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天時間,斷斷續續把《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讀完了。讀之前看了簡介,以為是一部系統介紹各時代哲學思想的書,結果發現哲學家的生活八卦占了一半多的篇幅,剩下的才是思想精華。。
豆瓣評分8.6,挺高的吧對不對,但翻開短評,差評列隊齊整排開,原因也很一致,吐槽作者講了太多無聊的八卦情史,用淺顯易懂的大白話講晦澀難懂的哲學理論,覺得作者太隨意了,太不夠嚴謹了,對哲學家們太不尊重了,要知道哲學可是這個星球有史以來最深奧最難懂的一門學門啊!
如果在看之前看到這么多差評,我可能就不會翻開這本書了。但讀完反而覺得,對于我這樣完全沒怎么接觸過哲學的人來說,這算是一本比較好的哲學入門書籍了。大學時讀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兩相對比,中西方的哲學理念差別很大,中國古代哲學講的大多是關于這個世界的樸素認知,“氣”“陰陽”是中國哲學觀的核心思想,主要來源于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思考,對不可認知的自然現象進行抽象總結一番;西方哲學則建立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自然科學的基礎上,采用的是歸納法和演繹推理,從觀察到的某些現象抽象出某個規律或“真理”,然后進行推理論證,有一套嚴謹的邏輯思維在里面。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笛卡爾、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再到羅素、薩特,作者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為我們串起了一個簡單清晰的哲學史線(當然這里講的是西方哲學史),對各時代哲學家的核心思想進行了重點介紹,讓我們對哲學的發展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我們為什么這么喜歡追問人生的意義
從人類文明創立以來,無數的智者大家孜孜以求不斷探索,自然世界在人類面前不再那么神秘莫測,很多問題科學已經幫我們解決,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從上帝創世紀到達爾文進化論、基因遺傳,從牛頓經典物理學到愛因斯坦相對論,伴隨著是衛星上天、航空站建立,宇航員登陸月球“邁出人類的一小步”,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深入。但還有一些問題,人類思考了幾千年,依然沒有找到終極答案,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世界本源是什么”這樣復雜深奧的問題不是我等凡夫俗子的主要任務,我們更想搞清楚另一個重大的人生命題——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現代社會運轉太快,每個人都在忙著應對各自的生活。“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人們喜歡用這類的雞湯話語來安慰自己,用別人的故事來鼓勵自己,朋友圈的他們讀書、健身、旅行,自律又向上,把生活打理的有聲有色。
悲哀的是,每到年底盤點,發現自己年初立下的flag早已一個個倒下:買的書堆在那里積了灰塵,桌上倒是常年放著一本,用來壓泡面;健身卡還沒用幾次就要過期了,微信對話框都是教練一遍遍的催促;早起做早餐,秀色可餐的創意擺盤引來朋友的點贊和評論,堅持了一周從此朋友圈就沉寂了……一年時光匆匆過,想要達成的目標一個都沒實現,看到別人的年終盤點收獲滿滿,悔恨不已。
時間一年一年流逝,生活在無限循環,每一年都疲于奔命,十年不過轉身之間。我們的生活看上去很充實,每天都被填得滿滿的,上班掙錢養家,照顧老人孩子,可當夜深人靜,我們時常感到痛苦和空虛。我們不知道每天這么忙碌為了什么,這短短一生怎樣度過才算是有意義的。
讓人失望的古希臘三賢
沒有人能告訴我們準確答案,苦思而不得,我們開始把目光投向哲學。都說哲學是人類認識中最高的智慧,那里匯聚了世界上最有智慧的頭腦,終生都在追求無解問題的他們,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靠譜的答案。
我們首先敲響的是蘇格拉底的房門。見我們進去,他抬起沉思的頭顱,開始對著我們發問,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追問,直到我們一句話都答不上來。最后他告訴我們,宗教絕不可信,說自己很無知,要始終保持懷疑精神,對于我們的問題,他一句話也沒說。
接著,我們來到隔壁的房間,里面有兩個人正坐著談話,其中一個叫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徒弟,另一個叫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徒弟。他們一直在講思辨和懷疑精神的重要性,我們聽了一會發現沒有實用的干貨,果斷離開了。
過好今生今世,再談來生吧
在古希臘三賢這里沒有找到答案,這讓我們很失望。正當我們不知何去何從,突然聽到有個房間傳來一個神圣的聲音,“全善全知全能的上帝……”我們推門進去,發現很多人正跪拜在地,對著一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禱告,其中有個很虔誠的使徒叫保羅。就是這個叫保羅的人,后來利用哲學的思辨思維撰寫了大量神學文章宣傳基督教,不斷完善基督教理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信仰基督教。然后有一天,有個叫君士坦丁的羅馬皇帝,他做了個影響千年的決定,把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此這個教派成為了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宗教,信眾達千千萬。
基督教教導人們,人一出生就帶有“原罪”,現世的一切苦難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全善的上帝會對人類的行為進行公正的賞罰,只有那些經受住考驗的人才能獲得來世的幸福。可我們發現,自從基督教興盛以后,希臘哲學家的日子很不好過。哲學研究的是宇宙運行、世界本質的大問題,喜歡講思辨、講道理,它的最高精神就是懷疑一切,宗教的合法性遭到哲學的質疑,這本身沒什么問題,可基督教卻殘酷迫害挑戰教會權威的“異教徒、詭辯家”,宗教裁判所拷打、殘害并殺死的的人不計其數,是個地獄一樣的地方。
理念和行為的相悖,讓我們很疑惑。最重要的是,我們只想解決“此時此刻”困擾我們的人生疑問,過好這一生,如果此生都過不好,考慮那么多來世又有什么用呢?
