出示課題:練習六
完成“練習六”第7題。
引導學生先口算每組題的地1小題,再算第2、3小題。
口算結束后交流算法。
讓學生說說通過口算發現了什么?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8題。
對比練習,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你發現了什么?
(一個加數不變,另一個加數變大,和怎樣變化的。減數不變,被減數變大,差又是怎樣變化的。)
2.完成“練習六”第9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口答,部分題目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3.完成“練習六”第10題。
學生讀題,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學生口答。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11題。
說說原有、賣出、還剩的之間的關系。
學生各自填表。
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六”第12題。
理解題意后學生獨立列式計算,訂正時說說解題過程。
3.完成“練習六”第13題。
指名說說線段圖所表示的意思。
獨立解答。
交流并訂正。
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反思總結
今天我們練習了整十數、整百數加減的口算并解決實際問題。
第六單元 課題:練習六 第3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5.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6.熟練地進行相關計算。
教學重點:
熟練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
教學難點:
熟練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三、知識再現
1.提問:我們前面學習了哪些知識,你能自己舉例嗎?
2.這節課我們一起練習這些知識。
板書:練習六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14題。
學生獨立口算,校正時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算的,并說說同一組三道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練習六”第15題。
學生根據加法、減法的關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練習六”第16題。
學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教師評價時,表揚做得對、做得快的同學。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六”第17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目的意思,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完成“練習六”第18題。
看線段圖,我們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學生口答。
3.完成“練習六”第19題。
根據條件,你能提出問題解答嗎?
學生解答。
4.動腦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頁的“思考題”。
四、反思總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
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六單元 三位數加兩、三位數(進位)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7.用豎式正確計算三位數加兩、三位數的進位加法。
8.掌握正確的驗算方法。
教學重點:
探索三位數加兩、三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十位向百位進位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先學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問:這幾題都是什么加法?每題的和最高位都是幾?為什么都是1?
2.筆算。
37+25 64+8
問:這兩題在筆算時分別是怎樣加的?
導入新課:筆算百以內進位加法時,要先把相同的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這節課我們將利用這些知識,學習三位數加兩、三位數。
板書課題:三位數加兩、三位數(進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4.
出示例題,學生讀題,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會列式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42+86=?(幅)
提問:你會用豎式算出142加86的和嗎?大家來試一試吧。
讓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計算方法(讓學生重點說說十位上4加8得12應如何繼續計算),得出計算結果寫在橫式上。
談話:要想知道我們算得對不對,可以怎么辦?(學生驗算。)
2.教學“試一試”。
請大家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643+752=?
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探索計算方法,交流計算方法,討論6加7得13怎么繼續算。
再讓學生交換加數位置,用豎式驗算。
3.總結計算方法。
談話: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三位數加兩、三位數的加法,能不能總結一下筆算進位加法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互相討論,然后指名說一說,逐步形成如下認識:(1)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數相加滿10,就向前一位進1.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在教材上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注意最后一題“百位滿10向千位進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同桌分別做每組上下兩題,觀察兩個加數,發現上下兩題交換位置,兩人相互檢驗。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激發學生練習興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強調全做對,并認真驗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說出圖意,自己解決問題,正確計算出來。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本節課我們主要探索了三位數加兩、三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通過計算練習鞏固了知識。用豎式計算加法應注意數位對齊。
第六單元 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9.會用豎式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
10.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增強估算意識,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估算意識的培養。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二、先學探究
1.豎式計算。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提問:第1小題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題百位上應該是幾?為什么?
2.大家對上節課的知識掌握得不錯,今天我們還將接著學習進位加法,與上節課不同的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的是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5.
學生讀題,思考:怎樣求兩個年級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級捐的本數加上二年級捐的本數)
提問:你能列式嗎?教師板書: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幾百本嗎?說一說是怎樣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們看成整百數估計。)
你能用豎式準確地計算嗎?
指名板演,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計算方法。
和的十位應該是幾?百位呢?為什么?(學生回答)
你做對了嗎?你能交換加數的位置驗算一下嗎?(學生驗算)
小結:連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1)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加起。
(3)哪一位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
2.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注意向千位進1.
集體訂正,并驗算。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在教材上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創設情境,請學生當小醫生幫助啄木鳥。
讓學生獨立思考,找出錯在哪里,說給同桌聽,然后改正過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豎式計算并驗算,小組內檢查,互評完成情況。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說出圖意,自己解決問題,正確計算結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歸納: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加法。
第六單元 課題:練習七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會正確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
教學重點:
鞏固三位數加三位數。
教學難點:
提高計算正確性。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四、知識再現
1、今天我們一起回憶前面學習的三位數加兩、三位數的算法。大家還記得是怎樣計算的?
2、大家已經掌握了計算方法。計算時一定要細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幫助檢驗,提高計算的正確率,今天就一起來完成“練習七”。板書:練習七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七”第6題。
指名學生口算。
2、完成“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注意對比進位和連續進位。
3、完成“練習七”第2題。
計算并驗算,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4、完成“練習七”第7題。
學生獨立在草稿紙上計算,填表。
表揚正確率高、計算快的學生。
5、完成“練習七”第3題。
讓學生估算出哪兩張卡片和加起來是1000.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七”第8題。
三個數連加,怎么辦?
