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舉手,自由發言(32)
“這個問題誰能回答?”教師的話音剛落,一些或許多學生便舉起手,然后教師點名,學生回答,這是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場景。而在一所學校,雖然老師們仍然這樣問:“這個問題誰能回答?”但學生已不必再由教師“欽點”,常常是教師一發問,便有十多個學生同時站起來搶著發言。而且現在教師也不用為評判學生回答的“對”或“錯”而大費周章,學生們大多會在相互討論、爭論中得出比較正確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學生也會受到氣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發表意見。這就是一所中學實行“無需舉手,自由發言”后的課堂教學情景,學生們將此舉稱為“思維的解放”。
這所學校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調查發現,學生年級越高,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越少,進入高中后幾乎沒有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常常無奈地采取“點將式”、“火車式”等方式提問。這加重了學生對回答問題的逆反心理。一些學生也承認自己有心理障礙,手就是舉不起來。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
圍繞這一問題,學校領導和教師們通過討論形成了一個共識:學生在課堂上應該享有一定的權利。首先,他們應該有犯錯誤的權利。在以前的課堂提問中,教師一般都比較重視糾正學生的錯誤,忽視了學生所應享有的犯錯誤的權利。其次,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即有選擇回答教師提問的權利,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問題他可以不回答或拒絕回答。而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師的提問,學生是沒有這樣的選擇權的。再次,學生應該有評價權。過去學生回答問題主要是由教師進行評價,而作為主體的學生是沒有評價權的。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亟待改變。正是基于以上認識,教師們采取了許多新的課堂教學改革舉措,“無需舉手,自由發言”就是其中之一。
在具體實施中,“無需舉手,自由發言”提倡三條基本原則:女生優先,男同學要謙讓女同學;前排優先,當前、后排同學同時站起來時,后排同學應該謙讓前排同學(因為前排同學往往看不到后排同學與他同時站起來了。但是,后面一個機會就應讓給后排同學,如果他愿意發言的話);經常發言的謙讓較少發言的同學,課堂秩序力求做到活而不亂。
此外,這項措施也提倡發言時的文明禮儀。學校提出課堂上如果有爭論,必須先肯定他人的意見,即使是肯定他人發言聲音響亮也是可以的。然后再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或者對其進行補充。
為了避免部分學生壟斷“發言權”,讓每個同學在課堂上都能勇敢地“站起來”,學校還為學生的發言提供了學分保障。學校規定,每門學科設一個“學習習慣”學分。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主動發言,就有可能失去這個學分。
為了使教師提出的問題真正能夠引發學生的主動回答,一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二是對于一些引起爭議的問題,教師要恰當地進行引導,使同學之間注意到觀念上的差異,以便將討論引向深入;三是提出問題的難度要適中,真正做到“跳一跳,摘桃子”,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的需要。
學生自由發言時對教師控制班級能力是個巨大考驗。老師需要用平等、民主的心態對待學生,提倡對學生發言的保護,在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時,教師通常是以一種商榷的口吻提出來。比如:“有沒有同學對這一點還有所補充?”在教學中,提倡教師要善于“察言觀色”,注意每一個學生的表情,對那些已經有所準備的學生來說,有時教師的一個眼神或一個鼓勵的手勢,學生就會站起來。當學生沒有勇氣站起來的時候,或者正處于猶豫狀態的時候,教師可以直接問他:“你是不是已經想好了,能不能請你回答一下?”當學生在課上提出一些跨越了學科范圍的問題,或者回答和討論跑題的時候,教師要有應變和組織的能力,要巧妙地引導學生走上“正途”。
這所學校的教師也清醒地認識到,“無需舉手,自由發言”這一方法并不是對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堂都適用,要因人、因時而異。并且這一方法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不是唯一的選擇。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結合點名來進行。雖然學生沒有舉手,老師也可以要求他來回答問題。
教師和學生對在課堂上試行“無需舉手,自由發言”這一新的舉措有著深切的體驗,也有著不同的認識。
一位教師認為,實施了“無需舉手,自由發言”之后,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一改往日的拘謹,大膽地抒發己見,整個課堂氣氛活潑而又有序。另一位教師談到,很多學生都主動站起來發言,學生和學生、小組和小組彼此之間有一種帶動作用,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這點也得到了不少學生的認可。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這種課堂形式不拘一格,氣氛活躍,激發了思維,培養了自己學習的主動性,養成了新的學習態度,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高一的一位女學生認為,這項措施使得課堂討論更加激烈,可以將課堂內容拓展開去,從而使大家學到很多課外的知識,比如做人的道理等,而且同學們的思維也更加活躍了。
