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生命質量提高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按照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以上這一進入老年型社會的標準,寧波市60歲以上老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為531963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0.7%,2000年占全市總人口的11.81%,2004年占口全市總人口的12.66%;全市7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1990年與2000年相比,由201497人增加至322863人,10年增幅達60.23%,且有加速發展趨勢。
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又有利于下一代集中精力干事業,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本文提出,發展農村的山水休閑文化,以文化創造、文化享受為出發點,以身心放松、消遣娛樂和個人拓展為利益目標,采用耕讀、娛樂、運動、社交、互助等方式,引導更多的城市老人到農村作山水休閑養老,體驗和實踐個性化的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在關愛互助中減少對下一代的依賴,過一個健康而有收獲的晚年。初步設想為:一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對舊村作合理的規劃改造后,以其特有的優美環境和休閑文化,吸引城市退休老人到山村向村民租賃住宅和山地,使農民也能增加一些財產性收入;二是在條件較好的青山綠水間建造一個又一個各具特色并有一定規模、配套齊全的老年樂園,在租給他們住房的同時,租給他們一定的土地,讓老人們播下一片希望,收獲滿腔幸福,定能使銀發與青山綠水共增輝,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人為本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有效舉措。
一、發展農村山水休閑養老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隨著居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許多退休人員都具有健康的體質,充沛的精力,加上我國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空巢家庭的增多,經濟也較為寬裕。如果以這些人員的見識、能力和經濟基礎,租一批土地給他們經營,不但能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產出,更能讓退休老人們在春播秋收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增加生活的情趣,在享受豐收喜悅中樹立成就感和自豪感,帶給老年人心理的滿足。除了農村的青山綠水、清新空氣有利于老人們的健康外,體味農村純樸的鄉情也有利于老人們放飛心緒。農村的野生食品和自己親手種植的菜蔬能使老人們吃得放心,平時在爬山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在大山的寶庫中采幾支野筍,摘一些山果,感受收獲的喜悅。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助于帶給老年人健康的體質和愉悅的精神。選擇情意相投的老年人一起去農村寄情山水,有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愛好,即使有點身體不適,還能得到朋友們的生活照顧,帶來精神的慰藉;生活在一起的老齡人越多,越能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組織各類活動,有利于帶給老人們情感的歡悅。對于一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城市老人,一方面農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把城市房子轉化成農村房子,其差價能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健康的身體還能減少醫藥費用的支出。老年人生活在一起還有利于實施老年護理新概念——勞務儲蓄,即成立“老年生活護理互助會”,將會員的勞務儲蓄起來,在老人需要護理時可受到等量的護理服務。
據調查,城市老人最大的問題依次是疾病的折磨,情感的孤單,生活的無聊,經濟的拮據。如果能引導老年人寄情于山水之中,能有效地緩解這些問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有利于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社會的進步,帶來帶薪假期和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多,帶來居民生活的不斷提高,帶來恩格爾系數的持續下降,使得生活在城市密度空間中的人們向往著充滿自由意境和野趣的休閑生活。如果農村能打響發展休閑養老這一品牌,不但能吸引喜歡寄情山水的城市老人,這些城市老人還能成為強有力的磁極,吸引更多的親朋好友前去休閑旅游。為休閑而進行的各類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可以成為當地經濟繁榮的支柱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一是有利于改善農村人文環境。有城市的資金投入作支撐,只要科學規劃,農村面貌就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互動,能給農村注入全新的思維和理念,有利于推進農村文化素質的提高;退休老人的增多,為農村衛生院醫療條件的改善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契機,也為村民提供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奠定了基礎;在開辦特色老年樂園中,如果辦一所一流的幼兒園,在吸引一批想分擔子女負擔、享受第三代親情的老年人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村兒童的教育質量;一些喜歡在土地上經營的城里人,還將帶給農村新的農業科技和農業發展理念。