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說起《道德經》,要先講到此書的起源。傳說是老子出函谷關時,遇到尹喜,尹喜向老子請教問題,老子一一解答,后成此書。
《道德經》有許多版本,前人的注本更是數之不盡。但正如開篇第一句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任何版本都加入了個人的理解,主觀上已經產生了偏差。如同量子物理中的觀察者效應一般,我們沒辦法不影響我們所觀察的事物,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已。
我們的語言是有邊界的,受于語言的限制,就連老子本人也無法準確的描述出他的思想,而每個人讀《道德經》的理解都不一樣。所以,我在使用原文時,盡量減少斷句,以求最接近原本的表達。
在此我也要聲明:《道德經》我并沒有讀通,此文的目的在于與大家共同學習。同時也希望大家盡量自己理解原文之意。
此句原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后因避諱漢文帝劉恒的名諱,而將恒改為常。常同恒,后文不在贅述。全書以此句開篇,建立了全書的基礎框架,讓全書邏輯得以自洽。
“道”是一個概念,或是指世間萬物運行的規律?!懊睉摼褪且环N可表述化的意思。大意是指:道是一個很抽象化的概念,是無法用語言來準確表述的。可言表的道,都不是恒久的。
此一句就有多種斷句方式,有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有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為了讓大家能有更多的思考,所以我選擇不采用任何斷句,讓大家自行理解。后文的斷句也不在一一指出,網上就有很多版本可以搜到。
無論哪種斷句方式,大體的意思都不變。無和有就是0和1的概念,無是一切的初始,有是一切的根源。
“妙”就有一些玄學的概念了,一般理解為奧妙的意思?!搬琛保ㄗx作jiao,四聲),大意是指邊界的意思。
此句斷句的不同,其語義也截然不同,主要是在“欲”字的分段上,無欲、有欲;或是:欲以觀其妙,欲以觀其徼。
按我理解,此句應該是告訴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及要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這句應是本章的結語,指出無有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叫法不同。這已經是一個玄學的概念了,不能生硬的理解。人生每個階段,我們對同一種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
“無”、“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說明一件事情有正反兩面。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或許是讓我們以一種辯證的態度來看待一切事物,建立起這種思想才是立世之根本。
讀完此章,為我們建立起一個高度概括的基礎概念,看似簡單而又復雜,是開篇也是結束,之后的章節皆是圍繞本章來展開的。讀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會其意,正如那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今日的【日行一課】到此結束,望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