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書講到,達爾文認為,人類社會并不是完全由自然選擇來篩選的。因為人類有道德有情操,還有同情心。人類社會的醫療水平和福利制度會使得過去應該被淘汰的個體存活下來。那么很多育種專家認為,這樣的行為對整個種群是不利的。種群很快就會退化。但是達爾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不會的。因為除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這種選擇方式,還有另外的選擇機制,那就是性選擇。在上一回的留言里面,有不少人已經猜到這一條了。我也就不賣關子了。性選擇是達爾文提出的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理論。
達爾文觀察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在同等條件下,已婚者的死亡率低于未婚者。達爾文當時掌握的數據是同一個地區,同一個年齡段。未婚者的死亡率是已婚者的兩倍。達爾文有兩個辦法來解釋這一現象。
婚姻本身可以導致死亡率下降。結婚以后兩人互相扶持互相幫襯,恩恩愛愛,甜甜蜜蜜,白頭偕老,比翼雙飛……。幸福感使人身心健康,死亡率下降。婚姻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剩男剩女們本身質量就不怎么樣,都是在婚姻市場里面推銷不出去的殘次品。因此壽命短也是常理。在這個論斷里面,短壽和結不了婚是一個原因導致的兩個結果。
到底哪個原因才是正確的呢?這可就難說了。達爾文顯然傾向于第二種。即便我們用醫療和福利手段幫助一些人避免了自然淘汰,但是仍然無法躲過婚姻這一關。因此人類種群是不會退化的。那么達爾文的想法對不對呢?科學家們已經吵架很長時間了。有關種群和社會學領域的事兒是非常復雜的。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做統計。他們還是發現,同一個地方、相同年齡、生活條件類似的人,男性不結婚者是結婚者死亡率的1.8倍。女的好一點兒,大約1.5倍。可是到了70年代,差別就已經很小了。到現在,剩男剩女的已經很普遍了。已經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了。況且達爾文在論證的時候也不嚴謹。婚姻市場歧視的是不健康的人。但是不健康未必與遺傳有關系。婚姻市場的篩選未必能篩出優秀的遺傳因子。從這一點上講,達爾文是不嚴謹的。
20世紀很多國家都出現了優生法案。說白了他們還是信不過達爾文的理論。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那種劣等基因,靠婚姻市場篩不掉呢?這玩意兒誰放心啊。特別是納粹德國,他們推出了優生法案。對遺傳病患者強制絕育的。還有不少國家也在搞類似的東西。追根溯源居然是美國人先搞出來這種東西的。不過這些東西到了20世紀中期被普遍廢除了。現在還有一部分人支持這種東西,不過那絕對是少數派。說到底,人類并不怎么太擔心種群的退化。
達爾文花了最大的筆墨去描述大自然中的性選擇。人類從篇幅上就不占大頭。從更加廣闊的視角去看待這個問題,你會發覺那更有意思。達爾文首先描述的就是第二性征的問題。通俗的講,任何雌雄相異的動物,那么生殖器官必定不同。這就是第一性征。但是動物身上很多東西與生殖器官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往往雌雄差異也很大。這就是第二性征。通俗講,不看性器官也能分出來公母,這是為什么呢?達爾文是一層層展開推理的,同一種動物,生活環境都差不多。為什么雄性和雌性長相差的那么遠呢?是什么造成這種差異呢?
有些動物,公的和母的長得有很大差異,但是是可以用自然選擇來解釋的。比如說烏龜,公的腹部龜殼是凹進去的,母的一般是平的。這是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烏龜交配需要公的爬到母的背上,烏龜殼多滑溜啊,公的肚子沒有凹坑的根本就趴不住。根本沒辦法留下后代。久而久之,篩選淘汰,公的腹部龜殼都是凹進去的。烏龜腹部的差異可以用自然選擇來解釋。畢竟這種結構是有用的。但是很多動物身上的特征根本是個累贅。為什么就沒有被大自然給淘汰呢?