讓學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發現將三個數寫成一個豎式計算的簡便之處。
2、完成“練習七”第4、5題。
提問:你知道一共要栽樹多少棵嗎?怎樣計算黃雞和黑雞的只數?
出示問題。
3、完成“練習七”第9題。
出示題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4、完成“練習七”第10題。
先估算,再計算。
學生獨立完成,訂正并集體交流。
5、完成“練習七”第11題。
讓學生讀題,獨立思考解答。
四、反思總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第六單元 三 位數 減 兩、三 位 數(退 位)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三位數減兩、三位數(退位)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計算三位數減兩、三位數(退位),學會減法的驗算方法,
2、體現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獨立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4、培養積極思考及與同學合作交流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
探索三位數減兩、三位數(退位)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用具: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 先學探究
1.用豎式計算:43-21 68-7
說一說筆算兩位數減法怎樣算?
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將利用以上的知識學習千以內的筆算減法,三位數減兩、三位數(退位)的減法。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校是書香校園,圖書室里有許多同學們喜歡看的書。想不想去看一看?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個書柜)
提問:從這幅圖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還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還是少了?要求還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決?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討:215-93=
提問:你能列出算式嗎?生答:215-93=
提問:怎樣計算這道橫式?
(1)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豎式計算
(2)匯報:
我是用豎式計算的:
百 十 個
2 1 5
- 9 3
—————
1 2 2
①剛才在計算時,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減9不夠減,你們是怎么辦的?
②在百位上的數相減時,要注意什么問題?為了不忘掉被減數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辦?
提問:用豎式計算要注意什么?怎樣計算?
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小結:剛才同學們說的非常好,我們在寫豎式時一定要注意這幾點,最后還不能忘記寫橫式上的得數哦!
2、探討215—93的驗算方法
(1)同學們,你們知道這道題做得對嗎?(對)
你們怎么知道是對的?會檢查嗎?(學生探索幾種檢查方法,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檢查的),列出你的檢查方法。
(2)匯報
(3)小結:這幾位同學說得真好!同學們,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減法的驗算”。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驗算有所不同。(減法驗算的結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數,而是原式中的被減數或減數)
總結:同學們一定要養成驗算的好習慣,因為“算得對不對只有驗算才知道”。這樣才能保證在做題時正確率高。
3.教學“試一試”。
指名板演并驗算,并向全班同學解釋自己的計算過程和方法。
同桌學生互相說說怎樣計算的,著重強調百位上是幾減幾。
4.總結計算方法。
小組內討論:用減法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通過討論小結出:
(1)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2)哪一位上的數不夠減,要從前一位退1作10再減。
三、反饋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獨立完成。比較每組中的兩道題,看看兩道題有什么聯系?(上面一題中的被減數是下面一題中的和,上面一題的減數和差分別是下面一題中的兩個加數)由此你發現了什么?(和減去一個加數等于另一個加數)
3、想想做做第4題
(1)生自己看圖,完整口述題意。
(2)生獨立完成。
(3)集體核對。
(4)生說一說解題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題。
(1)第5題讓學生口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2)讓學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組中的兩題。發現每小題下面一組題是連續退位減。
(3)第7題練習連續退位減法,應讓學生獨立完成,并注意驗算,同桌互評共同訂正。
5、想想做做第8題。
教師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再讓學生獨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題。
學生看表格,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我們要會用學到的本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課堂作業:想想做做第2題。
第六單元 課題:隔位退位減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經歷探索筆算減法中隔位退位減的計算方法過程。
2、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隔位退位減的算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畫面,讓學生閱讀人物對話。
提問:你從圖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二、交流共享
1、談話:求“一年級同學畫了多少幅兒童畫?”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204—108=?(幅)
列出豎式,讓學生觀察豎式,并思考:按我們已經學過的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現在遇到了什么新的問題?(學生回答)
2、談話:“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辦?”這是一個新的問題,我們這節課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能用撥算珠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嗎?
(1)學生撥算珠計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與同學交流。
在班內交流撥珠計算方法。交流過程中提問:
①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辦的?
②百位上撥去一顆算珠,接下去應該怎么辦?十位上現在有十顆算珠了,再接下去該怎么辦?
(2)聯系撥珠的過程進行豎式計算。
先在小組內研究計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數,再在班內交流。交流時指名學生說出思考過程和計算方法。
3、談話:像這樣難算的題目,要想知道我們算得對不對,應該怎么辦?
