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烏號作戰(zhàn)
1942年5月日第十五軍占領緬甸全境。不過他們進行的只是一場擊潰戰(zhàn)而非圍殲戰(zhàn),英軍主力和中國軍一部突圍撤往印度,中國遠征軍主力退往云南,與日軍隔怒江形成對峙。未來一旦條件具備,他們隨時可能向緬甸發(fā)起反攻。
但在1942年中期,印緬邊境幾乎處于不設防狀態(tài)。日軍大兵壓境使印度民眾人心惶惶,數十萬軍隊和難民涌入更加劇了這種混亂。日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大將認為,如果能趁英軍立足未穩(wěn)之際發(fā)起進攻奪取印度東部地區(qū),不僅將利于緬甸穩(wěn)定、切斷那里通往中國的“駝峰航線”,而且對印度境內的反英解放運動也是一種鼓舞,可謂一石三鳥之妙招也。寺內計劃進攻作戰(zhàn)投入的兵力為兩個師團:其中一個師團進攻曼尼普爾邦,另一個突入胡康河谷作為策應。日軍將通過進攻作戰(zhàn)逐步奪取印度東部的戈拉加特、迪馬普爾、錫爾恰爾等戰(zhàn)略要地,同可能前來抵抗的英軍主力決戰(zhàn)并借機圍殲之。
8月11日,南方軍司令部向東京遞交了“關于向印度東北部擴大防區(qū)的意見書”,以“敵于加爾各答增強航空勢力威脅我占領區(qū),且為封鎖援蔣路線亦有必要將航空基地向前推進”為由,提出“在印緬邊境發(fā)起攻勢”。根據南方軍的初步判斷,英軍在印度東部的兵力不超過5個師,以日軍彪悍的戰(zhàn)斗力和敵軍的孱弱抵抗力,奪取上述地區(qū)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大本營陸軍部對印度東北部的戰(zhàn)略價值給予肯定,對南方軍進攻阿薩姆邦等地并無異議。但大本營提出新加坡上報的方案略顯粗糙,并于8月22日以“大陸指第1237號”向寺內發(fā)出如下指示:使用第十五軍的半數兵力攻占并確保阿薩姆邦東北部及吉大港一帶地區(qū),以利于空軍作戰(zhàn)并切斷援蔣路線;戰(zhàn)役發(fā)起時間預定為本年10月中旬以后,代號“第二十一號作戰(zhàn)”。東京要求南方軍根據上述指示精神于9月下旬上報詳細作戰(zhàn)計劃。
9月1日,南方軍作戰(zhàn)參謀林璋中佐飛抵仰光,向第十五軍司令部傳達了東京的上述指示。接到通知的軍司令官飯?zhí)锵槎芍袑⒚嬗须y色。當時日軍駐緬部隊僅4個師團,具體部署如下:牟田口廉也中將的第十八師團防守仰光以北彪關及塔澤鐵路兩側直至以東薩爾溫江廣大地區(qū),師團司令部位于東枝;櫻井省三中將的第三十三師團防守彪關以北至密支那西部鐵路以西直至孟加拉灣海岸,師團司令部駐仁安羌;竹內寬中將的第五十五師團防守塔澤向北沿鐵路兩側至密支那和曼德勒以東曼大姆至南坎的長方形地區(qū),師團司令部位于曼德勒;渡邊正夫中將的第五十六師團防守臘戍及以北南坎與中國云南怒江以西臘孟、松山、騰沖、龍陵、畹町等地,師團司令部位于龍陵。由于兵力嚴重不足,軍司令部所在地仰光一帶地區(qū)只有靜川真瀏大佐的第七十三兵站地區(qū)隊駐守。至于泰國北部、薩爾溫江以東緬泰爭議的三角地區(qū),只好由戰(zhàn)斗力幾乎為零的泰國部隊駐守了。日軍兵力的捉襟見肘由此可見一斑。
飯?zhí)锱袛啵瓕Π杜c第五十六師團對峙的中國云南軍有14個師,印度境內利多地區(qū)與第十八師團對抗的中國駐印軍至少2個半師,欽敦江對岸英帕爾一帶與第三十三師團對峙的英印軍有3個師,在緬甸東南若開和阿恰布一帶與第五十五師團對抗的是英軍的4個師。即使日軍士兵再能戰(zhàn)斗,用僅僅4個師團在四個方向與盟軍23個半師進行對抗也是遠遠不夠的。飯?zhí)镎J為,目前防御尚且不能,更不要說主動進攻了。況且當時英國皇軍海軍遠東艦隊駐扎在錫蘭,日本海軍并未完全取得印度洋的制海權。為運送兵員補給倉促上馬的泰緬鐵路尚在修建之中,短期內不具備使用條件。
