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分別說明如下:
(1)井 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用以形容四肢各經的末端第一穴。楊上善《明堂》注說:“太古人□未有井時,泉源出水之處則稱為井者,出水之處也。五藏六府十二經脈以上下行,出于四末,故第一穴所出之處,譬之為井。”楊玄操《難經》注也說:“凡藏府皆以井為始。井者謂谷井爾,非謂掘作之井。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日井。井者,主出之義也。”
(2)滎 指小水成流。《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楊上善《明堂》注說:“水溢為滎,謂十二經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滎。”楊玄操說:“泉水既生,留停于近,滎迂未成大流,故名之曰滎。滎者,小水之狀也。”
(3)輸(俞) 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說文解字》:“輸,委輸也。”用以形容位于滎穴之后的第三穴。楊上善《太素·本輸》注說:“輸,送致聚也。《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于此處,故名為輸也。”楊玄操說:“留停既深便有注射輪文之處,故名之曰俞。俞者,委積逐流行。”
(4)經 指水流行經較直、較長,縱線稱經,又與“徑”義通。《爾雅·釋水》:“直波曰徑。”用以形容位于輸穴之后的第四穴。楊上善《明堂》注:“經,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為常之也。”楊玄操說:“經歷而成渠徑,徑者經也。”
(5)合 指水流匯合而深入,用以形容位于經穴之后的肘膝關節附近的第五穴。楊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氣,故名為合。”楊玄操說:“經行既達,合會于海,故名之曰合。合者會也。此是水行流轉之義,人之經脈亦法于此,故取名焉。”
從上文及有關注解可以看出,無論陰經和陽經,五輸穴的排列均起于四肢末端,這是符合氣血分布的實際情況的,即從遠端到近端漸次由小而大,由淺而深。根據氣血的淺出、成流、灌注、通行、深入的不同特點,故稱之為井、滎、輸、經、合,這對于分析各穴的主治性能有重要意義。
各經五輸穴名稱見下表。
經脈以四肢為本,這結合標本、根結理論來看是容易理解的。四肢末端的井穴也可說是“根”穴。由“根”而及“結”,由“本”而及“標”,都是表明經絡的上下聯系著重點在于四肢。如對經絡現象的探測、遠道穴的應用,都是以五輸穴為基礎。經脈走向之分為順逆,只是表示氣血流注的銜接關系;井、滎、輸、經、合的排列,則是表示從遠端到近端的遠道治療作用。穴位在遠部者其治療作用廣,在近部者其治療作用狹。所以五輸穴主頭身、臟腑病最關重要。
從氣血大小淺深來分析,這與自下而上的“逆行”經脈順序相一致,對自上而下的“順行”經脈則要來個“逆數”。《靈樞·邪客》說:
“手太陰之脈:出于大指之端(少商),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后太淵(似當作魚際),留以澹,外屈,上于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于魚際(似當作太淵),數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經渠)而行,上至肘內廉,入于大筋之下(尺澤),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所說“內屈”意指由淺入深,“外屈“”意指由深出淺。這是就手太陰肺經從遠到近、從小到大、從淺到深的具體描述,其他各經可依此類推。楊上善《太素》注說:舉手太陰、心主二經,余之十經,順行逆數,例皆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