讓學生一起驗算。
小結。提問:這節課的減法計算與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在學生回答時板書課題。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獨立做題。指定兩人板演,每人做一組題。
全班訂正交流,比較每組兩題的不同點。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幫助啄木鳥指出題中的錯誤在哪里。
交流:在減法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獨立訂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獨立計算。
驗算時,對已發現的錯誤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談話:觀察題中插圖,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發言,全班學生列式計算。
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學生讀題,口答,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
(1)這節課學習了兩步計算被減數中間有0的退位減。
(2)計算時我們應該注意某個數位退去了1,要記得減去1,再減減數。
第六單元 課題:練習八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減法計算中需要隔位退位減的情況。
2、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減法計算中需要隔位退位減的情況。
教學難點:
熟練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五、知識再現
1、上節課我們學會了如何計算被減數的中間或末尾出現0的情況,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板書課題:練習八)
2、完成“練習八”第1題。
指名學生板演。
提醒學生連續退位減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八”第2題。
組織學生分組練習。
分組討論,比較每組練習的特點。
教師巡視指導。
集體交流,逐一分析每組練習。
注意被減數、減數的變化情況。
2、完成“練習八”第3題。
讓學生用豎式計算,鞏固退位減的方法,并進行驗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八”第4題。
提問:現價比原價便宜多少元怎樣計算?
學生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八”第5題。
指名讀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獲得解題思路。
四年級訂多少份?六年級呢?
該怎樣列式?
列式解答,組織交流。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通過這一節課的練習你進一步學會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獲的體會?
希望大家在課后多練習,做到熟能生巧。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六單元 課題:練習八 第2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3、正確計算三位數連減、加減混合運算。
4、運用這一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減法計算中需要隔位退位減的情況。
教學難點:
熟練計算。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六、知識再現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練習三位數的減法。板書課題(練習八)
2、口算。
出示“練習八”第6題。
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口答,齊說得數。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八”第7題。
組織學生討論,被減數、減數、差之間的關系,計算完成填表。
2、完成“練習八”第8題。
提問:三個數連減你準備怎樣計算?
學生計算,指名板演。
小結并訂正。
3、完成“練習八”第9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中的信息。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根據題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減法計算的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自己解答。
集體交流。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八”第10題。
指名學生讀題,提問: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八”思考題。
先組織學生理解題意。
組織學生列式計算。
解題交流,揭示規律。
教師講解,提示重點。
四、反思總結
今天我們完成了“練習八”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六單元 課題:復習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5、鞏固減法的筆算法則,能夠熟練地計算;會用差加上減數的方法來驗算減法,自覺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6、能正確進行估算,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自覺地進行估算。
7、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
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系統整理
提問: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引導學生整理。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完成“復習”第1題。
出示題目指名口算。
2、完成“復習”第2、7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組織交流小結法則。進一步比較各組被減數、減數和差的變化情況,比較加法和減法的關系。
3、完成“復習”第3、4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板演。組織交流,鼓勵學生養成驗算的習慣。
4、完成“復習”第8、9題。
組織學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數與和的關系,減法算式中,被減數、減數和差的關系。
5、完成“復習”第10題。
讓學生完成兩組算式,發現其中的規律,自己寫一個三位數,試試自己總結的規律是否正確。
6、完成“復習”第5、6題。
組織學生理解題意。
板演列式計算。
集體交流訂正。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復習”第11題。
指名學生讀題。
幫助學生分析題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個數,再求二等座還剩多少空座。
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復習”第12題。
組織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
注意區分“這時博物館里有多少人?”和“進館參觀有多少人?”問題的不同。
3、完成“復習”第13題。
學生自讀題目。通過估算哪三個年級人數靠近1000人,把它們分成兩組。
4、完成“復習”思考題。
學生自己圈數計算,比較發現什么時候差最大,什么時候差最小。
教師幫助小結規律。
四、反思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
《補》
第七單元 課題:認識角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指出物體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
2、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能夠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征。
教學難點:
直觀區分角的大小。
教具準備:
三角尺、紙工袋、鬧鐘、剪刀、紙五角星、紙三角形、兩根硬紙條、圖釘、一張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同學們,你認識三角形和五角星嗎?(從準備的學具中找出來)你知道它們中的角在哪兒嗎?(同桌交流)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新的圖形——角。(板書:認識角)
二、交流共享
1、找出三角形中的角。
下面我們一起來找找三角形的角,它有幾個角?(3個)你能指出來嗎?教師示范指角的方法。學生模仿指出3個角。
2、從實物中找角。
師生逐一出示準備好的紙工袋、剪刀、長方形紙,用手比劃這些實物中的角。出示五角星,現在你能找出所有的角嗎?(同桌交流,集體交流)剛才我們都是沿著物體的邊找到它們的角,下面這個物體你能找到其中的角嗎?出示鬧鐘,指名說一說。(指出:鬧鐘上的時針和分針之間也形成一個角。)
3、認識數學中的角。
教師出示課件(例題中的三個圖),分別描出一個角,平移到實物下方。指出:這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
4、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指出:直直的這兩條線叫做角的邊,這個尖尖的點叫做角的頂點(板書:頂點、邊)。提問: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指名學生到黑板標出各角的頂點和邊。
(3)練習:判斷是不是角(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是角的圖形在圖形中標出角的頂點和邊在哪里,不是角的說出為什么?
