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推崇儒術,所以以公孫弘、主父偃為代表的許多儒生,都憑借儒學而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官運亨通。不過,我們在研究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時,有個意外的發現:學術成就更高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卻在官場上屢屢受挫。這是為何呢?
公孫弘是齊地菑川(今山東壽光)人,年輕時曾在薛縣當獄吏,后因觸犯法律而被免職。失去職務的公孫弘沒了經濟來源,只好在海邊以養豬為生。四十歲后,進入不惑之年的公孫弘才開始學習儒家經典《春秋》。
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9),朝廷下發舉賢詔。公孫弘因為學習《春秋公羊》小有名聲,又曾恭謙謹慎地孝順后母,所以菑川便推舉他入京。
公孫弘來到長安,漢武帝向眾賢良發下制書策問天人之道。公孫弘以儒家思想對策,提出“憑才干任官職,不聽無用意見,不造無用器物,不奪民時不礙民力,有德者進無德者退,有功者上無功者下,犯罪者受懲罰,賢良者得獎賞”等八條治國理政之法;又以“和”解釋上古治世,言“仁、義、禮、智”為治國之道,不可廢弛;最后以“順應天道”才是天文、地理、人事的法則作為對策結尾。
太常遍閱一百余位賢良的對策,認為公孫弘的對策平平,無甚新意,便在向漢武帝上奏眾賢良對策成績時,將公孫弘列為下等。
疏文呈上,漢武帝看后,卻將公孫弘之文提升為第一,并詔公孫弘入見。漢武帝見公孫弘雖年邁,但一表人才,便拜公孫弘為博士,令其在金馬門待詔。從此,公孫弘在官場上步步高升,十年之中,從待詔金馬門擢升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為左內史(左馮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職,成為西漢一代名臣。
主父偃是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到中年,主父偃聽說漢武帝重視儒術,遂改學《周易》、《春秋》,北游燕、趙等諸侯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元光元年,主父偃來到長安,拜見衛青。衛青多次向漢武帝舉薦,都無結果。后來,主父偃干脆自己直接上書給漢武帝,結果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被拜為郎中。此后,主父偃因上書《推恩令》,尊立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的不法行為,很討漢武帝的歡心,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升遷四次。
董仲舒是廣川郡(今衡水景縣)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之一,一代儒學大師。董仲舒從小研究《春秋》,在漢景帝時,便已經做了博士官。他的言行舉止,無不合乎禮法,因此當時的學者們都用尊師的禮節來尊敬他。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深得漢武帝之意,受到漢武帝的重視,當年,董仲舒便被任命為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
易王劉非是漢武帝的哥哥,歷來驕橫,好逞勇力。董仲舒任國相十年,除了用禮義來輔佐糾正易王外,在個人仕途上幾乎毫無進展,后來還被貶為中大夫。
被貶為中大夫后,董仲舒寫了一本名為《災異之記》的著作,以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專門闡述了天人感應的思想。
此時,遼東高帝廟剛好發生火災,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就竊取了他的書上奏漢武帝。漢武帝召集眾儒生,并把書拿給他們看。儒生們認為書中含有指責譏諷朝政之意。更為搞笑的是,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這是自己所尊敬的老師的著作,認為此書見識荒謬,愚蠢至極,當庭把該書的作者——自己一向尊敬的老師,狠狠地痛批了一頓,鬧出了一個天大的烏龍與笑話。
漢武帝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論罪,判處死刑。還好漢武帝寬宏大量,又認為董仲舒確實是個人才,便降詔赦免了他。從此,董仲舒再也不敢講論災異之說。
元朔四年(前125年),董仲舒出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但僅在四年后便辭職回家。此后,董仲舒在家教書著書,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問他的意見,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重視,但再未涉足官場。
董仲舒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極多,董仲舒不能一一親授,便采取讓弟子之間依學輩先后輾轉相傳的法子,三年級教二年級,二年級教一年級。因此,有的人名義上雖是董仲舒的學生,但其實連董仲舒長怎么樣都沒看到。
在董仲舒的弟子中,官運通達的,做到大夫、謁者、掌故的就有百余人,其中,又以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成就最大。褚大官至粱王國相;呂步舒官至長史,手持符節出使淮南去裁決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罪案,對諸侯王敢于自行裁決,而不必加以請示。他根據《春秋》經義公正斷案,漢武帝都認為很對。而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因精通儒學做了高官。
單就對儒家思想的研究而言,董仲舒較之公孫弘、主父偃之類的儒生,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么,為何公孫弘、主父偃、呂步舒之流的儒生,都能憑借儒學平步青云,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身居高位,而董仲舒卻在官場上屢屢受挫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與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