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國力不比曹魏,為什么不先發展經濟?連年北伐消耗巨大物力財力?關鍵是也沒看到有什么成功的地方。
諸葛亮
第一,小編覺的是興復漢室,是蜀漢政權嚴重的政治包袱,蜀國既然說曹操是汗賊,曹丕又稱帝,你怎么能坐著不打他?
第二,蜀漢政權是由三個勢力組成的,地位最高的是以關羽為代表的劉備帶去的外來人,其次是原來劉璋的部下,以法正為代表因為劉璋他爹也是外來的,最后是益州本土氏族。
項羽和法正
而且必須以劉備的人集為最高,那么另兩個勢力,必然不愿意,所以蜀漢政權的內部矛盾非常尖銳,諸葛亮死后,魏延楊儀翻臉就是這一矛盾產生的結果,只是丞相在世,還不敢搞的太兇。
想要化解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找一個所有人都不會反對的,共同目標 就是興復漢室,所以必須以攻為守,這一點倒也像現在中國,找一個敵人日本和美國來緩和內部矛盾,當面對共同敵人的時候人,更容易團結起來,所以中國是談別人的問題,不讓說自己的問題。
三國時期各國的疆域
曹魏控制著中原地區,地大物博,拼發展,東吳和西蜀聯合起來都拼不過。蜀地地勢險要,農業都難說,更不用說經濟了。諸葛亮如果不北伐,不出十年,曹魏滅蜀分分鐘的事。此外,東吳也發動過北伐,但影響甚小。主要還是諸葛亮的北伐拖了曹魏的發展,以至于蜀漢還得以在姜維時期能夠保證進攻的實力。
因為魏國使用的是類似于軍戶制的兵制,戰時為軍,農時為民。蜀國發兵攻魏,戰略目標明確就是推翻魏國,而戰術目標卻是多變的,這就意味著魏國要防蜀國的士兵,得安排更多的士兵與各交通要塞守衛,防止蜀國突進中原,每次蜀國出兵基本上都安排在中原地區的農時,破壞了魏國應有的農業生產力,打仗么,打的就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