比如巨大的鹿角,鹿角固然巨大,非常的不方便,甚至到了累贅的程度。但是打起架來真給力啊。雄性體型一般都比較大。因為身大力不虧啊,打架賺便宜。比如說象海豹,雄性體長4~6米,體重2~3.6噸。雌性可就小得多了,只有雄性的一半。當然啦,雄性也不是越大越好啊。你想啊,萬一雄性象海豹一翻身,把孩子他媽給壓死了,那可不得了,因此體型也需要適可而止啊。
達爾文總結性選擇應該有兩大類,一類是雄性競爭,一類是是雌性選擇。反正,雄性之間一般來講是充滿戰斗的。爭奪的就是傳宗接代的權利。哪怕是人類也不例外,要不王寶強怎么會憤怒成那樣兒。
普希金參與決斗
這還算溫和的,當年俄國大詩人普希金就是為了捍衛自己號稱莫斯科第一美女的妻子而跟人決斗,最后不幸去世的。雄性不管如何競爭,還需要雌性點頭才行啊。這就是所謂的雌性選擇。
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拿孔雀為例,雄性孔雀有著巨大的尾巴,說是尾巴,其實是背部的羽毛太長了。可是這東西在達爾文看來呢,非常的別扭。你說長這么長吧,沒什么用。打架用不上,畢竟羽毛是軟的。吃東西吧,也用不上。飛行還增加阻力。顏色太鮮艷,容易招惹天敵。人家離得很遠就能看見。而且羽毛也不是長出來了就一勞永逸,還要不斷的換毛,羽毛每年會脫落。大清朝官員服飾頂戴花翎。就是用的孔雀羽毛。高級點兒的賞帶三眼花翎,中檔賞帶雙眼花翎。那需要多少孔雀羽毛啊。沒關系,孔雀常常換毛,量還是管夠的。
總之,孔雀的尾巴在達爾文看來沒半毛錢用處,孔雀的尾巴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從普通的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講說不通。如果這種大尾巴是雄孔雀生存的必須,那么為什么雌孔雀就不需要呢?看來事情不那么簡單。孔雀的尾巴只是裝飾物。雌性為什么就會喜歡做這種翻著花作死的Style呢?達爾文認為人家就好這一口啊。科學家們用維達鳥做過分組對照實驗,雄性維達鳥有很長的尾羽。的確尾羽長的容易得到異性的青睞。
同樣的還有雄獅的鬃毛。雄獅的體型比雌獅大很多。而且脖子上有一大圈的鬃毛。這一圈鬃毛也給雄獅帶來不少的麻煩。大家知道,雄獅一般輕易不參與捕獵。都是自家的雌獅上去捕獵。其實道理也不復雜,雄獅體型太大。特別是脖子后邊那一大圈鬃毛。顯得體型更大。人家趴在草叢里老遠就被獵物給看見了。雄獅根本就藏不住。要知道草原上那些食草動物眼睛都靈著呢。捕獵的成功率就不高。相反,體型較小的雌獅到是容易潛伏在草叢里慢慢的靠近,然后突然竄出去發動襲擊。雌獅雖然捕獵賺便宜,但是因為體型不夠大,常常被鬣狗群打劫。我看到過一段視頻,雌獅被一群鬣狗圍攻,雙方對抗很激烈,雌獅因為數量少,眼看頂不住了,忽然傳來一聲大吼,那可是名副其實的獅子吼。一只雄獅飛奔而來,瞬間撲倒一只鬣狗咬死,剩下的鬣狗作鳥獸散抹頭就跑,雄獅真是盡顯百獸之王的威風。雄獅只有在這種看家護院,防止別的猛獸來侵犯的時候才會出手。圍捕大型獵物的時候,那是獅群全家老少齊上陣。雄獅身大力不虧。它們甚至敢圍捕老弱的大象。
雌性選擇好包括好多種行為,比如蜜蜂會用舞蹈來表達求愛信息。螢火蟲自然就靠夜里發光來吸引對方。“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你看蟬鳴和蛙聲都是在吸引對方的注意力。科學家們做過實驗,用錄音機錄下蛤蟆的叫聲,然后用兩個揚聲器放出來,哪邊聲音大,雌蛤蟆就往那邊兒蹦。看來聲音也是一種很好的求偶方式。過去晚間大學女生寢室樓下總會有彈著吉他唱歌的五音不全男生。半夜里聽見就別提多瘆得慌了。
