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
這里所說的法家人物,主要是由治理經驗的法家人物,專注于理論的法家人物暫不涉及。
太史公司馬談(司馬遷父親),學著六家,是這樣評價法家的:“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p>
嚴而少恩,就成為了儒家解釋法家人物悲劇結局的最佳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法家,其結局都是很悲??!以下就來說說法家人物的悲劇結局。
吳起塑像
也許很多人都說李悝是第一個實施變法的法家。但李悝在魏國的變法,用司馬遷的話來說,就是四個字“務盡地力”。除此之外,李悝在史記中的資料很少,因此可以說,李悝的魏國變法,就是在富民增稅上,算不上有多大的影響。更別和我說偽作《法經》。
吳起變法的內容,在魏國時,因為僅僅是西河郡守,無法得以實施變法。在魏武侯時,吳起以王德勝形勢來勸說魏武侯,本意在于魏國第一任相國田文死后,讓自己繼任相國,實施變法而已。李悝在魏國最多能算富民,強兵還是吳起的功勞。
吳起逃離魏國,出任楚國令尹,其變法內容:“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
明法審令:法明文公開,令嚴格執行
軍費來源:錢財捐贈,給個無關緊要的小官;廢除王族之外貴族奉養,轉為軍費。
吳起的結局:支持吳起變法的楚悼王熊疑死了之后,被吳起建議廢除了奉養的王族和大臣趁機作亂要殺吳起,吳起逃到楚悼王熊疑尸體邊,趴在楚悼王熊疑尸體之上,最后被作亂的王族、大臣射殺而死。
即位的楚肅王熊臧,下令令尹把因殺吳起而傷及楚悼王尸體的七十多家王公、大臣全數夷族。算是為吳起報仇了。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吳起死的那一年(公元前381年),秦孝公嬴渠梁出生了!
秦孝公與商鞅
商鞅,大家都熟悉,因此無需多說。只說必要的東西。
商鞅變法內容:
組建社會基層單元及其運作法律: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提倡分戶居住,最大化利用有效勞動力: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開創社會成員晉升渠道:軍功爵法: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
設置社會激勵目標,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
廢除宗室特權,統一守法基礎: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
設置爵位待遇,引導社會努力方向: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引導社會風俗: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設縣置令: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
改革土地制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田開阡陌封疆,
明確統一規定所收賦稅比例、數量:賦稅平。
明確統一規定度量衡:平斗桶權衡丈尺。
商鞅變法在社會結構、社會激勵、社會引導、行政管理、社會資源利用、計量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對于當時的秦國,是一場全面而綜合性的改革。這是秦國自上而下的徹底改革,成為了法家治國的典范。
商鞅的結局:秦孝公死后,繼位的秦惠文王由于年輕未親政,秦國被嬴虔等把持。嬴虔利用秦王空當階段,誣以商鞅謀反。商鞅無法逃出秦國,只能奮力一擊,攻打咸陽,以奪取秦國朝政的控制權。商鞅因此戰死。死后被嬴虔等五馬分尸,并滅商鞅一家。
最后,在商鞅變法的功勛上,除了秦孝公的信任、商鞅的勇決,還有一個人的功勞——尸子。
尸子,名字為尸佼,也是法家人物,晉國人(當時應該算是魏國人),是商鞅的門客。商鞅變法時,在“謀事劃計,立法理民”,都和尸子商議之后,才做決定。商鞅死后,尸子怕被株連,于是就逃入蜀,最后死在蜀。
以上是西漢劉向的記錄。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提到“楚有尸子、長盧”。但《尸子》一書,并非尸子本人的著作——因為尸子是法家,而《尸子》一書都是講訴道德仁義等儒家東西。
申不害
申不害以術治出名,也成功實現以術治國,致使韓國15年不被其他諸侯所攻打。
公元前252年,商鞅被拜為大良造。第二年,申不害被韓昭侯拜為相。
公元前338年,商鞅奪權失敗戰死。第二年,申不害去世(應該是自然去世)。
這算是歷史的巧合嗎?
申不害的術治,本質上就是吏治——如何考核、激勵、監督官吏的理論實踐。李斯在秦二世時所提出的“督責之術”本質上就是申不害的術治的變異。
商鞅的法治,是以統一、公開的法作為治理標準,嚴格依法執行是根本。申不害的術治,是按官吏類別、職能細化不同的治理標準,因人、因事、因時綜合動態管理,理解并掌握術治的本質、運作是術治的關鍵。
簡單來說,商鞅的法治,是無論聰明人,還是笨蛋,只要依照法執行就可以正常運轉;申不害的術治,只有聰明人才能真正施行,笨蛋只能是亂用、胡治。
法治在于執行;術治在于理解——這就是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的最本質的不同。
申不害是自然死亡,也許并非是申不害更厲害,而是因為韓昭侯當時還在世。
李斯劇照
相比同門師兄弟韓非的著書立名,作為秦時的法家大家李斯,把自己的法家理念貫徹到實踐中去,并以此影響中國二千多年。
李斯沒有自己的法家理論,只有自己的法家實踐:
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
統一文字;
統一錢幣;
統一度量衡石丈;
統一車軌、路寬;
統一思想。
李斯的法家理論很少,能夠代表李斯法家思想的除了他的實踐之外,就只有他所上書的“督責之術”:
督責之術的目的:“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
督責之術的方法:1、明君獨斷——緊緊抓住決策權力;2、不倚重標榜仁義、烈士這兩種人——因為標榜仁義、烈士的人眼中只有自己品性,不要和諫言大臣爭辯、不參與大臣的紛爭;3、嚴格執法。
督責之術的本質是以法為道(根本)、以獨斷、督責為術(工具)進行吏治的理論,是整合法與術進行有效率的行政管理體系。
李斯的結局:李斯被趙高造假證據,身受五刑,被叛謀反,最終被腰斬于咸陽,年紀70多歲。
晁錯的眼神
晁錯是歷史上最后一名法家大家。
晁錯以術治教授漢景帝,被漢景帝稱為“智囊”;
晁錯提出“以胡抗胡”策略;
晁錯提出“塞邊募耕養軍”,先招募罪人、次奴婢、后平民,利誘以贖罪、買爵、賜予驅匈奴所得貨物一半;
晁錯提出塞邊定居并構建伍、里、連、邑邊塞社會組織結構作為防邊策略;
晁錯提出:“輸粟到邊拜爵”政策;
晁錯提出消減諸侯封地、鞏固中央集權策略。
晁錯的這些法家政策,基本上都是重新使用秦時的政策,只是略加修改,單獨提出而已。晁錯并無自己的法家思想。
晁錯的結局:吳、楚等七國以誅殺晁錯為名反叛,漢景帝聽從晁錯政敵爰盎“殺晁錯以平吳、楚亂”的建議。于是晁錯身穿著朝服,被漢景帝派去的使者誘騙到菜市,當場斬殺!
一個一心為了漢室江山嘔心瀝血的人,居然連審訊都沒有,懵懂被殺——真真是悲劇之至!
總結:吳起、商鞅之所以被殺,是因為支持他們的王死去。逆舊勢力趁舊王剛死、新王未登位的空當,立馬反殺。新王即位后,為他們殺死仇人,也算是一種安慰。不過商鞅比吳起更幸運——即位的秦惠文王繼續商鞅的變法;而即位的楚肅王摒棄了吳起的變法。
申不害能夠自然壽終,在于他比韓昭侯先死。
李斯的悲劇,在于胡亥覺得他老了,輔助不了他,壯年的趙高才是適合人選。
晁錯最悲劇——連被處死都要被蒙在鼓里,喊聲冤枉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