5、教學“試一試”。
(1)教師出示兩根硬紙條和圖釘,示范做一個活動角。然后要求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按照教師的方法做一個活動角。
(2)提問:你能把這個角變大一些嗎?學生嘗試將角變大。想象一下:角的兩條邊就像人的兩條腿,要就是頂點,要使角變大就把兩條腿怎樣(叉開)?提問:把這個角變小一些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合攏。
(3)現在把這個活動角貼著黑板沿著紙條描出一個角。你能像老師這樣描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嗎?學生在作業本上描出兩個大小不同的角。
(4)要求學生找出比較大的角,在圖上標出頂點和邊。
小結:剛才我們認識了角,你知道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學生齊答: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提問:下面的圖形各有幾個角?
重點觀察第一個圖形,指名說出有幾個角。學生可能會認為有3個角,也有的會認為是1個角,分別讓他們說說自己的理由。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次點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邊是直直的。(板書:邊是直直的)
其余三個圖形,逐個指名說一說,產生分歧時,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的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課件出示三個不同的鐘面,將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用紅色線條表示。提問: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p>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并說說是怎樣想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角的大小與它叉開的大小有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兩幅大小不同的三角尺,將形狀相同的三角尺放在一起比一比,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說出:這兩個角一樣大。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分小組活動。每人折出一個角,小組內比一比,誰折出的角最大,誰折出的角最???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邊一定是直直的。
第七單元 課題:認識直角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4、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銳角和鈍角,能借助三角尺等工具上的直角判斷出上述的幾種角。
5、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直角。
教學難點:
認識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
三角尺、紙工袋、正方形紙、不規則紙。
教學過程:
一、先學探究
1、出示題目:判斷下面各圖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說說為什么。
學生判斷時要求:認為不是角的舉右手。再分別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
2、拿出三角尺,讓學生找出三角尺上的角,提問:你能找出其中最大的角嗎?學生指出來,同桌之間將兩個角放在一起比一比。
二、交流共享
1、認識直角。
(1)提問:剛才你們兩人找到的角,誰的大?學生得出:一樣大。指出:三角尺中最大的角是直角。(板書:直角)
(2)每人拿出另一把三角尺,現在找出這個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它也是直角。
(3)用手指描出這個直角,讓學生感覺一下:直角的兩條邊的位置關系是什么樣的?
(4)拿出紙工袋和正方形紙,提問:你能找到直角嗎?有幾個?小組交流所找出的直角。全班交流:紙工袋和正方形紙有4個直角。
(5)教師利用紙工袋在黑板上畫出直角,學生模仿在作業本上畫出直角。指出:為了表示一個角是直角,用直角符號“┐”標出來。師生在直角上標出直角符號。
(6)提問: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你畫出的直角比一比,它們的大小相等嗎?(學生操作,交流結果。)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照樣子把直角標出來。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媒體出示標出的直角符號。
2、認識銳角和鈍角。
教學例3.
(1)觀察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變化關系。出示例3三個不同時刻的鐘面,你能找出哪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是直角嗎?集體回答。
(2)下面老師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2個鐘面上的角比一比,看看這個角比直角大,還是比直角小。指出:這個角是銳角。(板書:銳角)
(3)學生嘗試著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第3個角進行比較。提問:這個角與直角比怎樣?學生回答:第3個角比直角大。指出:這個角是鈍角。(板書:鈍角)
(4)指導學生認識“銳”“鈍”及寫法。
(5)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三個角,指名到黑板上借助三角尺判斷它們各是什么角?集體判斷其答案正誤,并糾正錯誤的答案。
(6)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打開教材,拿出三角尺完成第3題,在每個角的旁邊寫出各是什么角,在直角上標出直角符號。教師巡視指導,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比較方法。
小結:剛才和大家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有的時候看不出是什么角時,可以借助三角尺來判斷。如果沒有三角尺,你會判斷嗎?可以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紙來幫助判斷,因為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師生各拿出一張不規則的紙,先折出一條線,然后沿著這條線再對折一次,折出一個角。提問:你有辦法知道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嗎?學生交流。借助身邊現有的直角的工具比一比。提問:折出的這個角是什么角?指名回答:是直角。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讀題,提問:整時的鐘面上時針和分針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說出:整時的分針都指著12. 提問:在鐘面上確定了分針的位置,時針指著幾,它們形成的角是直角?學生操作、嘗試畫,得出:3時和9時整,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是直角。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
1、認識了直角、銳角和鈍角。
2、可以用三角尺或有直角的圖形等工具幫助判斷。
3、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
五、課堂作業
《補》
第七單元 課題:練習九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6、通過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利用所認識的平面圖形找出其中存在的角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對綜合圖形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
7、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夠判斷各是什么角。
教學難點:
掌握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中的角的特征。
教具準備:
一副三角板,平行四邊形紙。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1、提問:前面我們學習了有關角的知識,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這些知識。(板書:練習九)
3、下面我們來看看這幾個角。
∧ ┘ < 〈
(1)讓學生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2)提問: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
(3)哪些是直角?并標上直角符號。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九”第1題。
出示圖,提問:每個圖形各有幾個角?它們各是什么角?
