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昨天,是新一屆小班新生開開心心入園的日子,關于入園適應的話題,向來都和“分離焦慮”聯(lián)系在一起。
不過,此前“大手牽小手”蹭舉行過一場入園講座。有位家長給“大手牽小手”發(fā)來留言——
手手君,我是哭著聽完你們的入園講座的。
女兒開學就要升中班了,去年剛入園時哭鬧折騰了很久,我一直以為她是因為分離焦慮鬧情緒,但聽了講座后,才驚覺很可能是水果和午睡的兩個細節(jié)讓她不適應,但又表達不出來,就用抗拒去幼兒園的方式來表達,而且因為家里沒有給她調整的機會,所以孩子在社交和學習方面也是受到影響的。
現在回想起來,這么小的孩子,當時卻獨自承受了家長的誤解和這么長時間的適應痛苦,而我卻渾然不覺。請“大手牽小手”一定要把這個講座的內容整理出來,讓更多家長看到,不要再犯我們這樣的錯誤!
入園,是寶寶面對社會的第一個里程碑,但入園適應問題,絕不僅僅是許多網文所說的“分離焦慮”這么簡單。
孩子在入園時產生的一系列不適應,往往是有很多容易被忽略、卻又無比重要的原因。甚至,很多家長自始至終,都不知道孩子當時為什么那么焦慮,從不知道“鞋子里的那粒沙”,曾讓孩子那么痛苦。
這位家長提到的“入園講座”,是“大手牽小手”邀請到一位上海的幼教名師顧菲,她曾擔任多年公辦幼兒園園長,現任思來氏測評中心負責人,以近20年的大量案例與經驗心得,詳細分析孩子的入園適應問題,滿滿的干貨。
講座內容分為兩部分,解析孩子的入園適應難在哪里,以及家長可以怎么做。其實內容我們此前曾經分享過,但還是忍不住在今年開學時再分享一下,實在是非常有必要讓粑粑麻麻們都知道,讓孩子難受的“那粒沙子”在哪里。接下來幾天,“大手牽小手”還會詳細說說,提高孩子的入園適應能力,家長可以怎么做。
孩子抗拒的原因
分離焦慮&新環(huán)境不適應
從事幼教工作這么多年,每年9月1日這天,我們都會看到一個個孩子在教室里哭泣,家長在教室外眼眶紅紅的;或者孩子在教室里默默不語,家長在門縫里一遍一遍地偷看孩子;孩子一次次地想沖出門口,家長幾乎是飛奔踉蹌著逃出幼兒園,卻又守在幼兒園門口偷偷張望……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有入園焦慮,這段時間短則幾天,長則幾個月。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在入園時產生內心的不安是正常的,做好分離焦慮的舒緩引導,孩子自然能慢慢適應。
可是,孩子的入園焦慮不僅是因為與舊環(huán)境的分離,更是因為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
讓孩子覺得不適應的,往往是很多成年人不曾想到的細節(jié),就像鞋里的一粒沙子,小到幾乎可以忽略,卻會帶來很強的痛苦感,有時一個很小的細節(jié),就會成為孩子抗拒幼兒園的原因。
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很難把在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清晰表達出來,而家長看到孩子不愿意去幼兒園,只以為是“分離焦慮”。
于是,很多家長只顧著幫孩子做好“分離焦慮”,卻至始至終都不知道,孩子曾在入園適應上還有很多細節(jié)上的問題,讓他們有種說不出來的苦惱。
可能有些家長覺得我說得言過其詞,那么,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下,到底有哪些“鞋里的沙子”會讓孩子內心不安。
外在因素
這些細節(jié)原來孩子這么在乎
第一次,一個人
大家都知道,3歲左右的孩子,一下子進入到幼兒園這樣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一定會有對于環(huán)境的不適應。
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孩子適應性不錯的,在外面玩的時候一個人都能玩得很好”。
