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錢幣就是一段歷史”貨幣從古至今都只是被當作一種商業上流通的工具,但正因為它們親歷歷史,歷史也在其身上深刻烙下了時代的印記。我們從中認識了解到宗教、人物、法律甚至歷史的脈絡,文化的融合。當今社會專門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都有這樣一個共識:想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歷史,最好的辦法就是了解它的貨幣,它們是時代故事的訴說者,是叩開歷史大門的引石。
如今土耳其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坐落于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的伊斯坦布爾,在六百年前還被稱為拜占廷帝國。這個從古典時代不間斷的持續到近代的傳統文明共歷經了十二個朝代,九十三位皇帝,曾經是地中海的經濟動力源泉和中心,同時作為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它的古代貨幣同樣極具特色,在當時是全世界都有交換標準的經濟流通媒介,以其貨幣為代表的羅馬希臘等西方文化在當時同東方古典錢幣交匯融合,鏈接了絲綢之路,融會貫通了古時最燦爛輝煌的文明。
1、貨幣中法律的代表—狄奧多西法典
上面左圖為東羅馬狄奧多西二世,就是大名鼎鼎《狄奧多西法典》的完成者?!兜見W多西法典》共有十六卷,都是按照皇帝命令所編撰編排的。是羅馬法的第一部具有意義的官方法典,羅馬法歷史發展上的重要里程碑。作為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以后的第一個王朝君士坦丁王朝,在公元378年被狄奧多西王朝所取代。此后,東羅馬帝國不僅僅繼承了羅馬帝國的疆土,更是對羅馬法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羅馬法作為民主法治的根源,是當今社會正確政治觀念的寶藏也是整個西方文明社會的基礎,其地位不言而喻。
為了紀念政績,狄奧多西在位時發行了一種金幣正面拜占庭皇帝狄奧多西斯二世頭像,戴頭盔,身著盔甲,肩扛長矛。背面君士坦丁堡守護神“君士坦丁波利斯”坐像,手持十字球。直徑約22.5毫米,重約4.4克,含金量較高,純度約97%-99%。這種金幣在中國境內共發現過三枚,分別是: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夫婦墓、甘肅隴西北周史君墓和青海都蘭唐初期的吐谷渾古墓群。狄奧多西二世金幣是中國發掘拜占庭金幣中年份最早的幣種。
2、對世界宗教變革分裂的記錄—談談東正教和十字軍東征的意義
上圖中右部是君士坦丁九世在位期間發行的拜占庭金幣,顯而易見其中基督教的色彩十分濃厚?;浇痰膬纱蠼膛伞獤|正教和天主教于1054年正式分裂,在其背后拜占庭帝國的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時任君王的君士坦丁九世發行鑄造了此枚金幣。此金幣重4.3克,直徑27.6毫米。金幣的正面是耶穌基督像,這與天主教不同,東正教可以對上帝進行各式各樣的藝術創作和肖像刻畫。金幣之中的文字:“耶穌基督,王中之王?!北趁媸鞘殖止照纫约笆智虻木刻苟【攀溃渲形淖郑骸熬刻苟×_馬國王。”
我們知道,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基督教無論在規模、制度、影響、范圍都是最重要深遠的,在人類歷史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與天主教和新教并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的東正教更是基于正統派神學并始終強調自身正統性的宗徒繼承教會。1054年的基督教分裂多次影響了社會的發展方向,比如人類歷史上的多次十字軍東征:這是一系列由羅馬天主教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
對于當時的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很多人理解為這是一場基督教針對伊斯蘭教的宗教之間的軍事行為,但實際上東征行動并不局限于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專門針對拜占庭帝國,并且在1204年最終攻破君士坦丁堡直接導致了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我們可以認識到:團結建立在信仰上而不是政治,這增強了當時歐洲各國不同對立面的民族凝聚力和西方教會國家的傳教熱情,這有利于基督教的宗教傳播。于此同時戰爭和分裂使得東西方經濟、文化不斷沖突融合。對當今社會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意義。
