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歷史會在哪兒終結:《史記》慢慢讀023
#歷史矩陣# #史記慢慢讀# 商紂王的自負,最終把自己給坑了。西伯的崛起,在“殷本紀”里,該是重點嗎?
殷本紀之末,周本紀之初,本紀交替之時,恰是商紂王與周文王、周武王之間你死我活之世。在敘事的空間上,殷周的交叉記事,史遷特別有一套。殷本紀的歸殷本紀,周本紀的歸周本紀,那種筆墨輕重的使用,全然在史遷的腦海里勾畫了出來。
想想,這種紀事著文的技術發(fā)生在2000多年前,而且,之前供史遷參考的文本,太史公里說的《詩》《書》,與史遷在《史記》中表現(xiàn)的敘事水平,其差距之大,不由得讓我欽佩史遷之雄筆。
西伯死后,武王盟津會盟八百諸侯。是不是八百,讀者大可不必當真,我們很難相信中國史書中的數(shù)字。三、六、九常常都是個大概,文王演六十四卦,其變化,那已經(jīng)相當于中國歷史中最大的數(shù)了。
會盟是為什么?是為了群雄呼吁“可以伐紂了”的時候,讓武王有機會說一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嗎?雖然我們難以否認,可緣由何在?什么樣的時機是好時機?
時機本身,不過是萬千要素的一個大蓋帽。在我們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時,刮起東風那一刻的時機,就指的是“萬事+東風”。我們后人在現(xiàn)在,更是知道,凡是未成功的,都是時機未到而去做了的;凡是成功了的,都是時機到了也做了的。周武王這種時機未到也沒做,事實上是不能證明天命到底有還是沒有。可以有的只是,什么原因讓周武王畏縮不前了。雖然我們現(xiàn)在不知,但道理卻是不假。
后來,武王滅紂的細節(jié),作為周王室的一件豐功偉績,如果太詳細的寫在了紂王的名下殷本紀末尾,那豈不是浪費了?如果不在這兒帶上幾筆?那豈不是奪去了殷本紀的完整性?可是,要記錄殷商王族的連續(xù)故事,到底該在哪里終結呢?紂王之死?還是武庚之亂?我們可別忘了,宋襄公還想過恢復殷商歷史的榮光呢。
史遷選擇了,殷本紀以平定武庚之亂,立宋微子于宋來劃句號,實則還是因為武庚之亂的影響不小,這是個指標。周武王滅紂之后,直到攝政王周公旦定武庚之亂,周王室才真正確立起權威。
歷史會在哪兒終結,你別操心,這是史家說了算的。
不知不覺,三個本紀讀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