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中,有多處都以嬰兒作比,比如——
“槫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等等。
老子在這些地方對“嬰兒和赤子”極其推崇,其中第五十五章比較完整的說明了嬰兒的特點,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在道德經中,嬰兒是有道之人的代表——其德足全,其精至純,其氣至和。
1、嬰兒德厚,道生德養。
初生的嬰兒,剛剛從母體中分娩出來,處于先天狀態,還沒有受到后天的影響;就像天地萬物剛剛從道的母親那里生產一樣,抱道不離;有道的人也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有著至足至全的厚德。所以,人們都喜歡初生的嬰兒,而且是越年幼的時候越招人喜歡,甚至是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2、嬰兒精純,其德乃真。
嬰兒的筋骨并沒有發育好,嬰兒看起來很弱小,但是他們的握力卻極大;嬰兒并不懂男女之事,卻經常會不自覺的勃起。在中醫里講,腎主骨,肝主筋,腎精充足的可以導致嬰兒無意識的勃起;肝氣充足的可以支撐嬰兒極大的握力。而當人老之時,就算腦子里還想著男女之事,也是勃不起來了,最后死之將至,只能撒手人寰。
3、嬰兒氣和,德交萬物。
嬰兒精至足至全,氣至柔至和,就算嬰兒成天的哭喊,嗓子也不會沙啞,也不會傷害到身體。但是成年人哭個幾分鐘,就會喉嚨阻,嗓子啞,氣息不順,渾身難受。而且嬰兒雖喜形于色,但并不傷神,他們前半小時哭完了,哄好之后轉臉就又笑出了聲。因為他們和于萬物,所以才時刻保持與萬物相應,而又不受其害。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在道德經中,初生的嬰兒就是有道之人的代表,也說明了生命起源和發展所遵循的規律——復歸于嬰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