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書坑儒是發生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嬴政當權下的歷史事件,秦始皇在前后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先燒毀了中國古代除秦朝以前的古典文獻,隨之第二年活埋了四百六十余名儒家士子,對中國的文明和儒家文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那又為何“焚書坑儒”沒有錯呢?就秦朝本身來看,有以下兩點大家可斟酌斟酌;
原因一:不同國家需要不同的治政思想與文化精神
現代中國崇尚儒家文化,以“仁”為本,以“善乃人之教化”為育民之道,教導中國公民以博愛、和平、人道為處世之道,焉如此,14億的不同民族的人民可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和平共處,泱泱大國可立于民之穩以溯繁榮興旺;
回到秦朝建立伊始......
公元前四百年左右,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秦國立國之君秦襄公從周平王那里得到封地開始,秦國正式成立,隨著西周的衰亡,各諸侯國奮起力爭,渴望同一天下、建立自己的政權,“弱肉強食”即是存亡之道。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當時的戰國初期天下七大國、十多諸侯國共同存在,七大國按照強弱順序依次為魏、楚、齊、趙、韓、燕、秦,各大國之間戰相互抗衡,兵力、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田業興旺、國庫盈虛、國家法令成為一個國家存活下去的必備因素,國土面積則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考量因素,因而戰國時期為了國土面積的爭奪導致戰事連連,秦國也在戰爭壓迫中茍延殘踹,國土被迫割讓,如何生存則成為國之大事!當時魏國兵強財富、齊國明君吏治、楚國地廣人眾、韓國和趙國變法崛起;
秦國如要強大起來,兵力旺盛起來,唯有以法以武治理國家,教化人民武力至尚,獎賞強兵,以斬頭數量獎賞爵位,以吞并鄰國稱霸中原,國家方可民富兵強;
當時齊國在首都臨淄爭鳴堂舉辦百家論戰,各大學派的成名之家紛紛到來,論戰之中,博學之子淳于髡道:“車輪不較分寸,不能成其車。琴瑟不調緩急,不能成其律?!泵献踊兀骸鞍顕灰远Y治,無以立其國。理民不師堯舜,無以安其心”,旁觀者半數高喊:“迂腐!”可見當時儒家在戰國文明中的地位,儒家在孟莊的帶領下奔波列國,傳播大道,然未有一國之君以其為政,大都認為儒家之道不適應于戰國紛亂時期,而適用于中原大地統一安定之后。
2. 原因二:秦人本色
秦國當時地處西域之地,乃今之西安、甘肅黃河以西之邊陲之地,由于秦國與中原文明相距甚遠,且西域之地名分彪悍,若以儒家之道強教于民,一則難以教化,二則難以讓民歸順,當時民以田為生,爭地、爭水、偷盜莊稼、搶劫牲畜、催討債糧等私斗頻發,人性大惡泛濫,秦國未有嚴政治之,民風日愈劇下。
秦孝公時期,當時的丞相商鞅路過秦國土地黑林溝,看到有官車押運官糧去黑林溝賑災,當時國家正處于商鞅變法時期,風調雨順,基本沒有災區惡民,商鞅深感困惑,探查究竟,結果乃黑林溝村正(相當于村長)唯一的兒子在新軍訓練中死去,村正從此一闋不正,在村里造了一個釀酒坊帶壞民風,村民整日飲酒作樂,良田荒廢;當時的縣令是韓國的一個儒家士子,素有仁政愛民之心,不忍看黑林溝人忍饑受寒,便從縣庫里撥出糧食救濟黑林溝,結果商鞅以“令疏于督導,使民怠惰;又濫施仁政,觸犯法制”當眾斬首縣令;從此秦國上下唯法是尊。
唯有以法、以制度、以崇兵之教化,使秦民人性歸化,行為禮儀遵守國家法治,且崇尚法治,不然如何懲治惡人,使民風歸于善意,不崇尚兵法,如何人民防止內斗而去興國家兵力。
秦國“焚書坑儒”并非一朝一夕而釀成的錯舉,乃秦國之治與儒家之道的根基不一樣,一是戰國時期,要強國唯有強兵,強兵唯有治法,否則“弱肉強食”則難以生存;二則秦人崇尚武力,以武治武,對和平、禮儀等不削一顧,儒家之道難以教化。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法家、道家、儒家等各門派同希望天下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然則道教不同,治理方針不一,各大學派也遵守“適者生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