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上有一個經典的“智豬博弈”案例:豬圈里有一頭大豬,一頭小豬。豬圈的邊緣有個踏板,每踩一下,遠離踏板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食物。如果是小豬踩踏板,大豬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食物;若是大豬踩踏板,則大豬還有機會吃到一點殘羹冷炙,因為小豬食量小。那么,兩頭豬會采取什么策略呢?
答案是:小豬將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辦公室里也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有人做“小豬”,舒舒服服地躲起來偷懶;有人做“大豬”,疲于奔命,吃力不討好。不管怎樣,“小豬”篤定一件事:大家是一個團隊,就是有責罰,也是落在團隊身上,所以總會有“大豬”悲壯地跳出來完成任務。你在辦公室里扮演的角色,是“大豬”還是“小豬”?
做“大豬”,好辛苦
阿偉所在的發展部是公司最核心的部門,每天大小事不斷。公司規模小,部門只配備了3個人:部門經理、經理助理、普通干事。阿偉是經理助理,正好中間。
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門的同事漸認準了:只要找發展部辦事,就找阿偉!甚至老總都不再向經理派任務,往往直接把文件仍到阿偉的桌子上。于是形成這樣的局面:阿偉一上班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經理則躲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打電話,美其名曰“聯系客戶”;而阿冰呢,打紙牌游戲,上網跟老婆談情說愛……年終,部門業績出色,上級獎勵4萬元,經理獨得2萬元,阿偉和阿冰各得1萬元。想想自己辛勞整年,卻和不勞而獲的人所得一樣,阿偉禁不住滿心不平,但又能如何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不僅連這1萬元也得不到,說不定還要下崗,想來想去,還是繼續當“大豬”吧!
當“小豬”,投機取巧
阿風工作3年了,從小職員當上經理,一直輕輕松松。當問到他的處事哲學時,阿風一臉神秘地說:“這就是秘訣了!第一,平時要善于感情投資,跟同事搞好關系,讓他們覺得跟你是哥們兒,關鍵時刻出于義氣幫助你;第二,立場要堅定,堅決不做事,什么事都讓別人做。有些人就是愛表現,那就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們。萬一碰上也不愛表現的人,對我看不慣,我會告訴他,我不是不想做,我是做不來呀!你想開掉我?對不起,我的朋友多,他們都會為我說話。”
做“大豬”,還是“小豬”
看來看去,做“大豬”固然辛苦,但“小豬”也并不輕松啊!雖然工作可以偷懶,但私下里,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編輯、維護關系網,否則在公司的地位便會岌岌可危。阿偉為什么忍氣吞聲?不就是因為阿冰是經理的老部下嘛。阿風又為什么有恃無恐?無非是有人為他撐腰。難怪說做“小豬”的都是聰明人,不聰明怎么能左右逢源?
話說回來,這種聰明未必值得提倡。工作說到底還是憑本事、靠實力的,靠人緣、關系也許能風光一時,但也是脆弱的、經不住推敲的風光。“小豬”什么力都不出反而被提升了,看似混得很好,其實心里也會發虛:萬一哪天露了餡……再說,如果從事的不是團隊合作性質的工作,而是側重獨立工作的職業,還能心安理得地當“小豬”嗎?
要想杜絕“職場小豬”的存在,還是要想辦法降低“小豬”們的投機成本,建立起約束“小豬”的制度,也就是讓業績考核更加透明、科學。看來,人力資源專家和管理者們應該在這方面操操心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