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在要人施舍時,總會說:你行行好吧!意思就是你不跟他給錢,你就不行好,就不是好人。
正是受這種傳統的“好人觀”的影響,善良的人們對道義和良知很看重,不管自身的處境如何,都在拿道義和良知要求自己、點評別人。的確,鼓勵人人向善,所謂向善不分貧富,這對整個社會而言是有利的。但對具體的個人來說,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經濟實力較強的少數人來說,要他們踐行道義和良知,多做行善之舉,扶貧助弱,的確大有必要;而對經濟實力一般的大多數人來說,若他們背負太多的“與人為善”的思想包袱,會令他們左右為難,束縛大多數人的發展,因為謀求個人發展必然會與其他人發生競爭、沖突,這是善良的人們不愿面臨的。
譬如一個乞丐,他有同情別人的好心;一個羔羊,它也有拯救他人的善意。你是一個乞丐,你自己都一無所有,你怎么能夠施舍別人?你是一個羔羊,你本來就在人家的刀俎上被人宰割,你怎么能夠拯救他人呢?
在這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社會里,你首先要強大、優勝,而后才能談良知和道義,也就是說你首先要成為一個強者。你是強者,才能同情、幫助弱者;你是富人,才能施舍救濟窮人。
對一個具體的個人來說,不要空談抽象的道義和良知。在自己不具備行施良知和道義的能力及前提下,跟人談道義和良知,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別人做到,只能說明一點:你是想給人洗腦,想用道義和良知綁架他人,乞求他人先為你行善,主動作出犧牲。
行善是不求回報的,但凡要求回報的善舉都只是人情操弄。大多數人對人謙讓恭順,熱情仗義,與人為善,只是塑造出的外在形象,從其內心深處的動機來分析,還是有所圖謀的:要么是想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贊許,要么是想通過自己率先付出,博取他人的好感,減少他人對自己的傷害,為自己的人生順暢發展減輕阻力,或是為自己將來更大的圖謀,埋下伏筆。
殊不知,記仇忘恩是人的天性,你無來由的對人的主動示好,換來的只是別人的麻木無感,別人只認為你是在迫于無奈的付出。除了心生一絲驚訝、提防之外,然后就是理所當然地享用你的付出。你當初以為將來會有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只是你個人天真、美好的想法,這個社會不是按這個規則運行的。
在自己弱小時,人們的愿望都是美好的,希望社會是公平的、與人為善、將心比心的,所以,人們總是抱著好心就有好報的信念去行事。但是社會上利益的流向是各種力量博弈、推動的結果,而不是按人們的主觀想象去分配。善良有溫度,但沒有力度;善良能感動人,但推動不了人。
在你弱小時,你再有善良的初衷,人們也是不信的。你善良的付出、忍讓一定是主動的,是不敢帶有任何條件的,否則,別人壓根不會承認、接受你的付出,所以,你的很多付出很多時候是打了水漂的。與其這樣,不如甩掉仁義道德的思想包袱,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當爭則爭,當斗則斗,扎扎實實謀求發展,積蓄實力,強大自己。只有當你強大了,別人才會認為你有行善的資格,你才有拿錢打水漂的本錢,而不是認為你在裝牛叉、或是在被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