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臭皮匠或一個諸葛亮? |
孫玉祥 |
中國格言———無論是圣人語錄還是民間俗話———中,有許多不通而現(xiàn)在仍在通行的玩意兒。比如孔子就曾理直氣壯地說過:“勿友不如己者”,這話初聽很有道理:交朋友嘛,當然該交比自己強的,這樣我們有了困難需要幫助,或我們有了疑難需要解答,就可以從朋友那兒滿載而歸。你要總交不如自己的 窮朋友———就像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那你有了困難誰幫你?朋友么?他還在那里張著嘴嗷嗷待哺等著你往他那血盆大嘴里扔食物呢,又怎么能幫助你呢? 可問題是,如果大家都“勿友不如己者”,那你去交比你高明的朋友,而他也去攀比他高明的朋友……大家都這么眼睛向上,眼光又怎么可能交流?朋友又怎么可能產(chǎn)生呢?朋友可跟戀愛一樣,是不能單相思的。 還有句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俗話恐怕就是這“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了。過去讀《三國演義》,我最愛看的就是諸葛亮出使江東時,為說服江東孫權(quán)集團而“舌戰(zhàn)群儒”的那場戲。江東那些投降派為了從理論上說明曹操勢力已大到了誰也不能與他為敵而只有投降他才是最好的出路,便大家聯(lián)合起來在宴會上與諸葛亮展開“大辯論”。應該說諸葛亮的對手都是比“臭皮匠”強得多的飽學之士,而且遠遠超過三個,可結(jié)果怎么樣呢?大家去翻翻《三國演義》就知道了———諸葛亮要給這些個臭皮匠說服了,他還是諸葛亮么?所以,在我看來,三個臭皮匠湊在一塊兒,也還是臭皮匠———頂多也就“臭”味兒更足一點,哪里就能“頂個諸葛亮”了? 建國后,馬寅初先生根據(jù)自己多年研究,對中國人口增長過快問題甚感憂慮,他在自己“新人口論”中主張中國應當立即控制人口,實行“計劃生育”。可當時的毛主席是相信“人多好辦事”———也就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另一種表述———的,所以對他的“新人口論”毫無興趣不說,還組織了一大堆“學者”對馬寅初進行批判:“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么多學者,還頂不過個馬寅初?可結(jié)果怎么樣?馬寅初雖然是一個,可還是見解卓越的“諸葛亮”;那些個學者雖然成堆成片,可也不過鼠目寸光跟風放屁的“臭皮匠”。數(shù)量上的驚人,并不能帶來質(zhì)量上的出眾。 無獨有偶:上世紀三十年代,納粹德國為了搞臭猶太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fā)動國內(nèi)100位最有名的物理學家出面寫“大批判”文章,這些文章給集中編輯成了一部書,書名就叫《100位教授出面證明愛因斯坦錯了》。遠在美國的愛因斯坦得知此事后,聳聳肩:“干嗎要100位?只要正確,就是一位出面證明我錯了,我都會無條件地向他認錯。” 我們都知道:自然界中的強者都是孤獨的———比如獅子、老虎,他們從來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誰曾見過它們像臭皮匠那樣湊在一塊兒———“咱們獅子有力量”?倒是那些弱者———比如牛呀羊呀這些“送到哪里去,送給親人解放軍”的吃貨喜歡成群結(jié)隊地“咱們牛羊有力量”。可實際上一頭獅子或一只老虎就足以追得成千上萬的牛羊落荒而逃———到底誰有力量?又哪有什么數(shù)量多質(zhì)量就自然上去了的道理?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諸葛亮價值連城,而臭皮匠一文不值。我只是想說:諸葛亮有諸葛亮的用處,臭皮匠有臭皮匠的用處。但做了臭皮匠,就千萬別想幾個人一湊就成了諸葛亮———就像諸葛亮再愚蠢他也不會想自己可以分身做三個“臭皮匠”,在街上擺三個攤賺大錢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