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十幾萬的單子,我們跟客戶喝了200多瓶。”在中國,酒桌文化幾乎跟文明史一樣漫長。
在創投圈,以酒為媒的社交似乎更加必不可少。有人在酒局上聽著前輩的故事總結經驗,有人通過聚會獲得了創業的勇氣,有人因為飯桌上的一句話改變了創業方向,也有團隊為了一個小訂單喝了200多瓶啤酒而倍感迷惘。
社交場上,酒更像是“投名狀”,喝得越多,越顯誠意。也有人說,中國酒文化的本質是等級秩序,通過敬酒與勸酒不斷確定自己的身份與位置。
今天,我們請了九位創始人。不談好壞,只講故事。
? 謝超 | 特斯聯副總裁:
為了一個小訂單,我們整個創始團隊陪著喝了兩百多瓶啤酒
公司走上正軌之后,我已經很少再去約酒局,也許是年齡大了吧。不過,我仍然記得特斯聯初創時,我們一群高管在重慶的那場酒局。
應該是2015年年底,也是為了談一個項目,那時候公司還沒有正式成立,我們請了一個地產方面的考察團,把他們拉到重慶,吃飯,喝酒。
你知道的,中國人的飯局文化和酒局文化就是這樣,什么事兒都要拿到飯桌上就著酒談。我們整個創始團隊跟這幾位客戶喝了有200多瓶喝酒,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喝了十幾瓶。
當時所有的高管都參與了,酒局之后大家都很失落。這不過是一個十幾萬的業務,用得了這么拼嗎?后來訂單當然被拿下來了,我們也再沒有為了拿訂單像那次那么拼命,公司慢慢走上了正軌,訂單接到做不過來。
現在我也喝酒,但大多是自己一個人在家喝。常喝的是一種日本的清酒,據說是小泉純一郎請美國總統喝的酒,還不錯。我在家里的陽臺上隔出來了一個小地方,一周會喝上兩三次吧。我太太也不喝酒,大多數都是自己,喝一個小時。大多數的時候一半是在想工作,另一半在放空。(記者 薛星星)
?王冠穎 | MasterFit創始人兼CEO:
飯局上的一句話轉變了我的創業方向
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利用物聯網的方式對傳統健身房進行智能改造,一次飯局,徹底改變了我的創業方向。
一個偶然的機會,某A股上市公司的副總裁帶著兩個副總監跟我們團隊一起吃飯,他們是做人工智能的。在聊到我們的項目內容時,該副總裁隨口說了一句,“為什么人工智能的視覺捕捉技術不能應用在你們健身行業呢?”這一句話點醒了我,幾乎是為我們開了一扇窗,讓我轉變了思路,這對我們團隊來說是一個里程碑。
那一次飯局讓我們從一個物聯網公司變成了智能科技公司。飯局之后我馬上掉頭轉,解散了之前的電商團隊,聘請了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重新組建團隊。經過大半年的不斷改進,我們實現了用內置FPGA芯片的攝像頭捕捉用戶動作,對用戶的運動情況進行分析。
我這個人平時不太愛參加一些熱鬧的飯局,但是那一次一個小小的交流對我的整個創業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其實,很多靈光乍現的想法就是在不經意的日常小事中激發出來的,而這樣的偶然,或許能勝過許多苦心鉆研的日子。(記者 唐亞華)
?胡芷滔丨煉愛網絡品牌公關負責人:
如果有人不愿意和你吃飯,合作恐怕更沒戲
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我需要經常和媒體老師、營銷同行交流,我不喜歡和人正襟危坐在咖啡館,所以面對面溝通一般選在餐廳,而且每周至少約一頓飯。
有個說法,在中國沒有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頓。雖然有段子的成分在,但能流行自然有它的道理。尤其對于公關從業者,如果某位媒體老師不愿意和你吃飯,那么你找他合作恐怕也是沒戲了。
