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最輝煌的時候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有著百家爭鳴,有著文化沖突,在這段時間里,華夏民族也是得到了巨大的思想進步。但是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毫無疑問的打破了這平衡,甚至是對后世產生巨大印象。不敢說諸子百家真的有百家,但是肯定是比現在我們認知中的要多得多,而減少了原因就是因為儒家的排擠。
華夏文明中除了儒家,還有佛家和道家。佛家是外來產物,是難以排斥的,但道家不一樣,是本源就在這里,能夠不被儒家湮滅是非常難得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道家和儒家針對的對象不一樣,還有一個就是道家已經被儒家修改過了。也就是說現在道家著作《道德經》是假的,編寫的人都是儒家人,直到近代考古才把《老子》這正版道家經典給挖掘出了,稍微對比就會發現《老子》和《道德經》含義都不一樣。
其實老子在世的時候就知道儒家會影響道家發展,于是就痛罵儒家,還罵孔丘。因為他覺得儒家所謂的“仁義”全是空話,他們口中的三皇五帝都是壞人。因為在那個時候大家還不是這么推崇黃帝,老子也是罵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翻譯過來就是用仁義去擾亂別人。罵孔子也是直截了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不用翻譯都知道他多么生氣。
老子是把事情看得很透,也不知道是大徹大悟還是非要針對,他對儒家提出的“仁義”觀點是很大的,他覺得“仁義”就是一個口號,上古時期就用“仁義”去誆騙平民,強行讓他們去“仁義”。莊子也是一個看法,他警告后人過分的“仁義”就會導致人吃人,不得不說,現在這個“仁義社會”下也確實存在這現象。
而老莊兩人只是對未來做出的推測,但后人是心里有數的,近代也是許許多多的人用文學來證實“仁義”的危害性。名族脊梁的魯迅直接就說了:仁義道德=吃人,而且他提出的觀點和老莊是一樣的,認為“仁義”會否認一個人的存在。歷史上最大的燒書是發生在西漢時期的獨尊儒術,至于流傳下來的《老子》《莊子》《列子》是都被儒家修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