如果說以上兩枚金幣代表著拜占庭帝國的發展和全盛時期,那么下面的金幣則要見證拜占庭帝國的衰敗,那就是有著羅馬最后一位偉大的皇帝之稱的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發行的金幣。
3、拜占庭最后的光輝—最后一位偉大皇帝的一生
查士丁尼一世輔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治國,后作為其養子繼位。在內政方面,查士丁尼首先鎮壓尼卡起義,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干預宗教事務興建圣索菲亞大教堂。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世界上第一部完備的奴隸制成文法《查士丁尼法典》,它整理了整個羅馬輝煌時期的所有法學著作,這實際上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了新的高度,是一種十分完備的階段,對后代社會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然而查士丁尼死后,留下的只有空空的國庫和頹廢的政事。在查士丁尼二世繼任后五年內倫巴第人重新奪取意大利半島,哥特人和薩珊王朝也是常常取勝。此枚金幣發行于查士丁尼在位期間,重4.5克,直徑20.4毫米。正面是查士丁尼披甲戴盔,持球佩盾的形象,文字翻譯過來是:“我主查士丁尼·萬歲奧古斯都”,背面是護神安淑莎站相。可以說這枚金幣見證了拜占庭帝國最后的光輝。
金幣隨著歷史的興盛衰敗而起起伏伏,一枚金幣是一位君王的一生,那一枚枚金幣便匯聚成了整個拜占庭帝國的榮辱。下面讓我們一同來參與拜占庭的發展史。
時間回到公元284年,戴克里登上帝位,為了迎合自己的新政進行了鑄幣改革。按照規定用1/60磅黃金鑄造一種稱之為蘇勒德斯的金幣,也就是聞名后世的拜占庭金幣,這一舉措影響了整個地中海地區和后世歐洲貨幣體系。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繼任羅馬帝國皇帝,他決定一舉遷都拜占庭。命令一出,一座規模龐大的城市便拔地而起,君士坦丁大帝名之為君士坦丁堡。他任皇帝期間規定用1/72磅黃金鑄造一枚金幣,金幣的價值穩定性在他眼里就是帝國的榮耀。也確實如此,價值穩定性往往與帝國的實力相掛鉤。于是在此之后的700年拜占庭金幣一直保持著同樣的重量和純度,成為整個地中海經濟圈最具國際信譽的金幣。
到了后來13世紀中葉,意大利商業貿易城市激動人心的崛起;1204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后,拜占庭金幣走上了貶值之路,拜占庭的金幣便隨著拜占庭的衰敗就被毀滅了。羅伯特·薩巴提諾·羅培茲教授曾經這樣形容拜占庭金幣“拜占庭金幣絕非幾克黃金是上帝的選民出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使?!苯Y合歷史的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金幣與拜占庭帝國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首先來看,拜占庭文明是一種混合型文化,雖然具有羅馬帝國的血統,但卻遠離羅馬文化中心。是一種具有羅馬帝國血統卻結合了西方希臘文明與東方亞洲古典東方文化的結合體。由于它吸收了羅馬行政管理制度和立法體制等等優點,并且國教東正教又是基督教一脈相承的傳統教會,就同羅馬帝國更加無法割舍。
其次拜占庭文明的古典文化氣息十分濃厚,宗教與哲學和大眾思想相結合,做到了神性與人性的融合統一,世俗文化不斷給古典文化注入新的發展元素。整個國家充滿了活力和積極的態度。
不僅僅是拜占庭金幣,古今中外的任何歷史時期的故事都會在發行的貨幣上留下痕跡,比如我國的最早金幣——楚國金幣。幣上印有銘文,以陰文“鄙愛”字為多,且金幣大小形狀不一。以及最早紙幣—交子。北宋年間,民間流通使用的價值符號,與當時銅鐵錢等值流通。它們都能夠幫助我們穿越時空的星河在一個時代中身臨其境。
拜占庭文明保存了希臘的古典文化,對中古西歐、斯拉夫世界以及斯拉夫文化甚至文藝復興都具有深遠影響。我們研究相關的拜占庭金幣可以發現金幣同拜占庭文化是榮辱與共的,所謂漫漫時光長河,方寸之間盡收眼底;歷史浩浩蕩蕩,痕跡蹤影始終存在。
參考文獻:
1、《淺析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和影響》
2、《拜占庭金幣:中世紀的美元-黃金與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