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科索沃是塞南部的自治省,同黑山、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等國相鄰。該省境內約九成人口為阿爾巴尼亞人,故“分離主義分子”與塞政府的沖突較為激烈。1999年3月,北約組織以科索沃地區的民族沖突(“制止人道主義災難”)為由,曾發動科索沃戰爭。2008年2月,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
塞爾維亞的自然
塞爾維亞大部多為山地、丘陵,南部由科索沃盆地和梅托西亞盆地組成,而北部則是平原(多瑙河中游平原的組成部分)。塞的最高點賈拉維察山(海拔2656米),位于塞、阿邊界。多瑙河在塞北部與支流薩瓦河、蒂薩河匯合后,折向東南流,是塞、羅之間的界河,另有一大支流大摩拉瓦河南流縱貫塞全境。
塞爾維亞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冬雨率較高),四季分明,冬季嚴寒(最低氣溫在﹣10℃左右),夏季炎熱(最熱月均溫為25—28℃),雨量充沛,年降水量550—750毫米(5、6月降水最多),山區的年降水量或在800毫米以上(可以達到1200毫米)。
塞爾維亞的歷史
6、7世紀,斯拉夫人遷居至此,后發展為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祖先。9世紀起,當地的斯拉夫人開始建立塞爾維亞等國家。一戰前,當地長期處于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民族關系復雜,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在民族意識覺醒之后,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漸趨追求建立“南部斯拉夫人的統一國家”。
一戰后,塞爾維亞加入南斯拉夫王國(1929年以前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二戰爆發后,南斯拉夫淪陷。在鐵托的領導下,南斯拉夫游擊隊不斷與德國納粹戰斗,并在戰后重建南斯拉夫,更名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后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二戰后,塞爾維亞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6個共和國之一。1991年,前南開始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2003年2月,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2006年6月,黑山共和國宣布獨立(塞爾維亞宣布繼承塞黑的國際法主體地位)。
塞爾維亞的社經
塞爾維亞的總人口約700萬(不含科索沃),其中塞爾維亞人占比62.6%以上,余為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塞的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基督教的一個分支)。2021年,塞爾維亞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630.68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200美元左右。
塞爾維亞被稱作歐洲的十字路口,是連接歐、亞、非三洲陸路的必經之地(交通運輸以鐵路和公路為主)。服務業是塞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其工業主要有化工、冶金(有色金屬開采和冶煉)、汽車制造、紡織、儀器加工等。此外,該國農業地位突出,耕地主要集中在伏伊伏丁那平原(“谷倉”),盛產小麥、玉米、甜菜、向日葵、亞麻等,中部山區主要經營畜牧業和水果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