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前夕,江蘇省民政廳發布《江蘇省201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報告顯示,全省老年人口達1719萬,南京超過134萬,其中絕大多數希望選擇居家養老。
如何讓居家養老的老人享受到生活的便利、得到周到的照料?大量空巢、獨居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如果希望居家養老,他們的愿望是否能夠實現?
記者近日從南京市民政局獲悉,作為全國首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市,我市正在試行“居家老人護理計劃”。其依托養老機構和專業醫療服務機構,設立“居家養老護理床位”,讓在家養老的老人享受到與入住養老院或醫院同等的專業護理服務。至今,這種“家庭養老院”護理形式已讓上千名老人受益。
83歲凌奶奶,在家享受養老院專業服務
10月20日下午,在秦淮區夫子廟街道飲虹園社區,記者見到了凌淑芳老人,她是我市首批“居家養老護理床位”簽約者之一。
凌淑芳,今年83歲,老伴去世得早,她不愿與子女同住,選擇長期獨居。隨著年齡的增大,老人的日常生活、去醫院看病等開始面臨諸多不便。
今年年初,秦淮區開始試行“居家老人護理計劃”,凌淑芳老人所住小區附近的“悅華門東養老服務中心”就可提供這種服務。凌淑芳老人聽說后,很快報了名,成了首批受益者。
20日,正是養老服務中心派工作人員上門服務的日子,記者與老人說話間,敲門聲響起。
“凌奶奶,您好!今天來檢查一下您的身體情況。頭暈不暈?有沒有心慌的表現?藥都按時吃了嗎?睡眠還好吧?”一進門,來自悅華養老院的主治中醫師陳國琴就開始給老人測量血壓,并跟老人嘮起家常,“您的血壓有點高啊,要記得按時吃藥,多注意休息。”
“好,好,我記得!”凌淑芳點頭應道。
悅華門東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刁銀春說,凌奶奶患有伴發性冠心病、陳舊性心梗及高血壓等病,該中心為此給老人設計了一個“長者個案護理”私人訂制,依托附近的專業醫護資源,對老人進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其中包括飲食、作息、用藥等。
由于凌淑芳是“家庭護理床位”的簽約者,養老服務中心同時為老人提供清潔整理、戶外活動、上門巡診、精神關愛等服務。老人還可根據自身需要,隨時增減項目。此外,中心為老人安裝了一鍵呼叫系統,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老人只要按下電話機上的“緊急求助”按鈕,悅華安養院值班人員會24小時隨時接聽處置。
“不用去養老院,就能享受到養老院的專業服務,而且收費也比住養老院便宜得多,這個辦法不錯。”凌淑芳老人對記者說。
“居家養老護理床位”是家庭養老服務“升級版”
記者從南京市民政部門獲悉,“居家養老護理床位”做法,系秦淮區在全市乃至全省的首創之舉。其形成了以養老院為核心、多個居家服務中心一體聯動的1+N區域統括服務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這一做法的基本思路是,民政部門一手托兩頭:一方面按照老人的意愿,與老人簽訂“居家養老護理床位”協議,承諾提供包括醫療康復類、居家照護類、助餐、助潔、助浴等服務;另一方面“團”起相關醫院、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社會資源,讓這些機構與組織各自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共同服務于簽約老人。
該做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老人們既居家養老、又享受養老院乃至醫院專業服務的雙重意愿。
悅華安養院是民政部門“團”起的社會資源的一份子。該院負責人黃桂華介紹,該院已入住上百位老人,同時為附近上百名居家老人提供上門護理。“目前,悅華安養院有10多家連鎖店,采取小區嵌入式設置,輻射周邊社區,每家機構的服務半徑為兩公里,確保在家養老的簽約老人能享受到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黃桂華對記者說。
秦淮區民政局局長江淳介紹,該區“居家養老護理床位”試點目前服務的主要是低保、困難家庭、重殘、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及80歲以上的空巢、獨居老人。這一試點已進行半年多,服務人數200多人。該做法還明確了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也可以改變現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模式單一、沒有形成盈利模式、嚴重依賴政府補貼的現狀,實現居家服務中心和養老機構的良性合作。
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表示,秦淮區放大現有養老機構優質醫護資源,補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自身短板,從而打通老人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居家養老護理床位”的做法是現有家庭養老服務的“升級版”。
向雨花臺、棲霞等區推廣,目前至少上千名老人受益
