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大家都很努力,都在往美好的生活前進,都在奮力拼搏。但是,這個社會成功的仍然是少數,而且,成功的人,往往是成群結隊,并且都互有聯系。我們平時說的站隊,靠邊,其實很多都是有道理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為什么會這樣,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對我們又有什么啟示呢?
我們先說投資吧,這是貧者解決貧困,實現財富自由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法。在當下,錢生錢,錢賺錢,肯定是最好的盈利方式。像我們在P2P平臺上見到的很多金主,其實背后有很多的普通人入股平臺。還有民間借貸,也是比較有經濟實力的,將閑錢拿出來借給別人,吃利息。這也是種來錢快也比較體面的方式。但是我們要想到,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本錢比他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就像炒股一樣,那些大莊家、大機構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操控股價,散戶只有干瞪眼的份,還把命運寄托在曲線上。包括在商業活動中,大企業、大商家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大打價格戰,肆意推銷自己的商品,但小企業卻要常常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東奔西走。
所以,就會出現,越是有錢,越能賺錢;越是沒錢,越難賺錢。這個東西叫馬太效應,是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出的。
在我們社會中,存在很多這樣的馬太效應。如股市中,股票價格水平的升降與股市的增量資金數額和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成正相關關系。增量資金越多,如養老金入市,如保險基金入市,年金入上,等等,增量資金增加,通常會激發一波漲潮;但一聽說資金要撤離了,什么北上資金撤走了,游資撤走了,等等,那接下來基本上就是跌勢了。還有存量資金的周轉速度,周轉越快,股價越能上升;周轉越慢,股價越是下跌。再如我們吃飯,像我們這邊比較有名的椿記燒鵝、小南國等,名氣比較大,然后很多結婚辦喜事都喜歡去這些地方,平時大家吃飯也喜歡這些地方,這些地方總是客滿為患。其實,很多時候,有一些新開的店,有一些老店,水平不比這些大店差,但大家寧可相信大店,相信人多,相信人流,也不愿意去嘗試新的地方。這里面還有人們的心理問題。等等,馬太效應存在比較廣泛。
可能有的朋友不愿聽了,你總說馬太效應,總好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那我沒錢,且不是要窮一輩子,那我奮斗還有什么用呢?其實,這里面就是對馬太效應的一個正確理解問題。首先,要承認、要正視這個問題,然后,還要科學對待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這個規則。
馬太效應不可怕的,尤其是這是一個社會規則,很難改變。既然如此,怎么辦了?那就是找到關鍵點,改變自己。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群體效應。大家在接觸人,結交人的時候,盡量交往那些品行端正、有志氣的人。如果能夠是個成功人士,就更好了。在這樣一個圈子里,平時所能得到的主要是正能量,正面激勵,甚至于某些時候,還能獲得一些機會,扭轉人生。天天和沒有斗志的人、負債累累的人呆在一起,懶散的人生活在一些,搞久了,連自己最后的斗志都會滅失。所以,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擇友觀。
其次,要善于積累。積累什么呢,積累財富、人脈、氣場。這里主要說財富,畢竟這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現在是白丁,沒有錢,但我們無論如何要從工資中節約一部分錢也來,要儲蓄,要理財,要形成自己的財富。做月光族是不可取的,太過于超前消費也是不可取的。把零花錢儲蓄起來,積少成多,恰當的時候,也會成為你投資的第一桶金。大家要記住馬太效應,當你在儲蓄,在理財的時候,財富就慢慢向你靠攏,像滾雪球一樣,會越滾越大。當然,理財是有技巧的。這里,對于普通人士,建議還是不要把理財放在股市期貨中,盡量選擇那些保本型的產品,選擇收益率能大于通貨膨脹率的產品進行理財,這樣,收益才會越來越大。
最后,就是堅持。這就像一種好的方式,一種生活習慣,既然知道是好的,就要一直堅持,一直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積累效應,才算是真正將馬太效應運用好了。用哲學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在世界上,你是渺小的。但在你自己的世界,你是最大的。你所采取的積極有益的行動,就是選擇的最主流的方向。只要一直沿著這個方向前進,根據馬太效應規則,就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各位朋友們,大家準備好了嗎,沖破貧困,沖刺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