可這還是不一樣,3歲以前的孩子,總是有家長片刻不離身的陪伴,即便讓孩子在游樂場里一個人玩,孩子也知道,家長就在附近,有心理上的支持。而入園,是孩子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獨自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而且是一整天,這樣的心理挑戰(zhàn)是巨大的。
廁所和小床
幼兒園的環(huán)境和家里環(huán)境畢竟是不一樣的,幼兒園的洗手間、午睡間、飯廳,甚至上課的教室,都跟家里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差異。
舉個例子,有的小朋友可能在家里上廁所的時候一般是用那種卡通形狀的坐便器,但在幼兒園就是專門的小馬桶,有的甚至可能是蹲式的廁所,這就是一個環(huán)境上的巨大差異。
可能有家長會說,現在孩子都上早教,對白色小馬桶也挺習慣的,適應起來不會有問題。
但還是那句話,有家長幫忙的如廁,和純靠自己,對孩子來說,其中的區(qū)別是巨大的。
再比如說床,我們在家可能會和孩子共同睡覺,寶寶可能會在大床上睡,還有些家里雖然是讓孩子自己睡小床,但小床也是放在主臥的大床邊的,所以從心理上來說,孩子還是覺得自己是和爸爸媽媽睡在一起的。
但是到了幼兒園以后,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張獨立的小床,一直睡慣大床的孩子突然去睡小床,也會有不適應,直接表現就是不肯睡,大哭,非常難受。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這種都是小事,過個幾天孩子就會適應了。”
但實際上,在3歲這個年齡段,一點點的不一樣,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很明顯的不安全因素了。
飲食習慣不同
可能每個家庭在養(yǎng)育的過程中,給孩子培養(yǎng)的吃飯習慣是不一樣的,甚至吃的食物也大不一樣。
比如就說水果,很多家庭每天都會給孩子提供水果,但吃水果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有的家庭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多地吸收水果當中的維生素,會把水果都打成果泥讓小朋友去攝入;那么還有的家庭會把這些水果打成果汁。
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和家長進行過討論,家長認為這既補充了水分,又補充了維生素,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他們恰恰忽略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的牙齒是需要鍛煉和咀嚼的,所以有很多孩子,在家里經常喝果汁或吃果泥,他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真的吃不來幼兒園提供的水果。
沒錯,但很多家長可能都不知道這個細節(jié)。雖然幼兒園盡可能地會將一些水果切成小塊幫助孩子咀嚼,但是因為他缺少咀嚼的能力,所以會導致孩子直接選擇放棄水果。
但孩子又不會和家長說,因為即便是3歲的孩子,也知道如果說了“我今天沒有吃水果”,爸爸媽媽會生氣,所以只能通過抗拒去幼兒園的方式來表達。
舉個例子:比如說橙這個水果,有的家庭會打成橙汁,有的會制作成果泥,有的會把它切開了以后讓孩子一囊一囊的咬下來,咀嚼了以后吞下去,但是大家都知道實際上橙的筋絡脈絡是比較多的,有的孩子可能嚼不爛,嚼不細,這樣他就不容易下咽,有的甚至會有嘔吐的狀態(tài)出現,所以有些家長也就放棄了。
如果孩子經常碰到這個問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到幼兒園里是不吃橙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嚼不爛嚼不動,如果硬讓他嚼的話,他嚼嚼就會吐出來,這種體驗對于孩子來說,也是極大的不適應,因為他對于吃水果的這種方式和家里的不同而感覺到不適應。
再比如喝水,幼兒園里都會提供小朋友一個小水杯。水杯有一個單柄讓小朋友可以拿著。
看上去很簡單?不!