記者在市民政局了解到,近來,“居家養老護理床位”試點已逐步向其他區推廣,我市還在政策、補貼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上個月,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出臺《南京市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實施辦法》(暫行),明確“家庭病床”建設和服務方面的細則。
據該暫行辦法,進入“居家養老護理床位”的老人,與普通社區老人相比在生活照料服務上更加精細:如三餐服務中,服務人員將協助老人制作或送餐上門;清潔服務上,服務人員上門清理衛生,并幫助洗衣、助浴等照料。老人有具體需求的,服務機構還須提供從早晨到晚間的全天候護理:晨間護理——洗臉、刷牙、穿衣、梳頭;晚間護理——洗臉、刷牙、脫衣、洗腳、會陰清潔、熄燈;日常理發、修剪指甲、洗澡、洗頭等。代購代送服務中,幫助老人購買必要生活用品、協助外出助行等。
在康復護理服務方面,為簽約老人建立健康服務檔案,每周一次上門巡診(量血壓),每月一次測量血糖。根據老人病情提供康復理療。為老人提供代開藥品服務;大小便處理,皮膚護理(防褥瘡等),鼻飼,口腔護理;在精神慰藉、文化娛樂方面,為老人提供親情關懷服務,每天一次電話聯系,了解老人情況并作記錄,做好與家屬及單位交流溝通,定時匯報老人各項指標;在生日關懷、節日關懷、法律咨詢等方面,提供社工參與的專業服務。
政府對于家庭病床建設的鼓勵體現在綜合運營補貼上。據秦淮區老齡辦主任曹金海介紹,比如,以前養老機構收住本市戶籍的半失能、失能老人,政府給予每人每月160元、240元的運營補貼,現在簽約老人在家接受服務,老人與服務機構也能享受到相關補貼。同時,老人在家里接受護理治療,也能享受正常的醫保報銷。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秦淮區試點的基礎上,“居家養老護理床位”已經向雨花臺、棲霞等區鋪開,至今至少有上千名老人受益。
全面推行“家庭養老院”,亟需“智慧養老”助力
“隨著老齡化社會程度的加深,對于居家老人的照護需求必然越來越迫切,加之人力成本的提升,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不再是拼人力的 人海戰術 ,而是日益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南京三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昊陽對記者說。
南京三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擔了此次“居家養老護理床位”試點信息化平臺建設。王昊陽說,按照民政部門的要求,公司開發的二維碼刷卡軟件無需外部設備,根據“居家養老護理床位”服務內容的要求,準確判斷服務地址和實際地址,同時記錄服務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養老組織也可以根據得到的上門服務需求,通過實時服務地圖,找到最近的上門護理人員,加快響應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 家庭養老院 的核心是將政府、醫療機構、養老服務商、個人、家庭連接起來,左手是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右手是各種社會資源和服務。”王昊陽認為,將老人需求與社會服務對接起來的,就是老年信息服務平臺。
據了解,一個信息服務平臺至少應包括幾個方面的數據:轄區內老年人的聯系方式、位置、健康等基本數據;后臺運營數據和第三方服務內容、價格、訂單、服務監督、評價回饋等;養老資源數據,包括涉老服務行業、周邊產品的信息。
如果說各種高科技設備是智能化地延伸了老人的手和腳,那么信息服務平臺就是智慧養老的中樞和大腦。
王昊陽給記者講了一個他所期待的服務案例:一名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化設備,能監測到老人每天什么時候起床,并自動監測老人的心率血壓等健康指標;發現老人血壓比平時偏高,智能設備向信息服務平臺發出警報,不到1分鐘,老人的電話響起,醫護人員通過話筒詢問老人的身體感受,給出當天的飲食和運動指導……諸如此類的日常活動,基本都可以由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給包辦。
信息服務平臺的終極功能應是大數據的挖掘與分析。這一點,眾多養老組織和企業已在南京開始布局。
三胞集團安康通南京分公司總經理王春秀介紹,該公司在南京引入全球領先的居家智能看護服務,利用紅外感應器和數據主動分析老人行為,當偵測到異常行為時,系統將自動發出不同級別的報警。同時,老人若有任何不適,按下緊急呼叫按鈕,隨時隨地都會有服務機構響應并迅速處置。
該系統可為居家老人提供7 24小時的智能居家看護服務,利用紅外感應器對用戶行為模式和行為軌跡進行監測。通過30天的數據收集,智能學習分析老人的日常生活習慣,并設定報警閾值。同時,系統會根據報警聯絡用戶,確認用戶的狀況,根據情況通知老人子女或物業保安、居委會、120、119或就近的工作人員。
不過,這一切都最終要落腳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社區服務上。王昊陽說,就目前而言,軟件開發不是問題,現在很多技術公司都能提供技術支持,難就難在線上平臺的數據如何變為真實的線下服務,誰來給老年人提供優質的“最后一公里”的上門服務?
市民政局副局長、市老齡委副主任趙軍表示,必須依靠智慧社區、依靠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思維,才能把老人的居家生活打造成“沒有圍墻的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