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內經》原文考證,“心主血”中原有“心主脈”的含義,合稱“心主身之血脈”或“心主血脈”,故過去有的教材上表述心的這一功能時稱為“心主血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心生血”,是省略了“脈”字。觀上下文,有“肝生筋”、“脾生肉”、“肺生皮毛”、“腎生骨髓”,皆指“五體”而言,故知心當生“血脈”,方可與其他四臟所生相比。這里的“生”則具有“演化”之義,屬于中醫特有的“系統論”思想。然而現在一般理解的“心主血”已主要指“推動血行”這一含義了,而“推動血行”這一意義在《內經》中并未明確指出,只是在《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有“諸血者皆屬于心”一句,隱約透出這一意義來,但這里的“屬于”從表面上看也只有歸屬、聚集之義,而將它的另一面含義——推動血行——留給了后人。果然后世醫家對先哲的引而不發心領神會,終于將這一奧義發明了出來。如《醫學入門》說:“心乃內運行血,是心主血也。”其中源流,學者應知。
,,,,,,,,,,,,,,,,,,,,,,,,,,,,,,,,,,,,,,,,,,,,,,,,,,,,,,,,,,,,,,,,,,,,,,,,,,,,,,,
從上兩文可以知道,心主血指的是心主血管,主血的化赤,主推動血的運行,并不是血這個東西由心主管
其實血與五臟相關,再看一文
五臟與血的關系
http://zhongyi.boai.com/ganbing/ganyan/bingyin/45263.shtml
中醫認為,血液與人體五臟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具體表現在血的生成、運行、貯藏、統攝等各個方面。
心與血
血液具有營養作用,脈是血行的隧道,心臟則是血行的動力。心臟和血脈相互聯系,互相貫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血液的正常運行。血液循著脈管運行不息,從而將血液中的營養物質不斷地輸送到全身,以供給機體生理活動的需要。雖然血液循環是心與血脈共同的活動,但心臟是起主導的、主要的作用。《內經》云:“心主身之血脈”,“諸血者皆屬于心”。
血液是營養機體的主要物質,營養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體包括心臟功能的活動。中醫認為,心臟與血脈功能狀況可以通過面部色澤來表現,所以臨床上醫生可以從病人面部的色澤來判斷心臟和血脈的情況。《內經》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正常時,心脈充盛,則面色紅潤光澤。如果心與血脈虛弱,則面色蒼白無華;心氣衰竭,則血行無以推動,必致氣血瘀滯,面色灰黯或青紫;血虛,則心血不足,心脈空虛,而見面無血色,白光白無華,脈數或結代,怔忡驚悸。可見,心、血、脈三者,在生理上是互相聯系,密不可分的。在病理上則又是互相影響的,其中任何一方出現異常,就可發生有關疾病。
肺與血
血與肺關系也頗為密切。由中焦脾胃吸收轉化而成的精微物質,需“上注于肺脈乃化為血”,說明肺臟亦參與血的生成。
中醫有“肺朝百脈”之說,意思是說人體所有血脈都會集于肺臟,血液在流經肺臟時,將其中殘存的廢物通過肺的呼吸而排出體外,又通過肺的作用將新鮮空氣吸入體內,匯入血中。可見,肺的吐故納新作用保持著血液的清新,新鮮的血液在宗氣的推動下,再循行于血脈,溫養著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血液是在“宗氣”的推動下循著血脈循環不息的。宗氣,是水谷精氣與吸收自然界的新鮮空氣相結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宗氣是心氣與肺氣的共同作用。宗氣充足,則能促進心臟推動血液運行,血循正常,脈搏和順;宗氣不足,則血行無力,脈搏微弱,甚至出現氣滯血瘀。
肝與血
中醫認為,肝藏血。唐代王冰解釋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意思是說,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體在勞作或情緒激動時,機體各部的需血量增加,循環血量也須相應增加,這時肝臟就把貯藏的血液排出來,以供機體活動的需要;當人在休息或情緒安定時,全身活動量減少,機體所需血量亦減少,部分血液便貯存于肝臟。