因為有些家庭從來沒有讓孩子端著這樣的水杯喝水,所以這又給孩子造成了一點點困難。
比如有的家庭會提供吸管杯,有的家庭會提供兩個手柄的杯子,主要是擔心孩子會把杯子打翻。但家長們恰恰忽略了小朋友需要自己單手或雙手來握這個單手柄的杯子的能力。
所以像拿水杯的這件事情,家長可以提前在家中給孩子進行鍛煉,如果一旦孩子會拿這個水杯,也許他覺得喝水也就不是一個難點了。
別人午睡了,孩子焦慮了
有些小朋友因為在家里沒有形成良好的午睡習慣,到了幼兒園里就會非常的焦慮。當孩子們到了12點左右要睡覺的時候,這些不容易入睡的小朋友就到了焦慮的時刻。
其中,有些孩子是因為自己的睡眠時間短,沒有到點就無法入睡,但幼兒園的午睡時間是統(tǒng)一的,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大家都要睡覺了。那么,對于這個孩子而言,躺在小床上百無聊賴,既睡不著又不能做其他的事情,真是非常無聊的,這就是他很不喜歡午睡的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他孩子都能夠在老師的安撫下慢慢入睡,而這個孩子卻總是睡不著,在兩個小時甚至更長的午睡時間,孩子的內心要承受“別人都睡著了就我還醒著”的心理壓力,他躺在床上其實是非常無助的。知道該睡覺,但睡不著,自己做不到,非常難受。
是的,這些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像鞋子里的一粒沙子,有些家長即便知道了,也覺得不重要,認為過段時間孩子自然會適應的。
可是你花那么大功夫來為孩子做分離焦慮的舒緩和準備,卻不曾好好想想,孩子在適應新環(huán)境的過程里究竟遇到了哪些難題嗎?
內在因素
最讓孩子內心不安的是什么
剛才我們討論的是外在因素對孩子造成的一些影響,不論是環(huán)境上的不適應或者生活習慣上的不適應。對于一個三歲的小寶寶,他進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只要有一點不適應就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也能成為它入園焦慮的原因之一。
現在我們來說說內在的因素。實際上能造成孩子內心不安的來源,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點。
愛的缺失感
對于每一個獨生子女來說,孩子在家里幾乎有六個成人在照顧,六個成人的愛都集中一個孩子身上,對這個孩子來說,他享受到的是所有人的愛,但凡有一絲一毫的不如意都有其他的成人會幫他解決。
而進入到幼兒園以后,基本上一個班級會有兩個老師,一個保育員。三個成人可能要帶三十幾個孩子,在帶班的過程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一對一的對孩子照顧和呵護。孩子的內心就會感到愛的缺失感。
多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家長,尤其是祖輩,在孩子入園前自己也會有些焦慮,就會不自覺地在孩子面前說,“你到了幼兒園里,只有老師和阿姨,沒有那么多人照顧到你,你自己要本領大一點”。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本意可能是想鼓勵孩子能夠能力強一點,多學一點可以幫助到自己,但是在孩子們的心里他會覺得:“噢!原來幼兒園里沒有那么多人疼愛我了,我好可憐啊。”在他的心目當中去幼兒園可能會少了很多的愛。
家長在和孩子說任何一句話的時候,特別是在入園前的敏感階段,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動作,甚至行為都是非常關鍵的。
歸屬感不穩(wěn)定
歸屬感的建立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長期的建立,而且建立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家長帶著孩子、協(xié)同一起去建立的。
在歸屬感還沒有建立之前,孩子剛剛開始踏入幼兒園時,內心一定是缺乏歸屬感的,因為還沒有達到互相的信任度,所以這個歸屬感并不穩(wěn)定。
愛也好,歸屬感也好,這通常都會是孩子自己內心的一種感受。
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有的孩子會把這個感受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有的孩子會把這個感受默默地藏在心里,可能積攢了一段時間,會有一個爆發(fā)。
如果家長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去建立愛和歸屬感,相對來說,孩子的安全感就會更強一點,就會更快接納在家以外的新環(huán)境。
