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衙內是水滸傳中的角色,其實,衙內這個名詞源于唐朝,它原先是警衛的名稱,因為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官員子弟,這種習慣也延續到了宋朝。
雖然宋朝時候也有衙內,但這種衙內已經沒有了警衛員的職能,而是成為官僚子弟的統稱。所以說,高衙內已經沒有官吏身份,而是一種達官貴人公子的統稱。
在水滸傳中,高衙內是個花花公子,一次在相國寺游玩,就看到了林沖的娘子,于是就開始調戲。
這是林沖悲劇人生的開端,也是林沖逼上梁山的開端。
在水滸傳中,林沖的妻子頂多算是一個引子,施耐庵可能因為疏忽,或者是其他原因,只是一筆帶過林沖娘子的結局,也沒有寫高衙內的結局。
鑒于此,這給后代很多想象空間,而關于高衙內的眾多結局中,流傳最廣的,也是最著名的要數俞萬春的蕩寇志里高衙內的結局。
值得一提的是,俞萬春寫蕩寇志完全是站在反梁山泊的立場上,所以梁山好漢的結局都十分悲慘。
但作者在反梁山泊的同時也在反貪官污吏,對林沖等人逼上梁山,還是心存幾分善意。因此,在俞萬春的筆下終于給林沖報了仇,而高衙內自然就成了林沖仇恨的發泄口。
在蕩寇志中,高衙內死性不改,居然在開頭調戲起陳希真的獨生女陳麗卿,陳麗卿可以算作蕩寇志里最出名的女將,脾氣如同烈火,她一怒之下,割掉高衙內的耳朵和鼻子。
之后,陳希真開始逃亡,而被割掉耳朵鼻子的高衙內,只是被輕微的懲罰一下。在后來的高唐州,林沖打下高唐州,活捉高衙內,并且活活把高衙內煮死,算是報了心頭大恨。
蕩寇志中的高衙內,可以算作是最慘的結局,而高俅的結局,也好不到哪去,最終還是被割了人頭,送到林沖面前。
很多人在讀水滸及其相關的小說的閱讀中,對蕩寇志十分不滿,所以蕩寇志的結局,一般情況下,并沒有太多人談及。而高衙內的結局,談的最多的是電視劇里的結局。
眾所周知,央視版水滸傳極為經典,但當我們翻開原著就會發現,央視版水滸傳刪減了很多內容,同時,在一些人物設計方面,增加一些細節性的東西。
這些增加,很有邏輯性,并不會給人以突兀的感覺。這其中,就包括林沖娘子和高衙內的結局。
對于林沖娘子的結局,電視劇里有這樣一個情節,那就是林沖在滄州草料場里做了一場夢,夢中他的妻子上吊而死。
而高衙內的結局,卻更加充滿戲劇色彩,他是在東京被一幫魯智深手下的小混混閹了,這樣的結局比俞萬春的結局少了幾分血腥,卻讓觀眾看了更加解氣。
但是這些劇情,水滸傳原文里是沒有的,所以這是合理的想像。
那么,我們還是要回到水滸傳中來。
因為這些故事不管版本如何,其本源都是水滸傳中的情節,并且在這些情節中進行發散,然后形成不同版本的結局。
雖然水滸傳中,林沖娘子的結局沒有明確說明,但卻也有了一些線索。
線索一:在林沖被陷害刺配滄州的時候,他曾經給了他的老婆,也就是林娘子一封休書,這是林沖唯一能為自己妻子做的一件事情。
這封休書,林沖想的很周到,如果沒有這封休書,林娘子就是犯婦身份,他的老丈人張教頭也會是犯人家屬,如果有了這個身份,無論是出走還是留在汴京城都會受到打壓。
相反,只要把妻子休了,她就是自由身,或許還有回旋的余地。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有了一線希望而已。
但在水滸傳第五十八回,魯智深和林沖再次相見,問起了林娘子的境況,這才知道,林娘子終究沒有逃過高衙內的騷擾,最終上吊自殺,他的老丈人也憂憤而死。
這是水滸傳中林娘子的結局。
從林娘子的結局可以看出,高衙內在林沖被發配滄州之后,活得依然十分瀟灑,而且沒有人敢惹。
這是符合邏輯的,林沖慘烹高衙內的情節,閹割高衙內的情節,都只是人們一種弘揚正氣、懲貪除惡的美好愿望,所以人們會用一些夸張的結局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想法。
但在事實上,并不一定好人就有好報,壞人就一定有惡報。
高衙內調戲林娘子,林沖被發配,面對絕境,林沖只能通過一種看似絕情的方式,給自己娘子一線生機,但施耐庵很明白社會的現實,并沒有寫出太過理想化的結局,林娘子依舊沒有逃出高衙內的騷擾,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殺名節,而高衙內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