但大本營的命令不能置之不理,飯?zhí)锪⒓凑偌瘏⒅\長諫山春樹少將及下屬幾位師團長到仰光共商戰(zhàn)事。印緬邊境是舉世聞名的不毛之地,寬千米以上的欽敦江和海拔超2000米的明京山脈即使當地人也難以逾越。那里還是世界上雨量最大的地區(qū)之一,每年6到9月暴雨如注,所有河流和溪谷泛濫奔流,大樹漂浮道路坍壞,交通幾乎完全斷絕。如此險惡地形連以勇猛著稱的牟田口和櫻井都連連搖頭。牟田口向飯?zhí)锾岢觯熊婋y度實在太大,“在遇到英印軍之前,我們很可能已經被大自然干掉了。不管如何,這一計劃都是不可能成功的。”眾人一致認可牟田口的說法。飯?zhí)镏缓门沙鲅策夑犝{查敵情和地形,同時開展道路整修等準備工作。但是準備和研究愈深入疑慮愈多,軍司令部決定派參謀長諫山少將親往東京,向參謀本部面陳前線將領的意見。
回到東京的諫山被帶到了參謀總長杉山元的辦公室,當時次長田邊勝武中將也在。諫山如實匯報了第十五軍的研究意見,提出作戰(zhàn)太過勉強:“這個命令不論怎么考慮都無法執(zhí)行。雖然之前第十五軍一直都在接受不合理的命令,但那些命令在認真研究之后好歹還能找到突破口,最終還是勉強完成了任務。但是本次任務無論是誰、無論如何研究結果都是無法執(zhí)行。恐怕在渡過死亡溪谷的過程中,我們超過90%的士兵都會倒下去。”
“那就是說,第十五軍參謀長要求大本營收回命令?”次長田邊的臉瞬間拉長了。
“是的。因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完成。”諫山分辨道。
杉山聞言勃然大怒:“勉強作戰(zhàn)的不僅僅是第十五軍。將不可能化為可能,正是大日本帝國皇軍的神圣使命。退下!”沒過幾天,諫山就被一紙命令解除了軍參謀長職務。
進入1942年第四季度,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和新幾內亞雙線告急。如前所述英軍也發(fā)起了“第一次若開戰(zhàn)役”,中英在緬印、中印邊境的防御力量不斷加強。基于上述情況變化,東京大本營于11月23日指示南方軍司令部,暫時停止“第二十一號作戰(zhàn)”,可先期進行道路整修及作戰(zhàn)計劃的制定等工作。
之前日軍對緬甸的補給一直以遙遠的海上運輸為主,陸上只有一條環(huán)境極差的山間小道,每天可勉強運送10-15噸物資,連一個步兵大隊的基本要求都無法滿足。很難想象在印度和緬甸兩個人口大國長達1000公里的國境線上,竟然連一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當時日本海軍的主力在太平洋,西南方面艦隊以第一、第二、第三南遣艦隊及第二十一、第二十三航空戰(zhàn)隊為主,主力僅1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1艘訓練巡洋艦和15艘驅逐艦,其余皆為布雷艇、海防艦、獵潛艇等小型艦只,海軍作戰(zhàn)飛機僅140架。同期英軍東方艦隊擁有戰(zhàn)列艦、航母等大艦,日軍無法確保南海及印度洋的制海權,通過海上補給存在極大風險。為解決駐緬日軍的增援和補給問題,東京決定修建一條從泰國通往緬甸的鐵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死亡鐵路。
早在二十世紀之初,英國曾為修建這樣一條鐵路進行了初步探勘,后因難度太高無奈放棄。日本決定使用英國人的探勘路線,工程從泰國和緬甸兩端一起開工。泰國的起點為北碧府,緬甸起點為丹彪扎亞。鐵路在緬甸戰(zhàn)事稍告停頓的1942年6月已經開工。按正常施工進度,鐵路至少需要六年時間才能完成。但是為了戰(zhàn)爭需要,東京要求工期必須控制在18個月之內。
泰緬鐵路示意圖
施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