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孩子的入園適應是否成功,意義重大。
家長的焦慮
除此以外,內在的因素還包括成人的焦慮和不安,這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不穩(wěn)定。
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當寶寶要進入到幼兒園的這個階段,可能會比寶寶更早地開始焦慮。
有的家長可能從寶寶一歲左右就開始焦慮了,因為有些大牌雙語幼兒園要排隊、要申請,家長可能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要是上不了這個幼兒園怎么辦啊”的情緒。
有的家長可能在寶寶兩歲左右的時候開始焦慮,寶寶還有一年就要上幼兒園了,現在什么都不會,說話說得很少,到了幼兒園不會溝通怎么辦,老師就不知道他要干什么……
大人的焦慮,自然而然的會在家庭當中互相滲透。
到了三歲,真的是快要入園了,有的家長因為進行了對比,所以也產生了內心的焦慮,比如說當家長看到同齡孩子已經會自己用小勺吃飯了,已經會自己穿鞋子了,能夠很主動地去跟小朋友交流,再看看自己孩子,一對比就會發(fā)現,哎呀我的寶寶還不會穿衣服,到了冬天進幼兒園沒人幫助他穿衣服,他要感冒的那該怎么辦。
我們成人經歷的事情多,所以會有未雨綢繆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成人內心的這種焦慮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往往就是以后造成孩子情緒上不穩(wěn)定的原因。
尤其是9月1號開學的時候,其實成人內心的焦慮和內心的那種哭泣,一點都不比寶寶差。
我做了很多年的老師,印象當中一直非常深刻,每年到了小班入園的時候,有的孩子進來的時候實際上是非常雀躍和愉快的,因為他之前已經適應了環(huán)境,也了解了這里以后是自己做游戲玩樂的地方;但當他踏進了教室的門,或者過一會兒轉頭看向門口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他的家長還戀戀不舍地站在門口,哪怕是豎起大拇指鼓勵他,他也會情緒馬上低落,因為那個時候他覺得“我的家人馬上就要走了”。
實際上只有我們做老師的,才能真正能夠體會到這些小寶寶到底在想些什么。
有的時候小寶寶玩得很高興的時候,當家長去而復返的時候就恰恰也是打擊到他的一點。很多時候寶寶沒有哭,但是家長在外面流淚,當你流淚的時候,寶寶的感情也處于邊緣地帶,他其實有可能有點強忍著,但是當他看到你的這個情緒的時候,馬上就會被感染了,那個時候也許你走了,但是你影響的是寶寶一天的情緒。
所以我們經常建議送孩子進入到幼兒園第一天的家長,一定要是家里非常理性的家長,如果你非常感性的話,你要知道你影響的可能不只是這一天,而是孩子每天入園的情緒。
無論是家長也好,是老師也好,都很愛孩子,每當這么一個小不點踏進門口的時候,我們非常希望他能夠很順順利利地進來,然后家長非常信任和非常愉快地把孩子交到老師的手上,皆大歡喜,大家都沒有負面情緒。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孩子能夠非常順利地走進這扇門,那么好,家長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因為你的情緒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剛走進新集體新環(huán)境孩子的情緒。
總 結
總結兩點來說,造成孩子入園焦慮的因素分兩種:
外在因素: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在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上的適應情況,孩子可能不會主動說,家長要有技巧地問,并且和老師保持溝通。
內在因素:要更多地去關注孩子對于愛和歸屬感,千萬要調整好每一個成人的情緒,因為你的焦慮、你的愉快都能夠影響入園的寶寶的情緒。
作為老師,我們一定是會傾注全力幫孩子適應的,也會關注各種細節(jié),及時和家長反饋,但畢竟班級里孩子眾多,老師不可能實時守在某一個孩子身邊,所以家長如果能及時從孩子的情緒、語言中捕捉其內心的想法,并且和老師保持實時的高效溝通,會讓孩子的入園適應更順利。
篇幅所限,接下來我們會詳細說說,這幾天家長們可以怎么做,才能更好、更輕松地幫助孩子適應這人生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