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明朝“空白期”的瓷器生產,我們就聯想到明代制瓷業進入衰落低迷時期。官窯燒制減少或停燒,朝廷又發布限制民窯制瓷業的諸多命令,如: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等等。單就幾條禁令看,此時朝廷似乎禁止景德鎮民窯生產除白瓷以外的一切品種,連青花瓷器也是不能燒造的。
建國以來挖掘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墓葬發現:正統十二年(1447)張叔嵬墓中出土青花纏枝蓮紋獸耳瓶一對、青花纏枝爐1件、青釉澀圈碗1件。景泰四年(1453)嚴昇墓中出土青花長頸雙耳瓶1 對、青花雙月牙耳瓶1對、青花筒形香爐1件、凈水碗1件。天順五年六月初一(1461)楊青墓中出土霽藍釉碗2件。
正統青花孔雀紋大罐
從墓葬出土瓷器情況來看,青花瓷器均有出土,與正統三年朝廷所發布的禁令不符。那么正統三年的禁令: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表明朝廷只是禁民窯生產“官樣青花”,而非禁止其燒造一般青花器。
正統十二年的禁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這條禁令禁止的窯口并非是景德鎮,而是江西饒州府。這個禁令應該是在禁止以公謀私的事情發生,而且“私造”與之前的“燒造”在含義上有很大的區別。
正統青花翼龍紋大盤
明朝正統時期所發布制瓷禁令,并不能說明空白期民窯瓷器衰落低迷。反而反應出這時期的民窯開始仿制官窯瓷器樣式和紋飾進行燒制。恰恰證明景德鎮民窯制瓷工藝的提升。
官窯瓷器燒制精美的時期,一般是國庫充盈,國泰民安時期。比如明早期永宣時期,和清朝康雍乾三朝,官窯瓷器燒制都比較精美奢華。入正統一朝后,“土木堡之變”、“奪門事件”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又給明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國庫空虛。宮廷已經沒有太多精力放到官窯瓷器的燒制上,導致景德鎮官窯生產日漸衰落,卻在一定程度上為民窯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天順青花攜琴訪友紋梅瓶
“正統元年九月,江西浮梁縣民陸子順進瓷器五萬余件,上令送光祿寺充用,賜鈔償其直。”進獻給朝廷的瓷器不可能是平常百姓用的日用粗瓷,即便比不上官窗瓷器,至少也要是精品瓷器。明朝平均每年向景德鎮訂燒的瓷器也不過幾萬件,而一個人一下子進獻五萬余件瓷器。足以說明民窖的生產能力。
從正統三年和正統十二年的兩條禁令也可以看出,當時民窯大量燒制了官樣的瓷器,并且進行販賣,朝廷不得已發布禁令,可見當時民窯制瓷工藝已經非常高超。也不排除因為官窯瓷器燒制減少,制瓷工匠大多無瓷燒制,出走民窯,為民窯輸入官窯制瓷的技術,帶動景德鎮民窯燒瓷技術的提升。
天順八仙罐
器型以蓋罐、梅瓶、雙耳瓶、碗、盤、碟、爐為主,也有這一時期特有的凈水碗。盤碗類瓷器圈足逐漸變大,器型逐漸變得低矮。瓶罐類正統時期多是直頸,而景泰、天順時期多是上收下闊,器型逐漸變小,變的纖細。
空白期瓷器紋飾主體均分為三個部分,上下繪輔助紋飾,中間繪主題紋飾。有的還用弦紋將三個部分隔開,此種現象在空白期尤其多見。上下的輔助紋飾以蓮瓣紋最為多見。空白期最具特色的是“云堂手”式裝飾圖案,以流云為背景、人物故事為主題的青花瓷器。
景泰八仙祝壽紋罐
纏枝蓮紋的蓮花多是內做旋渦狀,外呈火焰狀或者是麥芒狀。花葉多呈飛鳥狀,主葉彎曲著向前延仲,如指物之手。八寶紋中的魚畫成單條為本時期獨有,有細長云腳的云紋,細密的云氣紋,作螺絲狀的蓮瓣紋都是空白期具有代表性的紋飾特征。此時出土物的紋飾除少數為先勾輪廓,再填色外,多是采用一筆點畫法。因為出土物多是民窯產品,民窯為了降低成品,增加產出速度,必然會選擇速度較快的繪畫方式。但是一筆點畫法要一氣呵成,這就需要一定的熟練程度了。
空白期瓷器釉面白中泛青,呈現鴨蛋青色。底足多不施釉,露胎處多見火石紅色。修足較深,常見“挖足過肩。”
景泰勾蓮紋罐
“空白期”不空白,從出土大量民窯瓷器來看,較永宣時期數量與質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可看出這時期民窯開始大量燒制瓷器,甚至精美的被挑選出來上貢宮廷。雖然民窯繪畫不如官窯精細,但更加灑脫,一氣呵成,比明中期民窯繪畫更加規整。是明代早期大氣粗放向中期的淡雅秀美的過度階段。
參考: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景德鎮民窯瓷業研究參考:明代空白期瓷業和瓷器面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