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一個幽靈無處不在,它大小不定,形態(tài)不一;它一會兒實一會兒虛,偶爾還會披上一層美麗的外衣蠱惑招搖,讓施者快授者樂,且都樂在其中矣。
這個幽靈叫“誘惑”。誘惑本是動植物求生繁衍的手段,花開鮮艷,釋放芬芳;動物發(fā)情,展示風騷;都屬于本能誘惑一類。人類擺脫了動物界之后,有了基本文明,第一課就是要抵御誘惑,在生存的道義之間權衡利弊得失。
這一課上得太久。在無文字的遠古時代,人類尚不知抵御誘惑,為此喪生乃家常便飯;文字誕生之后,人類漸漸知羞恥,知恐懼,知艱難,知進退,才有了懵懂的告別獸而成人的感受。《詩經》“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此時之誘,有誘無惑,故入國風。
而現(xiàn)時國風已遠去,本能多消失,剩下的都是等而下之的交易。金錢美女之誘惑讓多少有抱負的“仁人志士”忘掉初心,笑納懷抱,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此乃尚為有形誘惑,無形誘惑更是殺手,難以抵御,空空許愿即可見效。
過去有個常用詞叫“空頭支票”,說的是空許愿而無實質。今天浮躁的社會這類空頭支票隨處可遇,對涉世未深好高騖遠者百試不爽。在我的人生有限經歷中見過無數(shù)人未能抵住這等誘惑而讓人生出現(xiàn)致命拐點。只是他們至死尚不明白為何人生如此殘酷。
順應誘惑乃本能,抵制誘惑是修為,此乃人生一大考。過這關對誰都不易,因為誰都不是圣人,可能動搖,失足鑄恨,此時記得一句名言即可:“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這話需要觀者慢慢體味,出自《史記》。
(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