讓我最難忘的一次飯局,是和一位公關界的前輩。他說,要建立強勢品牌,就必須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品類第一的位置。“如果做不了行業老大,那就要開創新品類,利用公關去建立品牌,爭當領導者。”這段話對我觸動極大,因為當時公司運營的產品在行業里只能排第二梯隊。
今年年初,公司啟動了一個全新的創業項目,用戶在這款App上可以像讀短信一樣看小說,所有的故事情節依靠人物對話推進。我們為項目定位“對話體小說”,并取名“迷說”。
迷說上線不久,市面上陸續出現類似的競品,大家對其產品定位有各種叫法,比如“聊天式閱讀”、“交互式閱讀”等等。我運用公關方法,不斷傳播“對話體小說”這一品類名。由于簡單易懂,用戶很快接受了這一稱謂。
說起來,這一切的開端源自那頓飯局,更要感謝那位前輩的點撥。(記者 曹憶蕾)
?余清泉丨51社保創始人:
最享受一個人的午夜小酌,下酒菜是大蒜+面條
我是重慶人,愛吃辣也愛喝酒。
我平常愛做飯。在創業之前,經常會在家做飯,我很愛這種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喝酒的感覺。創業后就變了,我現在甚至有點想不起來,上次自己在家做飯、一家人一起喝酒是什么時候了,還挺難過的。
現在大多數的酒局,都是跟公司的兄弟姐妹一起。我記得有一年的年會,是把全國各地的同事拉來北京。晚上七八點開始吃飯,剛開始大家喝酒還是非常“正式”的,不過聊著、喝著,開始有人哭了、有人笑了,大家訴說這一年得到的成長、遇到得到委屈,一直到凌晨的三四點。我也哭了。
創業這幾年,經常晚上回到家已經是11、12點鐘,家人都睡了。我會悄悄溜進廚房煮一碗面,在里面臥一個雞蛋。然后,取出酒,一個人喝上幾杯。對了,還會再掰幾瓣大蒜就著吃,哈哈,可以說是非典型重慶人了。
我很享受這短暫的午夜時光,只屬于我自己的時光。(記者 趙雷)
?朱凱 | ETCP副總裁:
酒局中,只有真正的贏家笑而不語
大概是四五年前,那時候我才30出頭,剛從阿里出來,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中層管理。那天我和幾個前輩一起吃火鍋,也喝了點酒。他們都近40歲,其中一位是阿里高管,已經是總裁級別。
這幾位前輩其實都是在2000年左右同一批進去的阿里,那時候BAT還都處于起步階段。其中有一位前輩,當時就立下愿望,說一定要做到BAT的副總裁級別。能夠在初入職場就立下這樣的志愿,這樣的人一定是很有志向的。
后來,大概在2005左右吧,他離職出去創業了。他當時定下的目標是,要創立一家和BAT一樣偉大的公司(當然,那時候的BAT還不像現在這樣遙不可及)。
之前創投圈里有一陣特別流行去讀書,讀一個MBA學位什么的。這位前輩發現他周圍的很多同齡人都去讀了MBA,就也定下了一個目標,說一定要拿一個斯坦福大學的MBA學位。
以上就是這位前輩人生中的三大愿望。你可能會以為,這位前輩會在他們同批的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但事實上,這位前輩過的并不如意,直到現在還在每天拿著商業計劃書去找融資。
那天我們邊吃著火鍋邊喝著酒,這位前輩依然大談自己的宏圖,其他人該鼓掌鼓掌,該點頭點頭,觥籌交錯間其樂融融。
不過,上面我說到的那位真正地在腳踏實地做到了總裁級別的那位前輩,卻很平靜,他早就實現了財務自由。他這十幾年中也沒什么大的貢獻,就是在每個階段把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把每一步的小問題都解決好。
這個飯局的場景至今留在我的腦海里。人當然可以有很多偉大的想法,但可能只有專注和堅持才是背后的支柱。(記者 薛星星)
?何強丨三好網創始人:
酒局成了創業最初的勇氣
我印象最深刻的酒局是在2013年。那時我還擔任線下教育公司的副總裁,工作相對規律,每天時間也比較多。但內心總覺得要多做一些事情,于是常常去車庫咖啡,在這個互聯網創業者扎堆的地方聽聽大家都在說什么。
