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歷史上那些本是好兄弟最終卻在戰場上刀兵相見的例子,龐涓孫臏絕對算得上比較突出的一對。無論是歷史教科書還是司馬遷的《史記》里都有記載:桂陵之戰幾年后,龐涓于馬陵之戰死于孫臏之手。這似乎已成鐵定的事實了,不過,近年在山東出土的《孫臏兵法》中的《擒龐涓》一篇卻記載到,孫臏在桂陵之戰中就生擒了龐涓。
《孫臏兵法》是孫臏的弟子所寫,它十分清楚的記載了孫臏所指揮的每一場戰役,應該說其可信度還是很高的。那么,桂林之戰就被孫臏擒獲來的的龐涓為何還指揮了馬陵之戰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兩場戰役的經過。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都城邯鄲,雙方苦戰一年后,齊威王才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8萬去援救趙國。主將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建議,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平陵,但齊軍的攻打行動并不堅決,龐涓也不急于回救。然而,當魏軍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卻建議田忌揮師直搗魏國都城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的命令龐涓率兵回救。龐涓接到命令后,只好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孫臏判定龐涓必定經過桂陵,于是在桂林設下了埋伏。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
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采用孫臏的建議,與韓結好卻不急于發兵,直到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大減時,齊軍才再次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齊軍故技重施,率軍直驅魏都大梁。魏惠王于是召回攻韓部隊,以太子申為主將,龐涓為軍師,率兵10萬迎擊齊軍。孫臏再次發揮自己的天賦,讓齊軍佯裝敗退,為了更好的迷惑龐涓,孫臏讓龐涓的鍋灶一天比一天少龐涓信以為真,于是壯起膽子加速追擊齊軍。最終,龐涓在馬陵遭到了齊軍的伏擊,羞愧的龐涓于是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死后,魏軍大亂,齊軍于是俘虜魏主將太子申,殲滅魏軍10萬。
既然桂陵之戰中龐涓就被孫臏擒獲,那么為何還能參加馬陵之戰呢?
有學者認為,桂陵之戰不久后,龐涓就被釋放了,于是他才能再次在馬陵之戰中與孫臏交手。對于此種假說,《水經-淮水注》引《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說,在桂林之戰的第二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三國聯軍,齊國見局勢危急,于是找楚將景舍在中間調和,齊國也就是在此時釋放了龐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