一些學生認為,這種發言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勇氣,敢于挑戰自我。一位高一的男同學表示,他以前是不太愛發言的,他認為自己受這項措施的影響很大。他說:“現在一節課我最多可能站起來10次,有的時候還會坐在座位上講,感覺很自然,沒有心理負擔。”一位女教師說:“通過這一舉措,可以嘗試培養學生的良好性格,以適應現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
幾位同學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這項措施在他們之間產生的相互影響。其中一位不太愛發言的男同學說:“現在我也已經習慣起來發言了,第一次站起來時比較膽怯。但感覺這是個很激勵人的措施,因為班上很多同學都站起來了,而你沒有站起來,很說不過去。”另一位男同學說:“以前大家都不發言,就你一個人站起來發言,感覺很傻;現在大家都發言了,就你一個人不發言,又覺得很傻。”還有一位同學認為這項措施能夠增加同學間的友誼:“我們有三條謙讓原則。我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一位同學坐在我后面,他不經常發言,有一次上課回答問題我讓了他,他下課來向我道謝。這就能促進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高二的一位男同學則認為這項措施還有助于培養競爭意識:“我覺得同學之間不但友誼加強,而且還使同學彼此之間有一種競爭的感覺。我可以在課上反駁他人的觀點,在你來我往中增強競爭意識。”一些學生在日記中寫道:“無需舉手,自由發言”有利于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謙讓的意識。
有些同學也認為這項措施能夠加深師生間的感情。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認為,“通過這項措施,我們與老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密切了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有一次奚老師在課上說了她自己遇到的一個困惑,我們同學幫助她一起出主意,使問題得到了解決。她也很感謝我們。”
老師和同學們也都談到,在課堂實踐中存在著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課堂發言的“惡性循環”。高一的一位女同學認為,這項措施對大多數人是有好處的,但還有一些同學不受其影響,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想回答問題,有一種害怕的感覺。對不愛發言的同學來說,可能會認為:既然有這么多的同學發言,我又何必站起來呢?有位男同學補充說,除了害怕外,有些人覺得站起來回答問題很傻,這也是這種形式所不能改變的。一位高二的語文老師也認為,這一舉措在課堂上容易造成發言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可能會造成兩極分化,愛發言的越來越愛發言,不愿發言的學生可能會更加不發言。有些學生認為反正老師不會點到自己,上課時思想往往不集中,影響了聽課效率。
部分教師和學生也表示,新舉措給學生帶來的新鮮感是短暫的。如高二的同學認為,他們現在覺得這種形式已經沒有什么新鮮的了,所以現在上課經常不愿意站起來回答問題,感覺又像回到了以前剛開始的時候。一位高二的語文教師也有同樣的感受,學生開始有新鮮感,現在有點淡漠,教師提出問題,下面的反應不強烈。
學生也在日記中反映了“無需舉手,自由發言”帶來的問題:有時過分強調討論,容易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造成重點、難點被忽視;有時課堂秩序有些混亂;師生之間必須默契才能避免冷場的情況。
一些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已開始透過這一課堂中的新現象,尋求其中更為本質的東西。認為課堂教學改革固然離不開形式的變革,但更為關鍵的恐怕還是內容,或者說是實質的變革。高二一位語文教師說,現在,學生年齡越大,舉手發言的人越少,很多學生只有胸有成竹時才舉手。這項舉措可以打破學生的心理障礙,有助于課堂氣氛的活躍。但這只是一個形式問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學科教學的現狀。這項舉措的倡導者奚曉晶副校長就此談的比較透徹:“事實上,這項新的舉措只不過是一個抓手而已,并不是說只要你在課堂教學上實施‘無需舉手,自由發言’,什么問題都能解決了。這不過是給學生一個新的刺激而已。可能到以后,我們還會想出另外的刺激。正是通過這種不斷的創造,給學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覺。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去尋求新的、好的方法。------怎樣才有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怎樣才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怎樣做才是好的?對于這些問題,前人都沒有為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需要我們去創造。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節選自林存華 俞海燕 楊海燕 程勝所撰寫的案例《無需舉手,自由發言》,這個案例是我在一所學校注意到,然后請四位研究生去該校深入調研寫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