聊著聊著不免就有了酒局。在一個夏日的午后,我和幾位很有想法的朋友聊得投機,臨時組了一次“酒局”。酒局的氛圍比“咖啡”更放松和發散,有孩子的朋友抱怨孩子補課的時間成本太高,上課一小時,來回路上卻要兩小時,家長還不得不在樓道候著;也聊到不同城市之間師資的不均衡。這對當時已在傳統教育培訓行業工作了11年的我來說,每一樣都是一直隱隱在我心里想要去解決的東西。
也是在那一天,我清晰地認識到線下教育的結構性缺陷可能可以通過互聯網解決。傳統教育模式過高的房租成本、高昂的管理成本以及教育資源供給的區域缺陷??都可以以互聯網形式得到很好的解決。一些一直存在在腦子里模糊的東西終于清晰,生根發芽。
那次酒局,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也已經不記得喝了什么酒,然而它卻是我最終走向互聯網教育創業道路的催化劑。(記者 張皓月)
?張曼曼丨上海大物影視投資創始人:
飯局實際是人脈交流的渠道
投身影視這個行業之后,我越來越發現喜歡飯局的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去組局喝酒。創業之后,出現在這種酒局上的頻率越來越少,因為實在太忙了。偶爾組飯局的目的也是為了工作。
在影視投資圈里,飯局上我們聊的最多的話題依然免不了俗套,“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有好的投資環境就要有好的影視作品,每家公司都希望自己公司的作品能有好票房。
創業之后,在每場飯局上會留意更多的東西。一場飯局里如果遇到特別會聊天的人,會向他學習很多為人處世的方式。不管在哪里,飯局實際都是一種人脈的交流,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復雜,需要自己去體會很多東西。(記者 閆妍)
?千里赴京的創業者:
喝酒到傷腎,沒走出醫院就決定辭職創業
當提起創業經歷中“喝酒”這個話題時,這位由湖南遠道而來、永遠掛著微笑的創業者,變得一臉無奈:
多年前,我還在湖南的一個地方政府做接待。在我們小地方的外人看來,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差事,但是真正身在其中的我卻并不適應。
那時候,陪來賓喝酒是家常便飯,不說是每天,最多隔上一兩天就得有一場酒局。尤其是到了夏天,一到晚上組酒局、吃海鮮、喝啤酒是家常便飯。
幾年下來,身體每況愈下,有時候一聞到酒就覺得惡心。后來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因為長期喝酒,出現了腎衰竭的狀況。
聽了這話,我當時就懵了。還沒走出醫院,我就下決心辭掉這份工作,做一份能清淡的工作,最好能自己做主的。后來就決定拿著積蓄出來創業。(記者 劉景豐)
?喻東旭丨華科創智董事長&總經理:
酒桌文化在世界是共通的
創業之后每個星期都要參加一些飯局,一般都是業內人士聚在一起有主題的聚會,純粹的私人聚會比較少,我也不想在無意義的聚會上浪費時間。
印象比較深的是兩年前跟日本的設備廠商錦尚的飯局。這次飯局,也改變了我們的創業進程。
錦尚是做高端設備的企業,我們生產的材料要借助他們的設備進行涂布。在此之前,我前前后后跑了日本20多趟,報告也出了一大堆,可是日本方面的表達都比較模棱兩可,我們對自己的材料是否過關,心里也沒底。直到這次吃飯,日本方面的部長喝得很高興,在飯桌上用英語對我們說:你們的技術很牛!已經是世界領先水平了!聽到這句話,我們才敢放下心,真正去把技術產品化。
以前日本不太相信中國人自己能做材料,現在連日本做高端設備的大企業都在酒桌上認可了我們的產品,那一刻,我心里有個聲音說:嗯,這個事兒靠譜了!
都說中國是酒桌上的國家,其實,酒桌文化在世界都是共通的。(記者 蔡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