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之后的魏晉南北朝,酒泉先后被曹魏、西晉、前涼、前秦、后涼、西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權統(tǒng)治。西涼時,敦煌、酒泉先后成為國都。隋朝,酒泉改制為肅州,取“肅靖寧邊”之意,此后肅州成了酒泉的另一個名字。
唐朝安史之亂后,酒泉被吐蕃占領,直到848年,敦煌人張議潮起兵收復整個河西,酒泉才重歸唐朝。這里的和平并未維持多久,唐亡后,酒泉先后被回鶻、西夏黨項族、蒙古族接連統(tǒng)治。西夏統(tǒng)治河西時,取甘州、肅州首字,設甘肅軍司,“甘肅”名首次出現。
敦煌南天門。相傳最先開鑿莫高窟的樂尊和尚,
站在這里望見千道佛光。
攝影/徐海洋
明王朝建立起堅不可摧的嘉峪關,當時的肅州衛(wèi),便成為西北邊陲第一重鎮(zhèn)。關外,設立關西七衛(wèi),由當地部族首領統(tǒng)治。明中期后,邊疆戰(zhàn)略進一步收縮,嘉峪關完全關閉,關西之地被棄,酒泉與敦煌、瓜州等地就此分隔。
清朝重新控制河西走廊與新疆地區(qū),酒泉商路再次復蘇,但早已不見漢唐繁華。到了清末,左宗棠進軍新疆平叛前,在酒泉整軍誓師,并栽下左公柳,“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如今依然點綴戈壁綠意。
最耀眼的甘肅石窟
最完整的中國古城
盡在酒泉
酒泉,自立城起,就不只是一座城市那么簡單。
她的古城,連接著神話傳說與歷史傳說;她的邊關,寫進詩歌流傳后世,她的石窟、壁畫,甚至影響了中國文化與美學。單單截出的飛天與九色鹿,便傾倒眾生。
鎖陽城塔爾寺,玄奘曾在這里講經收徒。
攝影/李文博
如果說甘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石窟藝術長廊”,那么酒泉的石窟群,是走廊中最耀眼的一段。從敦煌石窟與藏經洞中走出的敦煌學,更是在百年間成為世界級的顯學。
邊關古城:真實鐵血與浪漫傳說
在中國古人的想象里,黃河中下游兩岸,是“天下之中”的中原,而西邊的昆侖山,是神仙居住的仙境。兩千年前,酒泉在中原人眼里,便是極西之地,流傳著離奇的神話。
“沙嶺晴鳴,月泉曉徹”。
玉門關之名,來自那條比絲綢之路更古老的“玉石之路”,早在漢代之前,新疆的和田玉就從這里運到中原,也為酒泉留下珍品“夜光杯”,與“玉酒泉”的稱呼。
在古人的神話里,玉門,是西王母居住的“瑤池玉山之門”。唐代,玉門關已從敦煌遷移到了瓜州,玄奘就在此處冒險“偷渡”出關。如今來到酒泉,直奔玉門關而去的,心里一定是位詩人: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
陽關,因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來到陽關的人,大都是揣著那首古詩來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今,古陽關已被夷為平地,只剩下小山包上的一座烽燧,供后人吟留別,千萬遍唱不盡。
陽關沙如雪。
攝影/孫志成
玉門關和陽關,不只是盛唐邊塞詩的地標,更是扼守著絲綢之路的南北道通,恰如中原出人西域的兩扇大門。多少將士曾在此臥冰飲雪,戍守征戰(zhàn),多少商賈、使臣、僧侶于此驗證通關,東漢時期,駐守西域三十一年的班超給皇帝上書:“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 ,一聲思鄉(xiāng)浩嘆,依然震耳欲聾。
還有數不盡的古城,因為河流水源的消失而“風干”。玉門關附近的河倉城,是漢代玉門關守卒的糧倉,之所以起名“河倉”,是因為這里曾經可以載船泛舟;敦煌與瓜州交界處的懸泉置遺址,同樣因附近有一處叫“懸泉”的泉水得名,它們早已“脫水”,被塵沙掩埋。
漢代懸泉置遺址,
坐落于祁連山北麓火焰山腳下。
攝影/楊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