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背影---大禹的故事
夏朝大約建立于公元前2100年,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夏禹,也就是前面三皇五帝故事中提到的被虞舜派去治水的大禹。禹是黃帝的玄孫,是帝嚳的孫子,鯀的兒子,夏啟的父親。
前面故事中提到,在唐堯為天下共主(天子)的時候,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洪水爆發(fā),讓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堯帝命令鯀去治理洪水,鯀采取了建堤堵水的方式,結果不但洪災沒治好,反而更加嚴重了,堯帝一氣之下把鯀殺掉了。后來堯帝將天子之位禪讓給虞舜,舜帝繼位后,洪災依然沒有平息。
虞舜
舜帝任命禹為司空,繼續(xù)禹的父親鯀沒有完成的治水任務,同時讓伯益和后稷去協(xié)助禹的工作。伯益是黃帝的五世孫,姓贏,是后來秦朝王室的祖先。后稷是黃帝的玄孫,帝嚳的大兒子,是后來周朝王室的祖先。
禹接到命令后,與伯益、后稷一起,帶領災區(qū)的老百姓,共同治理洪水。禹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放棄了建堤堵水的方法,改用疏導的方式。他們走遍千山萬水,每到一處,都仔細視察河道,測量高山平地的走向,利用山川河道的走勢,開山挖土,疏通河道,由高到低,將洪水最終導入大海。禹為了治水,苦思冥想,不辭勞苦,也不敢休息,風餐露宿,據說禹接到治水命令的時候,剛剛與涂山氏女嬌結為夫妻。為了治好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經過家門的時候,聽到兒子啟剛出生時發(fā)出的哇哇哭聲,第三次經過家門的時候,啟已經能揮動小手叫爸爸了。但為了治好洪水,禹忍住了回家的念頭,繼續(xù)趕奔治水的行程。經過13年努力,終于取得成功,消除了洪水泛濫帶來的災禍。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yōu)楸磉_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夏禹
禹在13年治水的過程中,走遍天下,熟悉了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禹繼位為天子后,將天下重新規(guī)劃為九個州,根據各地風物特產,并制定了各州的貢品類別,還規(guī)定:以天子管治的都城為中心,每五百里為范圍內劃分為一個管理區(qū)域,分別叫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貢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役。要服,既不進貢也不服勞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尊重當地人的習俗,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的法令。
由于大禹在治水中建立了豐功偉業(yè),受到了百姓的擁戴,于是帝舜在自己即位三十三年后將天子位禪讓給了大禹,過了十七年,舜帝在南方巡視時去世。大禹在帝舜三年治喪期結束后,將天子位讓給了舜的兒子商均,可是四方諸候都不擁護商均,而是去朝見大禹。在四方諸侯們的擁戴下,禹正式登上天子位,都城選在陽城,國號稱夏,改歷法為夏歷,也就是今天陰歷的前身。
涂山大會
夏建立后,大禹在陽城東南的涂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夏禹對諸侯們說:“我夏禹品行淺薄能力平平,不足以讓大家信服,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guī)戒和勸喻,能讓我知道過錯和改正錯誤。我雖然治理洪水有小小功勞,但生平最擔心的是自己會驕傲。舜帝也經常告誡我說:‘你只有不驕傲,天下就沒人與你爭奪帝位;你只有不無端攻伐四方,天下就不會跟你爭搶功勞’,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訴我,否則就是讓我不仁不義!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大家都明白禹成為天子是上天的旨意,原來對大禹有些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tài)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
九鼎
涂山大會之后,為表示敬意,四方諸侯常來陽城敬獻青銅。后來,九州貢獻的青銅年年增多,大禹將四方諸侯進獻的青銅,鑄造成九個大鼎,分別是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九鼎象征著九州天下,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表示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tǒng)。
夏禹在位10年后,東巡至會稽途中去世,他將天子位禪讓給伯益。可是夏禹的兒子夏啟把伯益給殺掉,自己做了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