指出:隊旗上非常大的角,叫優角。
2、完成“練習九”第3題。
出示圖,讓學生說說各是什么圖形,各有幾個角。
指出:從這幾個圖形中可以得出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3、完成“練習九”第4題。
出示圖中的角,提問: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哪兩個角相等?它們各是什么角?
4、完成“練習九”第5題。
研究平行四邊形的角的特征。
先讓學生找找圖中各有幾個銳角和幾個鈍角?
小組討論,兩個銳角的大小關系。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提問:要想知道這兩個角的大小,就要把這兩個角進行比較,怎么比?
集體操作,比一比,兩個銳角的大小。
提問:它們的大小怎樣?
用同樣的方法比一比兩個鈍角的大小。
指名說說結果怎樣。
小結: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銳角相等,兩個鈍角也相等。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九”第6題。
研究三角形的3個角的特征。
讀題。指名說說各是什么角。
提問:每個三角形中有幾個銳角?
教師小結:每個三角形中最少有2個銳角。
2、完成“練習九”第7題。
(1)出示左圖的上半,說一說,這是什么圖形,圖中有幾個直角?標出直角符號。
出示左圖的下半,提問:它是什么圖形?有幾個直角?標出直角符號。
現在把這兩個圖形合并成左圖,大家數數有幾個直角。
(2)出示右圖的一半,數數圖中有幾個直角?
出示右圖,提問:現在你能數出圖中的直角嗎?討論:圖中有幾個直角?
教師肯定答案:有4個直角。指出:同一個頂點的兩個角可以組成一個大角。這里的大角是直角。
集體在教材上標出直角符號。
3、完成“練習九”思考題。
出示圖形,你能找出其中的角嗎?
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數的?
交流數的過程。
指出:先數出相對獨立的每一個,有3個;它們有同一個頂點,每兩個角可以合成一個大角,有2個;這3個獨立的角還可以組成一個更大的角。因此一共有6個角。
提問:直角有幾個呢?拿出三角尺來找一找。指名回答。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八單元 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8、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簡單統計過程,認識分類整理的用處,并能按照不同的標準來整理數據,能根據整理的結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9、到生活中去調查收集的數據,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
教學重點:
根據一種標準分類整理。
教學難點:
掌握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二、情境導入
提問:同學們,在課外活動中,你最喜歡參加什么活動?學生交流。
我們經常組織的活動有跳繩、踢毽子、投籃。同學們最喜歡哪一項活動?你有辦法幫老師快速地了解到結果嗎?
學生如果能舉手回答,就聽聽他們的方法;如果沒人舉手,就告訴學生:通過今天的學習,你一定能幫老師想到一種快速了解結果的方法。
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參觀校園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情境圖。
提問:圖中有哪些人?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生1:圖中有老師和學生。
生2:他們有的做游戲,有的看書,有的下棋。
師:他們的課余生活真是豐富多彩,而且還非常有意義,我們大家在課后也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提問:你想知道些什么?如果學生未能想到,教師可以先示范:我想知道老師比學生多多少人?然后學生思考交流。
指出:要弄清這些問題,我們要先知道他們的人數。
怎樣才能知道圖中的人數呢?引導:可以先把圖中的人分類整理。
2、提問:你打算怎樣分類?
指名說:
(1)可以按老師和學生分成兩類;
(2)可以按參加的活動分成三類;
(3)可以按性別分成兩類;……
提問:你想怎樣表示人數呢?學生回答:可以畫“√”表示;可以用“Ο”表示;有一個人就畫一個人……
下面小組合作,選擇一種標準分一分,并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類的結果。
展開活動。
3、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分析結果。
(1)選擇學生分類的結果,提問:從這里你能看出是按什么分類的嗎?生答:能(不能)。師:首先要把分成的幾類一一寫出來(如果未寫,指導學生將分類的情況寫清楚。)。
提問:現在,你能清楚地知道各有多少人嗎?學生根據出示的結果逐一回答。
(2)出示其他的分類結果,指名說說從中知道些什么?
(3)將幾種分類的結果放在一起,小組交流:你還知道些什么?
生1:老師和學生一共有15人;
生2:老師比學生少9人;
生3:做游戲的人最多,下棋的人最少;
生4:看書、下棋和做游戲的一共有15人?!?/p>
(4)師:這些不同的分類標準,會有不同的結果,你能掌握嗎?
提問:你認為分類整理時最關鍵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最關鍵的是確定分類標準。(板書:分類標準)
4、回顧剛才的整理過程,你有哪些體會?
學生交流:
(1)分類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圖中有哪些人,各有多少;
(2)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結果是不同的?!?/p>
小結:通過分類整理,可以獲得多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將結果表示出來,這就經歷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板書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三、反饋檢測
1、談話:我們學校準備成立興趣小組,有航模、唱歌、美術、舞蹈,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你想參加哪一個?
