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漁民的信仰海神,又稱天上圣母、天后娘娘,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全球有20多個國家地區、5千多間媽祖廟,信徒超過2億人。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漢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
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征。漢族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
在兩岸都擁有廣大信徒的媽祖,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正式將媽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而這剛好也是全世界首尊「珊瑚媽祖」在臺灣南方澳進安宮安座開光的日子。
這尊珊瑚媽祖雕工精細,全部由珊瑚寶石與黃金搭配,由三峽金工師傅進行了二年半始完成。栩栩如生,法相慈祥又有威嚴,加上珊瑚的高貴質地,更彰顯恢弘神威,庇佑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
珊瑚媽祖高約160公分,重達600公斤,需十幾個大男人使盡力氣,才讓神像定位。寶石珊瑚媽祖的開光點睛儀式,已于2009年農歷8月12日,也就是陽歷9月30日安座完成。這尊全世界唯一的「寶石珊瑚媽祖」是來保護漁民的,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位于進安宮的珊瑚媽祖,法相莊嚴而慈祥,以重50多斤的稀有寶石級桃紅珊瑚原枝雕成。「五鳳冠」上飾以阿卡珊瑚枝,正中央「元神鳳」鑲嵌一顆重150克拉頂級深桃紅寶石珊瑚珠,后方督守鳳銜10串彩虹寶石珊瑚珠簾,左右的福壽鳳、康寧鳳各銜鰲頭金鎖、珊瑚珠串,氣勢恢宏。
金身與霞披不僅浮雕龍紋,平面的錦緞以純金線條拉出行云流水般的紋飾,再敷上頂級阿卡紅珊瑚砂,顯現出黃金九龍大紅袍的氣勢。此外在金身內,還有信徒捐贈完整全枝白珊瑚120斤,以及一顆210公克珍貴難得、匯聚靈氣的奇楠沉香。金交座椅的左右扶手雕有魚躍龍門,正面的五爪金龍神態威武,后方有福壽如意紋,工藝精致。
足踏墊以富貴連年圖細鑲寶石珊瑚紋,四方包角雕制黃金貔貅,寓意招財避邪。從里到外集結眾人的誠心、創新及極致工藝,造就這一尊全球獨一無二的「珊瑚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