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大戰之后,家電行業并未很快回歸平靜。相反,兩件事情的相繼發生,再次引發行業各界的持續熱議:
一是,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紛紛召開的股東大會,兩家企業都公開提及未來發展重點,一個是在中國市場上完善品類布局,推動全屋家電的布局落地;另一個是在海外市場加快拓展步伐,嘗試以自有品牌取代貼牌加快突破。
二是,海爾智家的股價在公司三季報公布之后一路上揚,累計漲幅最高突破20%。在大盤持續調整的通道里,海爾智家卻在家電行業走出一輪逆勢上漲的行情。受到眾多投資者追捧背后,正是看到其在智慧家庭新賽道上的業績,以及在海外市場上自有品牌的戰略實力。
(海爾智家001號體驗中心智慧客廳一角)
其實,這兩件看似沒有直接關聯的事件背后,卻再次將中國家電產業已經熱議十多年的轉型變革之路,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過去,我們總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歸結到家電行業卻意外發現,可以轉型的道路并不多。
不過,從去年開始眾多家電企業對于轉型變革的道路,已基本明確:一條,是在中國市場上,從家電產品向智能家居的轉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智慧家庭帶來的成套化、場景化、體驗化,取代單一產品的拼低價;另一條,則是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尋找新動能,但不再是過去的貼牌代工賺外匯,而是自主品牌顯實力。
而不少關注家電業的專業人士發現:當前中國家電行業公認的兩條轉型道路,不正是過去10多年來,海爾一直在世界家電產業和中國家電產業,積極探索并尋找的方向?也就是說,家電業的轉型路,終究繞不開海爾已經走過的2條道?
家電業站在新路口,不再迷茫
都說,春江水暖鴨先知。對于家電產業發展與變革,最為敏感的無疑正是那些長年在一線市場耕耘用戶的企業和商家們。
就在剛結束的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兩家上市公司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面對投資者關注和熱議的話題,兩家上市公司不約而同談到了關系未來發展的兩個方面:美的集團強調,在國內將會加快多品類、多渠道的全屋家電解決方案平臺,今年將建300家門店,未來會加速;在海外已經開始推動自有品牌取代貼牌,目前在東盟已經切換成功。
格力電器表示,一方面,從2016年開始推動多元化布局,也體會到全品類對促銷業績的拉動,但從空調到家電全品類需要時間;另一方面,認為在海外市場,只有自主品牌占比不斷提升,才能真正在市場上把握話語權。這幾年格力自主品牌的銷售收入在出口業務比重不斷提升,但跟海外大客戶合作不可能有自主品牌。面對復雜的海外市場環境,公司布局還很慎重。
無獨有偶。就在今年雙11當天,高達5萬平方米的京東電器超級體驗店,在重慶自貿區開門迎客。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器體驗店,這也是京東家電在完成了從線上到線下、從城市到農村布局后,集中資源、精力推動以用戶為中心嘗試“成套化、場景化”營銷變革的大幕。未來將按照“一城一店”方向快速推進,這將在家電零售的“最后一公里”撬動家電消費的成套化、場景化引爆。同樣,阿里正在將零售業務版圖加速推向海外市場,尋找增長新動力。
今年下半年,以“智慧屏電視”一只腳跨入家電行業的華為,日前又傳出將推出空調的消息,如今則在“1+8+N”戰略下,加速推動智能家居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這也將是未來華為消費業務的戰略主航道。
現在來看,不同企業在家電行業面向未來的不同路徑選擇,最終卻是“殊途同歸”:要么加快從單品向成套的升格,借力智能家居加速市場落地;要么加快海外市場的投入力度,推動貼牌代工向自有品牌的升級。
海爾的兩條道,迎來收獲期
當前,家電業公認的兩條轉型路,正是海爾智家在過去10多年間,一直在探索的2條道。更具價值的,家電業選定的未來之路上,海爾智家已提前步入收獲期,并以逆勢增長的搶眼業績,提前驗證了產業轉型之路的正確性。
此前發布的海爾智家三季報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收入1489億元,同比增長7.7%;實現歸母凈利潤77.7億元,同比增長26.2%。單獨來看這份三季報或許并不驚艷,但放到中國家電業前三季度“量跌利滑”背景下,則釋放出海爾智家在市場下滑通道中的增長活力,而動力正是來自于國內的套系化高端化和海外的自有品牌。
海爾智家三季報顯示,1-9月公司海外收入占比達47%,近100%為自有品牌。按公司財報公布的海外市場整體2位數增速計算,今年11月上旬海爾智家的海外業務收入占比超過50%不在話下。而通過堅持全面“自主創牌+本土化戰略”,以及整合美國GE電器、意大利Candy、新西蘭斐雪派克、日本AQUA等多個品牌企業,讓海爾的全球化戰略步入新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跨文化、跨領域的海外并購并非易事。海爾并購日本三洋8個月后就扭轉了虧損,并購GEA一年后業績達到過去10年的最好成績,收入增幅2倍于行業,利潤增幅近4倍于收入增幅。不少企業也學習模仿海爾的海外并購之路,建立起全球化品牌布局,但目前市場效果看喜憂參半。如美的集團收購東芝家電、庫卡等品牌后,美的洗衣機在東芝協同下外銷增速提至兩位數,但庫卡2018年凈利潤同比下跌81.2%,三年三換CEO,顯然還在探索中。
對于中國家電產業來說,海爾智家在海外市場成就,絕對不是“海外占比超過本土市場”這般簡單,而是基于過去30多年來堅持“海外沒有一臺代工”自主創牌道路不動搖,不只是犧牲大量貼牌代工的利潤收入,還直面多年來外界對于“海爾品牌叫得響但海外收入不如同行”的質疑。如今,當自主創牌成為行業公認轉型路,也彰顯海爾當年的良苦用心。
在本土市場上,過去10多年來海爾智家轉型路同樣飽受質疑和爭議。“收入多但利潤少、營銷費用居高不下”,這些都是外界在看過公司年報后的直觀感受,并懷疑公司經營效率有問題。但縱向對比海爾智家近三年的營銷投入,不難發現,它的營銷費率正逐年降低,處于不斷優化的過程。相反,開始發力高端品牌和推動海外自有品牌建設的美的集團,因為需要加大營銷投入,營銷費率正逐年遞增。
一邊是營銷投入開始遞減;另一邊是高端品牌、海外創牌、生態品牌建設的收入卻在遞增,海爾智家三季報顯示,卡薩帝在高端市場取得42%的高增長,其中在冰箱、洗衣機萬元以上市場份額分別為40.6%、76.8%,空調在1.5萬元以上份額達到41.24%,一枝獨秀;智慧家庭也進入收獲期,前三季度實現生態收入33.7億,同比增長55%,生態收益率15%。
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前以及未來,無是從家電產品到套系化、場景化的智慧家庭新賽道挺進,還是從傳統主場中低端消費市場,向高端甚至奢侈級消費市場的跨越,對于海爾,甚至整個家電產業來說,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年之功,需要的是長期、持續性投入,甚至面臨各種風險和意外沖擊也必須投入的戰略定力考驗。這考驗的不只是企業,還有整個社會、國家的戰略格局。
如今,路已然開啟,但路還在腳下!對于海爾智家,以及中國家電產業來說,當前需要做的,就是在新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