下面分小組活動,用你喜歡的方法把人數記下來。實物展示:說說你是怎么進行統計的?從你整理的結果看,你知道些什么?(學生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提問:可以怎樣分類?生答:按顏色和形狀分。出示圖下的表格,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整理結果。
3、談話:老師在課前收到了大家帶來的一些照片,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先逐一出示然后出示全部)。
這些照片,可以怎樣分類整理?引導學生從照片上人數的多少分成兩類:個人照和合照;從照片的橫拍和豎拍分成兩類;從照片上男生和女生分成兩類?!?/p>
4、談話:最后,老師想把我們班的同學分一分。先請組長匯報一下你們組的人數,你是怎么知道人數的?引導學生說出:是數出來的,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
提問:你能按不同的標準分一分嗎?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集體交流其中一個小組的分法。
四、反思總結
提問: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需要分類整理,才能回答有關的問題。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結果是不同的。
第八單元 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第2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0、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11、培養學生分析數據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調查和記錄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掌握畫“正”字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提問:同學們,你今年幾歲?學生交流:有的8歲,有的9歲。
老師想知道我們班同學中哪個年齡的人數比較多,怎么辦呢?是不是可以把大家按照年齡分一分呢?
是的,要知道大家的年齡情況,單憑眼睛是看不出來的,需要一個一個地問清楚,并把這些數據記錄下來,才能知道結果。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二、交流共享
1、分組活動:調查一下你們小組中8歲和9歲的人數各有幾個?交流結果,并說說你們是怎樣記錄的。
在大家的調查和記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一些數據,下面我們來整理一下,(出示各小組記錄的結果)把這些數據合起來,就得到了老師想要的結果。
2、師:老師還想了解我們同學有無蛀牙情況。
(出示圖片)蛀牙是什么樣的呢?老師給大家看一些圖片。
下面請同桌之間互相看看,幫助你的同桌看一看、找一找,有沒有蛀牙?有幾顆?
現在把你看到的情況告訴給同桌,各人要記住自己的蛀牙情況。
老師想知道平時你們是怎樣保護自己的牙齒的?學生交流。指出:要想保護好我們的牙齒,首先應該做到堅持每天刷牙。
3、分組活動:小組內調查并做好記錄。
4、提問:你們小組是怎樣調查和記錄的。
實物投影,出示記錄的結果,指名說出是怎樣記錄的?
將幾種不同的記錄放在一起比較一下:你喜歡哪種記錄方法?它好在哪里?
5、整理填表。
出示表格,讓學生根據要求準確地數出人數并填在表里。
集體交流結果,提問:
(1)小組同學中,是有蛀牙的人多,還是沒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學中,有幾顆蛀牙的人最多?
指名說一說,小結一下班級學生的蛀牙情況,作出恰當的指導。
追問:你還能想到什么?交流。
6、提問:回顧統計活動過程,你有什么收獲?
集體交流,生1:通過統計,能清楚地了解了小組同學的蛀牙情況。
生2:畫“正”字記錄人數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p>
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結果清楚;畫“正”字,方便、常用。
小結: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的方法收集整理數據,以后還會學習。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班級課程表
(2)出示需要整理的科目,告訴學生:一個方塊表示1節 。
(3)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交流,各有幾節?
(4)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說一說。
(5)小結指出:像這種用方塊表示結果的圖,叫做方塊統計圖,它能比較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師: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游戲“石頭、剪刀、布”。(先示范告訴學生游戲的玩法,然后告訴學生“平”是什么意思。)
(2)提出要求:做20次,每完成一次在記錄表上畫“正”字表示。同桌開始做游戲。
(3)獨立整理記錄的結果,填寫下表。
贏 | 輸 | 平 |
( )次 | ( )次 | ( )次 |
(4)同桌交流,說說輸贏情況。比較同桌的表格,說說還想知道些什么,指出:同桌兩人的輸贏的次數正好相反,否則說明記錄結果有誤。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水果圖,師:歡迎進入豐收園,這個季度豐收園里的水果有香蕉、蘋果、菠蘿、西瓜,要把最新鮮的水果摘下來送給你們,可還不知道你們喜歡吃什么呢。
(2)師:分組活動,了解并記錄每個同學最喜歡吃的一種水果。
|
|
|
|
( )人 | ( )人 | ( )人 | ( )人 |
(3)交流結果,根據大家統計的結果,就知道哪些水果可以多摘哪些可以少摘了,這樣大家就都能吃到自己喜歡吃的水果了!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學到了畫“正”字的記錄方法,它比較方便、常用;經過統計,結果清楚;還認識了方塊統計圖,它的特點是一目了然。
第八單元 課題:練習十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2、使學生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提出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對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意識。
13、使學生在參與收集和整理的活動中,體會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價值,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理性精神。
教學重點:
鞏固分類整理和記錄數據的方法記錄數據。
教學難點:
實際調查并記錄結果。
教具準備:
玻璃球、筷子。
教學過程:
一、知識再現
提問:前面我們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復習這些知識。(板書課題:練習十)
二、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十”第1題。
師: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看動物運動會,你看嗎?出示圖,說說從圖中你知道些什么?
