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空”的詞語有很多,像:天空、空軍、空氣等等。這樣的詞語給我們既有抽象的事物,同樣也給我們實實在在的事物,相對于“空”而言就是“有”,對于“有”解釋就是存在,“空”是不存在。如是,“有”和“空”自然相互對立。既然有,必定不是空;既然空,必然不是有。但以般若中觀的智慧觀察,空和有卻是一體的,并非截然對立的二元關系。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待事物毀滅之后才是空。佛法所說的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因而,佛法的特殊之處就在于依有明空,有空一體。
我們從三個方面對空進行理解與解釋:分破空、觀空、自性空。
分破空:又稱析空觀,通過對有的分析,由粗而細,由細而微。佛教的有部學者,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對五藴色身進行分析,發現在五藴色身中,所謂的“我”了不可得,從而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現象時,一直分析到物質或精神不可分析的部分時,提出“極微說”,認為此極微法實有,因而形成“我空法有”的思想。分破空的意義在于破除人我執。至于物質現象,倘加以分析,極微也是不能成立的。《唯識二十頌》就對極微說進行了破斥:只要有體積,就存在東西南北上下六方,就還可以分析,由此認為極微說不能成立。
觀空:是從觀想的層面認識空。那些瑜伽行者進入止觀狀態時,能隨觀想顯現種種境相。修火觀成就時,所見之處皆為烈火;修水觀成就時,所見之處皆為大水。在現實生活中,“杯弓蛇影”的典故也說明了同樣道理。某先生誤將杯中弓影認為蛇,以為自己已將蛇喝入肚中,結果大病一場,待知道真相后,立刻痊愈如初。觀想中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蛇影雖不存在,但在觀想境界中,卻仿佛現實版歷歷在目。正是從觀想顯現的境相中,唯識宗師證得了外境無實、隨心所限之理,即“諸法唯識”。但是,觀空者雖已破除外境實有的執著,卻難免落入心有空境,因而這種空還是不究竟的。
自性空:世間外道由于不了解諸法的緣起性,在接觸事物時,難免出現自性見,以為事物自己有、自己成、本來如此的。小乘有部雖知緣起之理,但同時也認為諸法本有自性。而以般若中觀的觀點來看,自性與緣起是不能并容的。《中論·觀有無品》說:“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緣起是作法,由眾緣所作而成;自性乃無作,自已有、自己成,不待眾緣便可成立。因而,中觀學者認為:緣起必然無自性。此為自性空。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