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了唐三藏師徒一行人歷經十四個寒暑、一路斬妖除魔,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
在面對九九八十一難的過程中,阻擋在唐三藏取經路上各路妖怪不計其數,形形色色。
取經完成后,如來佛祖在西天靈山論功行賞,在取經團隊中,也只有唐三藏和孫悟空成了“佛”。
在取經之前,孫悟空還只是人人口中喊打的“妖猴”。
在大鬧天宮失敗之后,玉皇大帝為了降服孫悟空,便召來了如來佛祖降妖,孫悟空也因此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幾百年。
三界之中,并非真的沒有能殺掉“妖猴”的神仙,但卻為何無人敢殺孫悟空?這還要從降生他的那塊石頭上說起。
孫悟空作為《西游記》原著中的經典角色,他的人生經歷亦是重彩紛呈。
他本是花果山上一個吸收了天地精華而孕育得來的石猴,為了成為佛、仙與神圣三者內不死不滅的一員,孫悟空又離開了花果山,四處云游四海,欲尋那長生不老之術。
孫悟空就這樣在外漂泊了八九載,后來偶然在一位樵夫的指點下,孫悟空才在靈臺方寸山上尋得了菩提祖師。
在這里,孫悟空先是學習“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術,一學就是七年,后來才得到菩提祖師親授本領,學會了翻筋斗云和七十二變等多項絕技。
孫悟空有個短處,便是太愛賣弄本領。
因為這個缺點,孫悟空也因此被菩提老祖逐出師門,趕下了山去。
孫悟空下山時,菩提祖師還曾叮囑他,“你這一去,定生不良,憑你怎么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
由此可見,對于孫悟空即將闖下的禍事,菩提祖師心中早有預料。
再看孫悟空后來的所作所為,也果然如菩提祖師所說的那般,生下了許多不良的事端,甚至闖下的禍事還是一樁比一樁大。
孫悟空先是回了自己花果山的府邸,見群猴被欺負,便斬殺了混世魔王,而后又占山為王,稱霸一方。
第一次打架便贏來了勝利,孫悟空開始志得意滿。
想到自己還沒有一樣得心應手的兵器,在幾只老猴子的建議下,孫悟空又造訪了東海龍宮。
東海海底有一根大禹治水時期留下的鐵棒,一共重一萬三千五百斤,也是整個東海龍宮的“定海神針”。
但孫悟空可不管這三七二十一,一股腦卻將這根鐵棒拔了出來,鬧得整個水晶宮里地動山搖。
在這里,孫悟空不但得到了“如意金箍棒”,四海龍王還湊著給他送了一身金色的披掛:鳳翅紫金冠、鎖子黃金甲、藕絲步云履。
在孫悟空第324歲那年,因陽壽已盡,孫悟空被拘下了閻王殿,他又在地府下大鬧了一番,搶來了判官筆,大筆一揮在生死簿上把自己的名字和猴屬一類全部強行勾銷,接著又一路打出了幽冥城,重回到人間。
闖下這些禍事之后,孫悟空終于被龍王和地藏王菩薩等幾位神仙一同上告到了天庭。
盡管天庭得知孫悟空生性頑劣,四處興風作浪,但當時天庭一心招安孫悟空,后來在太白金星的引薦之下,便將他請上天來,封了個“弼馬溫”的官職給他當。
孫悟空本以為當官是個不錯的選擇,后來才知道,這“弼馬溫”原來就是個養馬的活計,官職還是整個天庭最小的,造反一通之后便又回了花果山。
天庭再次招安孫悟空的時候,便順著他的意愿給他封了個有名無實的“齊天大圣”,讓他去負責管理王母娘娘的蟠桃園。
在蟠桃園里的孫悟空依舊行事乖張,不僅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桃,在得知自己沒有在蟠桃會入席名單的時候,便大鬧蟠桃會,在瑤池上吃蟠桃,飲御酒,甚至還盜了太上老君的五壺仙丹,酒醒后怕玉皇大帝責罰,孫悟空又重新逃回了花果山。
天庭二度派兵圍剿孫悟空,這次還派出了十萬天兵天將和二郎神相助。
孫悟空與二郎神大戰了幾百個回合,最后在太上老君的金鋼琢的幫助下,孫悟空終于被天庭擒獲。
在斬妖臺上的各種刑罰都無法傷得孫悟空的情況下,太上老君又把孫悟空投進了自己煉丹的八卦爐里,煉了七七四十九天。
開爐那日,孫悟空不但從煉丹爐里跳了出來,并且還獲得了一副“火眼金睛”,而后從太上老君的兜率宮開始,徑直地打到了玉皇大帝的凌霄殿外,一路上竟無人可擋。
在凌霄殿前,孫悟空被佑圣真君遣王靈官與三十六員雷將團團圍住,雙方膠著不下。
孫悟空作為《西游記》中的重要人物,“大鬧天宮”的內容是他在《西游記》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小說中非常精彩和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孫悟空把整個天庭都鬧得沸沸揚揚,就連玉皇大帝都被他驚擾了,于是玉皇大帝便傳旨讓翊圣真君同游弈靈官兩位仙人,請西天靈山的如來佛祖過來降妖。