小組討論:可以按照什么分類?
師:你想用什么方法來表示它們的個數?可以打“√”。也可以畫“□”,或者其他你想到的方法。
現在獨立整理數據,然后填表。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跳高 | 跑步 |
( 5 )只 | ( 8 )只 |
狗 | 兔 | 猴 |
( 5 )只 | ( 2 )只 | ( 6 )只 |
提問:哪種小動物只數最多,哪種最少?你是根據第幾個表格來回答的?
提問:跳高的比跑步的少幾只?你是怎么知道的?
追問: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指出:不同的分類標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板書:不同的分類標準,結果不同)
2、完成“練習十”第2題。
師:(出示場景某停車場)現在看完動物比賽,我們要回學校了,停車場里的車真多呀!你知道有多少輛嗎?
老師已經幫大家作了一個記錄,看看它們各有多少輛?
出示教材的記錄表。
提問:老師是用什么方法記錄的?
追問:一個正字表示幾輛車?
現在請大家獨立思考,小汽車、面包車和大客車各有幾輛?
組織交流。
指出:在實際生活中,通過統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情況,畫“正”字記錄數據,很方便,也是常用的方法。(板書:畫“正”字,方便、常用)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十”第3題。
談話: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體育鍛煉,但老師對大家的愛好還不太清楚,想請大家幫老師來作一個調查。
我們活動主要有拍皮球、踢足球、跳繩和打乒乓球。每個同學先想一想你最喜歡的一項活動。
展開活動。
請小組長匯報整理好的數據。
提問:如果在小組里組織一次體育活動,你認為哪項活動最受大家歡迎?
出示其中一個小組的表格,全體分析。
追問:你還能想到什么?
2、完成“練習十”“動手做”。
拿出準備好的玻璃球和筷子。
今天我們來玩一個夾玻璃球的游戲,你玩過嗎?邊示范邊告訴學生怎樣玩。
提問:你估計自己3分鐘能夾住幾個玻璃球?
現在我們分組進行,請小組長負責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出示表格,組長寫出各個成員的姓名。
分組活動。
全班交流結果,提問:你們小組里夾球個數最多的是誰?你的夾球成績在小組里排第幾?班上夾球個數最多的是誰?能夾多少個球?
四、反思總結
提問:這節課我們復習了什么?
你有哪些新的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
《補》
第八單元 課題:了解你的好朋友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4、使學生根據自己想了解的內容經歷對好朋友的調查、整理的過程,能夠知道調查的注意點,在調查時注意這些方面,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自己的調查活動。
15、通過對好朋友的進一步了解,增進相互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實際調查好朋友的幾項內容。
教學難點:
如何分類整理記錄結果。
教具準備:
常規教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提問:你有好朋友嗎?有幾個?同學間相互交流。
指名說說:哪些同學是你的好朋友?
提問:你知道他們的哪些情況,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生日;
生:我知道好朋友的年齡和身高;
生:我還想知道好朋友最喜歡什么顏色。
生:我還想知道好朋友會不會打乒乓球。
……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調查一下你的好朋友,了解你想知道的一些內容。(板書課題:了解你的好朋友)
二、交流共享
1、(出示教師上的表格)請把你好朋友的姓名寫在這張表格中。學生完成此項內容的填寫。選擇一張所有好朋友都在本班的表格作為下面教學的材料。
2、提問:你想了解哪幾項內容?指名說一說,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調查內容補充為四項。
集體對這幾名同學進行調查,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提問:在最喜歡的顏色這一項,你能看出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可能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所以結果就不同。
3、談話:下面我們準備讓大家開始調查你的好朋友,你有沒有什么困難?(學生可能會提出“我的好朋友不在本班”,教師要告訴學生可以利用課外時間調查。)
提問:開展調查時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交流,教師適當引導并補充:
(1)向每個好朋友問的內容應該一樣。
(2)要及時準確地記錄調查結果。
(3)如果好朋友不在自己班,可以用課外時間調查。(相機板書:調查內容要一樣,記錄要及時準確,特殊情況課外調查)
展開活動,調查本班的好朋友。
交流你已經了解到的好朋友的情況。
三、分類整理
1、指出:你剛才調查的四項就是四種標準。
提問:你能選擇不同的標準,把你記錄的結果分類整理嗎?學生肯定: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來。
2、(出示教材上的表格)選擇一張調查表進行分類整理。小組討論:可以按照什么標準分類?指名說一說,教師填好分類標準。
學生獨立完成記錄的分類整理。
3、提問:通過分類整理,你知道些什么?全班交流。
四、反思總結
1、提問:你一共調查了多少人?學生交流。
通過調查,你對自己的好朋友有哪些新的了解?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他們的愛好廣泛,我們都喜歡……,我也要學會……
2、學習了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剛才大家都對自己的好朋友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課后還可以去了解你們小組里的同學,選擇一些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作為調查內容。那么,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簡要回答。
期末復習 課題:復習萬以內數的讀寫和有余數的除法
第1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8、聯系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數的意義,會熟練讀、寫萬以內的數,能正確比較數的大小。
9、理解余數的意義,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會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重點:
正確讀寫萬以內的數,理解其意義。
教學難點:
有余數的除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二、知識系統整理
師:同學們,這學期即將結束了。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
師:看黑板,回顧每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你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體會?
