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曾讀過劍橋大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所撰寫的《時間簡史》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本講述關于宇宙起源和命運的暢銷科普書籍,他用一般大眾可以了解的詞句和概念,來介紹天文物理學的重要議題,包括黑洞和大爆炸等。同樣的,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認知科學家謝伯讓所撰寫的《大腦簡史》也用輕松詼諧的筆調,來介紹腦科學中的許多重要觀念,包括大腦的進化、意識的產生等。若是你想知道自己的大腦是如何進化而來,本書提供了許多線索與信息;若是你更想知道自己的大腦未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作者也提供了許多合理的猜測,這本書將改變你對大腦的看法。
?
進化生物學家費奧多西·多布然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曾經說:“缺少對進化的研究,生物學將失去其意義(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神經生物學家戈登·謝潑德(Gordon Shepherd)也曾說:“缺少對行為的研究,神經生物學將失去其意義(Nothing in neuro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behavior)。”本書巧妙地利用進化生物學的概念來解釋神經系統的改變過程,從細胞行為到個體行為,再到群體行為,我相信任何對神經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有興趣的人,都能從本書得到許多啟發。
2016年剛好是英國進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生物學科普巨著《自私的基因》出版四十周年紀念,許多人都在討論這本書對生命科學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之所以會成為當代生物學家必讀的經典書籍,是因為道金斯指出了一個進化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互相競爭的主角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個獨立的生物個體,但是真正的進化單位,其實應該是基因。生物個體雖然看似是進化的主角,但是小從單細胞生物的細胞本體、大至多細胞生物的軀體,都只是基因所創造出的一種載體、工具、武器或是生存機器而已。它們的功能,就只是用來保護基因、幫助基因移動繁衍,并借此來增強基因的競爭力”。如果你認為道金斯用擬人化的方式來描寫基因很酷,那你一定會對作者用邪惡帝國來描述神經系統很有共鳴,若基因可以是自私的,那大腦也可以是自私的,在進化巨輪的推進下,動物神經系統的進化就變成了窮兵黷武的競賽。
就在你覺得大腦無論再厲害仍是自私基因的傀儡時,作者提出了意識的概念來為自私的大腦解套。雖然意識到底如何產生仍是眾說紛紜,人類有無自由意志也還在持續爭辯,但不可否認,意識是由神經活動所產生的突現現象(Emergent Property),因此若是自私的大腦進化出意識與自由意志,那自私的基因恐怕就不能在進化的過程中主導一切了,所以作者認為,大腦經過四十億年的進化,的確是有可能已經超脫自私基因的掌控。
?
在終章,作者帶我們進入了一個類似由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理性、真理和歷史》一書中提出的“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若是我們有一天可以“上傳意識”,那是否大腦就可從此跳脫生存繁衍的輪回宿命呢?當那一天來臨時,是否生命就結束了?生命的開始或許是宇宙中的一個偶然,但生命的終止是否就是進化的宿命?
一本好書不但可以解答你心中的疑惑,還可以讓你產生更多的疑惑,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這本書開啟了無限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