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從藝術,還是歷史的角度來看,蘇聯出于宣傳和紀念目的在其國內外修建的一系列雕塑,都在規模、藝術造詣、數量等方面做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蘇聯解體后,這些雕像的歸宿各不相同,又折射了其所在地的諸多現狀,也是頗為有趣。
1956年在匈牙利十月事件中被推倒。
俄羅斯是世界上雕塑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雕塑作為紀念意義和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被俄羅斯的歷屆政權所重視。
從沙俄時期開始,雕塑就是俄羅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1782年,圣彼得堡樹立起了描繪彼得大帝騎馬形象的《青銅騎士》雕塑(普希金的敘事詩《青銅騎士》便是講述這尊雕像復活、帶領軍民反抗法國人侵略的故事),是俄羅斯的第一個紀念性雕塑,代表著俄羅斯的民族主義意識覺醒的開端。
位于圣彼得堡參議院廣場上的彼得大帝青銅騎士雕像。
蘇聯建立之后,新生政權的領導人很快就認識到了紀念性質的雕像在宣傳戰線的巨大價值。1918年4月,列寧簽署了《紀念碑宣傳法令》,要求拆除廣場和街道上的沙皇及其奴仆的那些象征舊的剝削權力的紀念碑,同時建立新的紀念碑。法令要求,新豎立的紀念碑包括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政治家、作家和詩人、科學家和哲學家、美術家和作曲家、演員等。該法令還要求紀念碑雕塑的外觀需要民主決定,每一個紀念碑雕塑都是由數個藝術家競爭投稿、當地公民海選出來的。
《紀念碑宣傳法令》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這個法令通過要求大范圍在城市、紀念地等地建造雕塑,使蘇俄、蘇聯藝術家們開始了一系列新藝術形式的探索。其中著名的有《第三國際紀念碑》(雖然并沒有也不可能在彼得格勒市中心建起),代表著先鋒藝術在蘇聯的嘗試。《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是1937年世博會中在蘇聯國家館頂豎起的雕塑,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不銹鋼雕塑,也是第一個運用建筑工程學手段建造的巨型雕塑,代表著蘇聯戰前的雕塑藝術的頂峰。
第三國際紀念碑模型, 藏于圣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
工人和集體農莊女莊員,位于莫斯科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