逐一交流下列問題:
1. 你最感興趣的內容是什么?
2. 你學得最好的內容是什么?
3. 你覺得有困難的內容是什么?
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先復習萬以內的數的讀寫和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完成“期末復習”第1題。
出示題目,提問:你能找出五對好朋友嗎?動腦筋將每對好朋友用線連起來,完成在教材上。
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找出一對好朋友的嗎?
2.完成“期末復習”第2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按要求寫出電視機、電冰箱的價格,并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
說一說1臺空調和一臺洗衣機大約多少元?各買1臺大約需要多少元?
3. 完成“期末復習”第3題。
師:接下來我們玩個游戲,這個游戲由小組合作完成。老師給你們四張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數字。(出示“0、2、5、8”)請你從中找出三個數字組成三位數,看哪個小組組成的三位數最多。寫在紙上。
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你在組成數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
在組成的這些數中最大的數是幾?最小的數是幾?
你有沒有好辦法,可以不列舉出所有的數直接寫出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
4. 復習有余數的除法
誰來說說怎樣計算有余數的除法?在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期末復習”第4題。
出示題目,學生填在教材上。集體交流。
結合圖感知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2.完成“期末復習”第5題。
比一比,誰算得又快又對。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 完成“期末復習”第6題。
出示題目,知道了哪些條件,該怎樣解答?
請一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獨立完成在教材上,后集體交流。
四、反思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
《補》
期末復習 課題:復習兩、三位數的加減法、毫米和分米
第2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0、進一步鞏固三位數加減法筆算方法,掌握計算要領,并會估計得數大約是幾百,會對加減計算進行驗算。
11、進一步認識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與米、厘米的關系,會用長度單位測量并表述物體的長度,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三位數的加減法的計算。
教學難點:
加法中的連續進位和減法中的連續退位。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三、知識系統整理
完成“期末復習”第7題。
出示口算題,學生口算,并說說自己的方法。
剛才我們做的都是一些怎樣的計算題?(板書課題)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完成“期末復習”第8題。
學生獨立計算,計算中對比上下兩題,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計算,核對總結。提問: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2.完成“期末復習”第9題。
提問:做完題目我們應該怎么辦?(驗算)這樣計算正確率就能夠提高了。
怎樣驗算呢?
學生獨立計算。
3.完成“期末復習”第10題。
出示題目,提問:教材圖畫了些什么?
提問: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提問:估計一下,走哪一條路線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提問:算一算各要多少米?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期末復習”第11題。
出示題目。
學生自主提問解答,交流解答。
2.完成“期末復習”第12題。
復習單位換算,做在教材上,同桌先交流,再集體核對。
3.完成“期末復習”第13題。
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填在教材中,做完后同桌交流,再集體核對。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期末復習 課題:復習角和認識方向 第3課時 總第 課時
教學目標:
12、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確定位置和認識角等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初步空間觀念。
13、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根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中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他七個方向。
教學難點:
能運用方位詞描述物體的所在方向。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四、知識系統整理
1. 我們前面學習了角,角是怎樣的?它是由什么組成的?
2. 提問:角分幾類?怎樣的角是直角?請你用兩個手指搭出直角,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辦法?怎樣的角叫銳角?怎樣的角叫鈍角?
二、查漏補缺訓練
1.出示“期末復習”第14題(1)的圖形,提問:左圖中有幾個角?是直角的在教材上畫上標記。其他的角是什么角?
2.出示“期末復習”第14題(2)的圖形,提問:你能用三角尺在右圖中找出3個直角嗎?找到后同桌互相交流。
3.接下來我們復習“認識方向”。
提問:我們學過了哪幾個方向?
在地圖上,我們是怎樣確定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4.出示“期末復習”第15題,提問:圖上畫了些什么?
提問:三個小朋友的家分別在學校的哪個方向?你能說說他們上學的路線嗎?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5.完成“期末復習”第16題。
小組選擇幾件物品,先估計高度,再測量高度,注意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單位。
三、綜合運用提升
1.完成“期末復習”第17題。
出示題目,學生讀題。
提問:圖中告訴我們什么?讓我們求什么?
我們可以先求什么?(已做了多少朵花)再求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體訂正。
2.完成“期末復習”第18題。
學生讀題,并獨立解答。
交流訂正,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3.完成“期末復習”第19題。
讓學生小組內了解每個同學家有幾口人,把記錄的結果分類整理,并填表。
提問:你們小組里幾口人的家庭個數最多?
4.完成“期末復習”思考題。
教師帶學生分析題目:十幾個球,是3的倍數,可能是?(12個、15個、18個)取4個球余2個,說明這個數除以4余2,口袋里原來有多少個球?
四、反思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
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五、課堂作業
《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