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是根據一本書《遙遠的救世主》改變成的電視劇。
我想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你最好看過至少一遍電視劇《天道》,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請先不要閱讀,透露劇情就沒有意義了,你也不會有任何收獲。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請關注“老頭說事”頭條號,在此文章下面寫上評論,留下你的郵箱,小編會自動將《天道》電視劇24集高清視頻發送給你,你看過一遍之后再回來閱讀本篇文章。
這部電視劇里面可以學習和領悟的東西很多,但有些我自己還沒搞懂,比如文化屬性,宗教的內涵,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解讀,你就當做飯后消遣,參考一下。
以我的理解,電視劇《天道》里面只有一個主導思維模式,所謂高人的那種思維方式,點透了就會發現你也完全可以擁有這種思維方式。
用兩個字說:顛倒
用三個字說:果導因
用四個字說:倒行逆施
用五個字說:多米諾布局
丁元英就是運用的結局思考方式,逆向推演,完成布局,最后按照以終為始,按順序執行,對中間的人、事、物留一定的變量,就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運行。
在《天道》24集每一集都可以看到這種逆推思維方式的痕跡,這個電視劇就是多米諾布局的完整呈現。
丁元英未出場,就被評價為“可以是魔,是鬼,但絕對不是人”。有些夸大其詞的評價,就因為他有著超常人的思維方式,不按常規出牌,為人處世與眾不同,讓人不可理喻,似乎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計算之中,就是人們所認為的高人。
這個世界上原本就沒有什么高人,所謂的高人,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
其實所謂的高人也并不是多么了不起,而是逆推思維方式屬于那個層面人的思維常態而已。
這世上原來就沒有什么神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常人的思維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丁元英是個會賺錢,有思想的人,他的大學同學兼好友韓楚風說丁元英“是個明白人”。
所謂明白人,就是看破了事物表象后面的本質,道法自然,如來。
丁元英的思維顛倒,倒行逆施,從細節入手,對人性的通透了解,對文化屬性透徹分析,對宗教進行深入研究了解而不信仰宗教,在這之上形成的一種看透,看破的那種層面。
比如電視劇接近結尾時有一個鏡頭,遭殺富濟貧而名譽受損,憤怒的樂圣音響掌門人林雨峰找上門,用槍指著他問:你不怕死么?
丁元英:生老病死,我都怕;難道怕了就不會生老病死了么。
丁元英被搶指著頭為什么一點都不緊張?一件事沒開始,你已經知道結尾了,這叫從容。
什么人好緊張?我們發現,小孩子容易緊張、弱者容易緊張,婦女容易緊張,年輕人容易緊張。為什么?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不知道。老人淡定,經歷多的人淡定,預支了結果,當然就淡定了。
這就是看破,這就是明白人。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貫成都,北京戶口,1978年考入清華大學,1979年留學柏林洪堡大學1985年獲經濟學碩士,同年就職于H.N.S國際金融投資公司,1989年就職于北京通達證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結婚,同年8月離婚。1991年鬼混。1992年3月就職于柏林《世界經濟周刊》,任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員,1994年1月辭職。1994年6月在北京創辦個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預備解散。此人無信仰,愛好音響,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國永久居留權。這個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也沒什么名氣,但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對他都有一個共同的評價,鬼才……”
上面是音響競爭對手伯爵公司對丁元英背景的調查,是他的經歷和閱歷,這是他后來所有思維模式,判斷力,觀念的根基。
所謂明白人,和平常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不一樣,主要表現在倒行逆施,和大眾普遍認可的價值觀不一樣,“這個年代,執著于出人頭地并不難,難得恰恰是不執著于出人頭地。”
丁元英創辦個人私募基金,用外國人的錢不到一年在中國股市賺了兩個億,他自己不是缺錢的人,然后從北京到古城隱居起來。與外界隔離,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來歷和底細。但他的一些做法和舉動和他的身份很不合拍:
丁元英剛從德國回來時,手中僅有8萬美元,拿出六萬美金給父母,往古城搬家時韓楚風妻子來訪,預感她有事而主動追出去,把自己未來兩年在古城的生活費15萬付給她,自己變賣收藏的唱片維持生計,出租房的冰箱里是空的,每天三頓飯不是去地攤就是方便面,春節時他主動打掃租住樓房的樓梯,從6樓掃到1樓……
丁元英手中掌控的資金曾經上億,見過大錢,也賺過大錢,卻不貪錢,有口飯吃就滿足了。
他與世無爭,混沌攤老板收他兩次錢,他不計較;拉面店老板嘲笑他沒工作,他也不計較;想了卻病危的父親的心愿要拔掉管子而遭到家人的數落,他不做解釋;在公園看曉丹表演舞蹈而被別人擠走搶占椅子他連看都不看擠占他位置的人一眼……
就想肖亞文警告曉丹時,引用了丁元英前妻的話:“他永遠都不會跟你吵架,他的每一個毛孔里都滲透著對世俗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包容,包容到不削于跟你講道理”。
丁元英看淡這些,是曾經經歷過,思考過,凡是從結果出發,就很容易看明白,如果爭了,吵了,辯了,是誰對誰錯重要?還是時間重要?是理論上贏了重要?還是心情重要?孰重孰輕早已經在頭腦里設定過,是不需要思考的自動反應,當一個人從一開始就能知道結果是什么的時候,就不會浪費精力,浪費時間,浪費口舌,又何必去爭,去吵,去辯,連最后雙方反目或者和好的程序都省了。
對于商業運作,他對王廟村的布局決定了他的盈利模式不是以銷售音響產品盈利為主,而是以炒作格律詩品牌,最后公司或托管,或轉讓,或逼對手合作為主,把一個貧困村中的貧困村帶到市場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讓王廟村一直在這個產業鏈當中存在。整個操作就像一個緊密的鏈條,從最后一個環節開始倒推布局,逆向思考之后,沒有任何花招,就是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沒走尋常路卻是好像走了不尋常路,好像是一個神話。
丁元英用這種布局迅速完成了三級跳,讓格律詩公司一夜成名,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走過了其他品牌多年要走的路。
所以當葉曉明他們看到產品不賺錢時的困惑,看到低價傾銷時的憤怒,會議上的反抗,強行退股時的背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你看不到背后的布局,看不到這個鏈條最終要導向哪里,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得失,真的就只能扒井沿往外看一眼,最后得精神絕癥也不為怪。
這就是丁元英,一個不理世事的鬼才……
一個老頭、一篇文章、一段視頻,記錄身邊的人、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