二是有利于發展農村經濟。同樣一片土地,其功能不同,效益也不同。如果租給城里人,他們是為了播種希望,收獲快樂,農民既可收取土地租金,還可在土地上打工收取工資,遠比自己經營風險少、理念新、效益高。如果讓有志于發展農業的城里人發展規模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更能帶動農村經濟高速發展。山水休閑養老的品牌還能吸引更多的城里人來農村休閑旅游,如讓游客自己上竹山挖春筍,以恰當的費用租給他們一把鋤頭,讓游客自己挖筍帶回家,也許他們半天挖不起三棵筍,不但給城里人體會到農民的辛勞,其每棵筍帶給農民的收益也將比菜場上翻幾番;同樣一片桃山,如果發展休閑旅游,春天,桃花叢中嘗土產,以特色賺錢;夏天,自己采摘自己嘗,以門票賺錢;秋天,家珍招待游山客,草豬土雞味美鮮,憑質量賺錢;冬天,高山蔬菜獻給游客,變土地的冬閑為冬收,賺上一筆額外錢。三是有利于消化農村勞動力。如果城市老人在農村休閑形成規模,村民以休閑為主題,以服務為中心,可以做大量的文章,將有力地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消化。只要城里人肯去農村,只要農民肯動腦筋,伴隨著游客笑臉的綻開,必將是農民錢包的漲滿。
(三)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益嘗試。寧波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制定和實施休閑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把發展老年產業文化作為社會文明的標志,并以適應我市文化傳統、具有個性化、樂于為廣大群眾所接受為前提。山水休閑養老除了使城里人老有所樂,充分發揮自然資源,促進農村繁榮致富外,還能有效緩解城市的住房、交通、醫療等壓力;如果上一輩生活在山青水秀的好去處,下一輩可能比在城里更愿意去孝敬長輩,帶給老人們天倫之樂。因為城里人去農村可以在盡孝心的同時,還能在另一種環境中放松自己的心緒,能給孩子們一個投入到大自然懷抱的機會;老一輩的健康生活,也是下一輩集中精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發展山水休閑養老,是城鄉資源的合理整合,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益嘗試,也是改變我國目前城市像歐洲,農村如非洲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
二、山水休閑養老的條件走向成熟
寧波市統計數據表明,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769.9億,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4277元和6221元,恩格爾系數降到39%以下。2004年前三季度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498元,在傳統的吃、穿支出平穩增長的同時,用于旅游及健身的支出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0%和5.8倍,這些數據表明,寧波城市居民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文化消費基礎和健身消費需求,已經形成了休閑消費的新潮流,為山水休閑養老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根據寧波市文化發展規劃,到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要占到GDP比重的10%,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20%,農村居民占15%。可見,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為經濟的增長提供極其重要的動力和智力支持。不斷增多的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時間有精力有經濟基礎,是休閑文化消費的生力軍,這些數據表明,寧波市發展山水養老的經濟條件已經成熟。
目前,雖然國家政策不允許城市居民到農村置業,但城里人到農村購房的暗流仍在涌動,表明發展山水養老已經成為相當多城市居民的內在需求。因此,國外許多政要、專家、學者都認為,休閑文化產業會與信息產業一起,成為21世紀全球的兩大朝陽產業。如果政府不作及時的規劃和引導,不但扼殺了一項新興的產業,壓制了巨大的消費需求,不規范的土地房屋買賣,將造成農村資源的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還可能積累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共同推進山水休閑養老業的發展
為論證發展山水養老的可行性,筆者專程到奉化市最偏遠、經濟最落后的奉化江發源地大堰鎮調查,這一碧水盈盈、千峰競秀的省級生態示范鎮,地處山區,山水資源極為豐富。在全鎮1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96個自然村多在依山傍水的好去處,更有不少依山向陽的斜坡地,是開發山水養老的絕好資源。但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閉塞,村落分散,城鎮主要集聚和輻射功能弱,全鎮僅有的29666人口中還有10232人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僅2338元,遠低于寧波市農民人均年收入6221元的平均水平!其實,大堰鎮政府所在地離奉化市區僅
政府應從培育先進文化的高度,從以人為本、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為目標,提高對發展山水休閑養老業的認識,把這一朝陽產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劃定一個如大堰這樣經濟極不發達的落后鄉鎮為試驗區域,允許并鼓勵城市居民到該規定區域內置業,作為政府的一項特殊政策加以扶持;以維護生態環境和滿足老年人休閑養老為出發點,從舒適、安全、醫療、娛樂、參與、服務等全方位、高起點統籌規劃,高質量實施;制定具體明確的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山水休閑養老服務的設施建設和經營,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寫于2004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