痛苦無法避免,但痛苦可以減少
在走過一條漫長的黑暗走廊后(黑暗的中世紀),我們終于看到前方出現了亮光,盡頭處是個天井,有陽光從上方照射下來,耀眼刺目。在那一塊空地上坐著幾個人,在激烈地辯論。
其中有個人情緒最高亢。如果說懷疑精神是哲學的靈魂,那這個人把蘇格拉底的懷疑精神貫徹到底。為了回答難倒無數哲學家的一個問題——怎樣才能證明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他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我思故我在”。
關于世界的真實性問題,思考者不只笛卡爾一個人。有個叫安德羅尼柯的人,在整理亞里士多德哲學著作的過程中,為了便于后人理解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將他的著作分成了兩大類,“研究有形體的事物”(物理學)和”研究沒有形體的事物”,后者被引申為“形而上學”,指的是超出我們感知之外的那些無形的東西,即用理性思維研究那些能統一世間一切問題的”大道理“。
從“形而上學”出發,人們提出“二元論”,把世界分成兩個部分,心靈一個元,外界一個元;為了反對二元論,又有人提出“唯物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不過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在他們辯證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二元論對自己有點幫助。既然說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獨立的,只要我們的意志足夠堅定,外界(的痛苦)對我們的影響就只能局限于感官體驗,并不能影響我們的內心,“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這個理論對我們有很強的安慰效果。在生活中痛苦無處不在,一時的痛苦很好忍受,最讓人難以承受的是對未來的憂慮,我們常常陷入對未來的恐懼中,擔心生活一成不變不會好轉,害怕一生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如果我們只關注當下的感受,過好現在的每一時每一天,痛苦是不是就會減少很多。
我們每天看到的世界都是表象
穿過天井,我們繼續向前行走,很快到了一個大的圓形廣場。這里真是太熱鬧了,推崇“理性主義“的數學家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信奉'經驗主義'的科學家派——洛克、休謨,兩方的辯論更為激烈。機械論、因果律、決定論、懷疑論,聽得神乎其神。
這時有個人站在廣場的頂端,從下往上數108級臺階的位置,大喝一聲,“都閉嘴,聽我說!”這個人就是康德。他同意休謨的觀點,理性主義屬于獨斷論,經驗主義又不能證明事物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他提出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認為,世界的真面目(他起的名字叫“物自體”)不可認知,人類感受到的世界是通過人的心靈加工處理過的,也就是”表象“世界。
“他把世界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個部分可以用理性把握。不可知的那部分因為永遠不可知,所以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什么影響,只要我們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就又恢復了威力。……假如我們接受康德的世界觀,我們就同意,這世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我們無法認識的。我們只要安于在能認識的世界里生活就對了。”
做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
走到廣場的盡頭,我們看到有個人獨自坐在那里。這個人是康德的崇拜者,悲觀主義的代言人叔本華。他認為,萬物的“物自體”是統一的、唯一的,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主要表現為人的生存欲望(包括生殖欲望、享受欲望、征服欲望等等),而人的欲望是理性無法控制的,在欲望面前人的理性不堪一擊,我們都是欲望的奴隸,聽從欲望的指示行事。
在叔本華看來,欲望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欲望滿足不了,人會痛苦;滿足了欲望,人又會產生新的、更大的欲望,還是會痛苦。那么我們想進一步發問,如果人滿足了欲望,又沒有產生新的欲望,會感到幸福嗎?他的回答斬釘截鐵,“不會,人會感到空虛和無聊,這也是痛苦。”所以,人的一生,快樂只是暫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
那有沒有辦法控制欲望?叔本華說,有。提高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增強自我的理性,用理性抑制和控制感性沖動。他還提出了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欣賞藝術。他認為,“人在欣賞真正的藝術的時候,內心是非功利的、不帶欲望的,也就脫離了生命意志的控制。……最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在努力審視自己的內心,表達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而且藝術是感性的、非理性的。”
我們在叔本華這里找到了新的安慰。欲望是我們生活的主題,而有欲望就會有痛苦,世界上大部分人和我們一樣,注定是痛苦的,比如,沒錢的人痛苦,有錢人也有他們的痛苦。在痛苦面前,眾生平等,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這樣痛苦便會減輕,這也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的應有之義。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二千五百年西方哲學史,一路尋找而來,終于快走到了現在,但也差不多要走到絕境了。對于“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個哲學命題,我們發現形而上學給不了我們正確的答案,因為每一套形而上學的理論,都會被后來者質疑、推翻,陷入無法證明自身的困境。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終極問題都沒有答案,追求到最后會發現這是一條絕路——人生沒有意義。
現在我們來到存在主義的大門前,做最后的掙扎和努力。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薩特。他否定了先驗真理先于人存在的形而上學,提出“存在先于本質”,最重要的事實是“我存在”。而最能體現”我存在“的是”自我意識“,即人的自由選擇意志。同時,有選擇的自由,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自由不是無條件的。
加繆的哲學觀則更直接,在他看來,世界是荒謬的。“當人意識到人生沒有目的的時候,對目的的本能渴望和沒有目的的現實就會發生強烈的沖突,讓人產生荒謬感。”而虛無主義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意義,人生沒有目的,活著就只是活著本身,沒有任何意義。
既然人生沒有意義,我們還活著干嘛?此時我們試試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自己為什么不自殺。在追問自己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我們也許會找到一個活著的理由和目的,當你找到這個目的,就把它當作人生的意義吧。
不然,我們還能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