如來佛祖便帶著阿儺和迦葉二位尊者來了。
如來佛祖到來之時,孫悟空正被三十六員雷將圍困,天庭雖人數眾多,卻個個都還是拿孫悟空沒辦法。
見此情況,如來佛祖先是把孫悟空叫來了解了孫悟空的家世和法力。
孰料孫悟空無比狂妄,竟稱要跟玉皇大帝搶那三界至尊之位。
如來佛祖見孫悟空如此固執不聽勸,便說要和孫悟空打個賭,看他是否有本事一筋斗翻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內。
孫悟空最終不但沒有逃出如來佛祖的手掌,甚至還被壓在了如來佛祖五指化成的“五行山”下,山頂上還貼著防止他逃竄的“六字真言”。
除此之外,如來佛祖還喚來了五行山的一尊土地神祗,會同五方揭諦一起,負責在此地監押妖猴的任務,等幾百年后自然有人救他出來。
按理來說,孫悟空如此膽大妄為,竟然都敢肖想玉皇大帝的寶座了,且他大鬧天宮的行為如此有損天庭的顏面,卻為何最終只是被壓在五行山下這樣簡單的懲罰?
三界之中,并非真的沒有殺不死孫悟空的方法。
先前菩提祖師將孫悟空趕下山時,便不許孫悟空講出自己的名字,還說道,“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如此看來,就算殺不死孫悟空,但三界之中也并非沒有讓他不得翻身的辦法。
表面看來,孫悟空只是一個無父無母的石猴,但三界之中之所以沒人敢殺孫悟空,還是因為他背后身世的緣故。
這便要先從花果山上降生他的那塊石頭說起。
原著中是這般描寫那塊仙石的,“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
作者開篇便直接點名了山上的這塊石頭非同一般,自盤古開天辟地混沌時期起,這塊石頭就在這里了,但是卻從來都沒有人知道它的來歷。
在原著第一回中,作者便對這塊仙石有了具體的描寫。
就從石頭的尺寸、高度和上面刻的“九竅八孔”看來,如此規整的尺度,這塊石頭就好似是被人精心雕刻和設計出來的。
一寸一丈,無不精細得當。
而仙石上刻的這些種種一切,似乎都與道家脫不了干系。
“仙石”的“仙”字之說本就是道教專有的名詞,“石”是五行土之精華,在道教文化中也歷來占有較多的內容。
再看仙石上面的“九竅八孔”是對應“九宮八卦”來雕刻的,這“九宮八卦”便是道教的的象征,且“周天”、“政歷”這些也是道教經常使用的一些詞匯。
為了讓這個仙石更好地吸收日月精華,這塊仙石所在的位置更是“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
當這些有利條件全部都匯集在一同之后,這塊仙石終于孕育出了一個石猴,這便是后來的孫悟空。
孫悟空雖說是個“妖猴”,但他出生的石猴因“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還驚動了作為三界之主的玉皇大帝。
孫悟空剛出生的時候,便五官俱備,四肢皆全,然后很快就會爬會走,而后拜了四方。
后來孫悟空跳進水簾洞的時候,還發現里面的景象是“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像個人家”,這樣看來,這水簾洞之前也應該是有人居住的,且那居住的環境也像極了道士平時的風格。
從這些描述,不難推斷出,花果山上的這顆靈石和周圍的環境,都必然和道教中人有著一定的關系,而道教的始祖便是“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他也是在《西游記》中出場最多、和孫悟空打交道最多的人。
再細想來,其實孫悟空與三清之中太上老君的關聯極為深厚。
就拿他手中的那根金箍棒來說,這根“定海神針”先前正是由太上老君所煉制出來的,之后才送給了大禹治水。
后來這根金箍棒不知什么原因,又出現在了東海龍宮的海底。
沒想到孫悟空一來,那根金箍棒就似乎是等到了主人的到來一般,孫悟空一到東海的時候,金箍棒便與他有了感應,而后乖乖地任由孫悟空喊它變大變小,讓孫悟空從容取走。
在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前,太上老君曾把他放在丹爐里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在這個過程中,太上老君卻沒有將孫悟空的金箍棒收走,這也算是間接性地為孫悟空后來大鬧天宮的行為提供了作案工具。
太上老君作為如意金箍棒的締造者,那自然也是為老君所有,他對這根法寶的優缺點亦是了如指掌,只要太上老君收回孫悟空的金箍棒,那單憑他一個人的本事,也未必會在天庭掀起如此大風大浪。
顯然太上老君卻沒有這個打算,否則后來玉皇大帝也不會去找如來佛祖降服孫悟空了。
