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汗出是人體常見的一種生理現象,是人體為適應外界環境通過出汗而調節體溫的過程,夏季氣候轉熱,腠理開,出汗略加增多,也是正常現象。但如果人在患病時,或在正常生活中汗出較多,則為病理性出汗,中醫稱為“汗證”。夏季來臨,那些素體愛出汗的人,勢必汗出愈加增多,帶來許多生活的不便,如何清爽度夏,請看以下詳說。
辨別導致汗出異常的疾病
有些疾病會導致出汗異常增多,如:
①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患者除汗出多外,尚有怕熱心悸、多食易饑,消瘦體重下降,手抖,情緒易激動等高代謝群,此時除中醫調治外,尚需要聯合西藥抗甲狀腺治療。
② 部分糖尿病患者也汗出增多,長期糖尿病,血糖控證不佳,會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糖尿病合并植物神經功能病變就是其中之一,其表現特點就是汗出異常。另糖尿病由于飲食、用藥不當,又會造成低血糖現象,患者出現心慌、汗出、頭暈、身體發抖等癥狀,此時進食糖果、餅干等高糖飲食可緩解癥狀。
③ 結核病可出現多汗,有夜間盜汗常見,同時可有低熱、倦怠乏力,肺結核患者有咳嗽、胸痛、咯血等表現。
辨別導致汗出異常的性質
夏季多暑濕,人們往往把汗出過多歸結于濕氣重導致,紅豆薏米粥成了常備之品。事實上導致汗出異常的情況多種多樣,并非僅僅為暑濕。
《濟生方·諸汗門》:“人之氣血,應乎陰陽,和則平,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又況傷風、中暑、傷濕、喜怒、驚悸、房室、虛勞、歷節、腸癰、痰飲、產褥等病,皆能致之。” 《醫學正傳·汗證》:“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其自汗者,無時而激激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寢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說:“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補充了針對血瘀所致自汗、盜汗的治療方藥。這些都說明導致汗證的原因多種多樣。
常見證型有: 肺衛不固、心血不足、陰虛火旺、濕熱蘊蒸等不同證型,其選方可分別采用玉屏風散、歸脾湯、當歸六黃湯、龍膽瀉肝湯等加減治療。
辨局部汗證
一些患者僅僅局部出汗如頭汗出,多因上焦邪熱或中焦濕熱上蒸導致。前者可用銀翹散加桑葉、桑白皮,桑葉劑量宜大,用量大時,方有斂汗之力。后者可用茵陳蒿湯、三仁湯加減用藥。半身汗出,患者半身汗出,無汗一側當為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周所致,見于中風,截癱等病,可用補陽還五湯化裁。手足心汗出,其原因多與脾胃有關,脾主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達四肢,則手足汗出。若手足心熱者則屬陰血虛;若手足心發涼者則為中陽不足
幾個止汗小方
輕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一兩上藥為末,用綿包裹撲于身上;
紅粉方:麻黃根、煅牡蠣各一兩,赤石脂、龍骨各半兩,上藥為末,以絹袋盛貯,如撲粉用之,用于自汗、盜汗。
仙鶴草30g,紅棗15g煎服,用于盜汗;
白礬20g,葛根20g煎水洗手足,一日數次,治手足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