如果肝臟有病,藏血的功能失常,既影響人體的正常活動,亦可出現血液方面的病變。若肝血不足(肝血虛),不能滋養于目,則兩目昏花、干澀、夜盲;不能濡養于筋,則筋肉拘急,屈伸不利;不能充盈血海,則婦女月經量少,甚至閉經;若是肝失疏泄而肝氣逆亂,則藏血不固,易引起出血病變,如吐血、嘔血、衄血,婦女月經過多或崩漏等。
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血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當肝臟疏泄功能正常時,則氣機條達舒暢,血隨氣行亦通暢無阻。若疏泄不及,肝郁氣滯,可導致血瘀,出現胸脅刺痛等證。若疏泄太過,氣機逆亂,則藏血不固而引起出血病變。
脾與血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能納谷受氣,取水谷之精微化生為血液。血的生成與脾臟的關系較為密切。
脾臟不但與血生成有密切的關系,而且脾能統血。所謂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而不溢出脈外的功能。我國早期的醫學著作《難經》指出:“脾裹血,溫五臟”,裹的意思就是統攝。而脾的統血功能,全賴脾氣的作用。清代沈目南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后來唐容川也說:“經云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人身之生,總是以氣統血”。可見,血液的運行,除依賴于心臟的推動、肝臟的調節之外,還必須有脾臟的統攝。明代武之望《濟陰綱目》說:“血生于脾,故曰脾統血。”說明脾臟的統攝作用,與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密切關系。
脾氣虛弱,失去統攝血液的功能,造成血液溢出脈外而引起各種出血。清代多位醫學家著書立說,對這一問題皆有論說。尤在涇說:“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夏鼎說:“營血者,水谷之精氣也。脾胃有傷,營衛虛弱,故血失常道而妄行 ”。張志聰說:“有因腹滿而便血、吐血者,此因脾傷不能統攝其血也”。臨床上,可見到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因脾虛不能統血而引起出血證。對于這類出血證的治療,清代李用粹認為:“故血證有脾虛者,當補脾以統其血”,即采用健脾益氣攝血法。
腎與血
中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同時,腎中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十二經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溫煦、促進血液生化的原動力之所在。可見,腎是形成血液的主要臟器之一,故中醫有“生血根本在于腎”的說法。而血之精華又可化為腎精。如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說:“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清代唐容川說:“腎藏精,然精雖以腎為主,而合心血之所化”。意思是說,精血同源,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因此,治療上常精血并補。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用健脾補腎法往往能取得較好的生血效果。同樣,腎精虧虛者在用補腎藥的同時,亦給以補氣血之品,有助生精補髓。 ,,,,,,,,,,,,,,,,,,,,,,,,,,,,,,,,,,,,,,,,,,,,,,,,,,,,,,,,
什么叫主?主就是最重要的,血與五臟都相關,總不能五臟都是最重要的吧?故本人認為腎主血,正如上文所言,“生血根本在于腎”,血是歸屬于腎的液體。
如果本人觀點成立,那么現代血稠血管柱塞之類的病在治療上就要正本歸源,血稠,血是腎的液體,當治腎,還去治什么心?實踐已證明了,溫腎就能改善血稠,血管柱塞是心的問題嗎?不是的,血管柱塞是血稠后粘在血管壁的,哪么,血管柱塞的治療,治心還是治腎不是很明顯了嗎?寒凝則血瘀,這個寒不正是少陰的寒嗎?四逆湯的溫腎回陽,不正是能治心梗嗎?
如果本人觀點成立,有些觀點亦就必須糾正,例如汗血同源,這汗亦是水,亦由腎與膀胱管,由腎陽蒸化,陽加于陰為汗也。所謂同源,反證了血是歸屬于腎的液體,哪么汗為心液的說法就需糾正。
1,汗為心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