太上老君把孫悟空弄進爐子里,不僅沒把孫悟空煉成灰,反而送了他一對“火眼金睛”。
之所以出現這一變故,還是因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里,除了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宮位外,還有一個巽宮位。
這巽位只有風,沒有火,所以孫悟空躲在下面被煙熏得直流眼淚,最后煉就了“火眼金睛”。
太上老君作為八卦爐的主人和道教之祖,不可能不知道巽宮位燒不死人,也不可能不知道孫悟空又剛好躲在了巽宮位下,這只能說,那個生門,就是太上老君偷偷為孫悟空留下的。
而太上老君在將孫悟空投進丹爐里之前,還特地為孫悟空解下繩索,放了穿他琵琶骨的兵器。
如果孫悟空被勾刀穿了琵琶骨的話,那么一來他無法變化,二來亦無法逃生。
太上老君的做法,擺明了就是想放孫悟空一條生路。
再來看看孫悟空是如何偷到太上老君那五壺仙丹的。
原著中寫到,孫悟空在蟠桃會上偷酒喝以后,便搖搖晃晃來到了三十三重天太上老君的兜率宮。
像太上老君身份地位如此顯赫的仙者,門口至少也應有個仙童站崗,即使門口沒有站崗的,那丹房重地也至少應有仙童把守。
但事實卻是孫悟空在兜率宮這里不但四無人跡,且丹灶之旁還安放著五個葫蘆,葫蘆里都是煉就的金丹,孫悟空歷來就是個禁不起誘惑的猴子,因此便一股腦地將五壺仙丹全部吞進了自己肚子里。
孫悟空在兜率宮如入無人之境,原來是因為太上老君將兜率宮里所有的弟子都帶去三層高閣朱陵丹臺上講道了。
這樣不得不讓人懷疑,孫悟空能順利偷吃這么多仙丹,會不會就是太上老君故意安排的結果?
除此之外,在《西游記》的設定中,太上老君還與女媧娘娘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
在中國的古神話中,女媧作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是創世之神。
她用自己的雙手捏泥人,世界才由此開始有了人。
后來,天上破了一個缺口,女媧便用七彩之石補救了天空上那個窟窿,天下生靈才得以生存。
在原著第三十二回金銀角的故事中,銀角大王手中有個太上老君的紫金紅葫蘆,還說出了這個葫蘆的來歷,“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媧之名,煉石補天”。
在一些神話故事中,也有記載太上老君當年為了造人和補天,便使用“一氣化三清”術修煉了女媧這個分身,而《西游記》中的設定就是女媧娘娘其實是太上老君的分身之一。
再有“女媧補到乾宮一地,見一座昆侖山腳下,有一縷仙藤,上結著這個紫金紅葫蘆,卻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意思是說,太上老君的葫蘆是當年從一根葫蘆藤上摘下來的,而那根葫蘆藤恰好正是女媧造人用的藤蔓。
這樣看來,女媧乃是太上老君所化,而孕育孫悟空的仙石亦是出自于道家的手筆,那太上老君極有可能就是背后創造孫悟空的人。
再結合孫悟空大鬧天宮之時,太上老君故意放水讓孫悟空輕輕松松吃到五壺金丹、逃出八卦爐,也因此煉得了金剛不壞之身與火眼金睛,便再次印證了這一結論。
而太上老君作為“三清”之一,在天庭上擁有極高的地位。
因為這一層關系所在,因此三界之中也無人敢對孫悟空動殺心。
想必玉皇大帝也是知曉了太上老君與孫悟空的這層關系,因此在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玉皇大帝因為不想自己直接得罪了太上老君,便把收服孫悟空的難題丟到了西天靈山那邊。
再看后來如來佛祖收服孫悟空的時候,也不是直接下手斬殺的,而是將其叫到自己面前,多次詢問其出身和法力,看來如來佛祖也是知曉了孫悟空背后的身份。
最后孫悟空冥頑不靈,如來佛祖也沒有選擇將孫悟空直接處決,而是選擇了用五行山將其壓下,留了孫悟空一條性命,并且在這期間還專門招來仙者看押,待他饑渴的時候還專門有人給他吃鐵丸子,喝銅汁,還安排了唐三藏在在幾百年之后前來救他。
因為這種種千絲萬縷的關系,在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都知曉了孫悟空背景的情況下,三界之中,就算是有實力能夠殺死孫悟空的仙官,也不敢真的把孫悟空怎么樣了,因為他們都還怕自己是否會遭到太上老君的忌憚和報復。
畢竟在《西游記》的神仙體系中,“三清”處于神仙地位的最頂端,其實力自然不言而喻。
《西游記》
文史雜志: 兩個太上老君——對《西游記》《封神演義》太上老君形象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