織布鳥
僅有才藝還不夠。“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織布鳥求愛之前先要筑巢。搭出個經濟適用房的,八成就輸給搭出個豪宅的。看來與人一樣,房子也是很重要的。丈母娘拉升房價看來不完全是戲言。不過最難的還是要分辨各種各樣的假信號。你只看一個指標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綜合考察,于是女方家里七大姑八大姨、各路親戚朋友都派上了用場。動物界這樣的情況也不少見,比如說棘魚,身體健康沒有寄生蟲的雄性到了繁殖季節就會身體變紅。要是有寄生蟲呢,身體就會黯淡無光。雌魚主要關注的就是這樣的特征。因為這樣的雄魚比較顧家,能夠保護魚卵。這樣的話,后代成活率也高。但是,有些混的不怎么樣的雄魚,也會采取渾水摸魚的心態。身體也會變紅,達到欺騙的目的。毫無疑問這種雄魚通常都是渣男。雌魚受騙上當多了,也演化出了綜合考察的本事。不再憑著顏色來做決定了。
腔棘魚
達爾文當時對雌性選擇給出的解釋是偏好和審美,人家天生喜歡這樣的調調。顏值高就到標志著這個家伙很厲害。可是一大幫科學家是拒絕把動物的主觀意識納入到理論之中的,因為這東西難以檢測。大家做了各種各樣的實驗,發現達爾文對現象的描述的確是正確的,但是大家不能接受他給出的解釋。好多人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有一種理論認為,既然要給雌性一個足夠強的信號,難免就要夸張一點兒,不然對方看著不太明顯。另外一種理論就是,這種累贅和裝飾性的東西其實就是在告訴大家,別看長得這么花哨,戰斗力打了這么多折扣。人家還是活的好好的,可見競爭能力很強大,可見品種優良。一個廢寢忘食,努力奮斗,死啃書本的尖子生不可怕,可怕的是吊兒郎當輕輕松松當學霸的那種人,而且人家可以在球場上任意馳騁,舞臺上來個才藝表演也不在話下,那才讓人不寒而栗呢。
盡管講了這么多性選擇,那么還有個根本問題沒回答。到底為什么大型動物都是分兩性的?對于雄性來說,它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性選擇。尋找和討好配偶,或為求偶而戰,弄得傷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險或許還無功而返。對于雌性來說,這種性選擇的結果未必是如意的!要知道,兩性繁殖只能傳播自己一半的基因。另一半要交個那個不知道靠不靠譜兒的配偶。畢竟不管怎么選擇,都是有風險的。看走眼也不罕見。唉!不由得又想起王寶強。
扯遠了,兜回來。為什么生物要這么費力不討好的進行有性生殖呢?生物一開始進行的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是傳宗接代的一種便利和有效的手段,它的好處相當明顯。無性繁殖不需在其他個體的幫助下完成,后代的數量可從實質上得到保證。當一種有用的遺傳特性形成以后,它不會很快被進化的過程所稀釋;后代會跟母體一模一樣。雖然無性繁殖存在眾多的優勢,但是還是被有性繁殖取代了。原因是性通過增加了遺傳變異有助于加快自然選擇進程并使之更有效率。性允許好的基因更快地在群體中傳播,同時讓壞基因更快消失。有性生殖保證著大量的基因重新組合,從而創造了遺傳多樣性。
最近新西蘭科學家在對酵母進行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的對比實驗中發現:在生存壓力不大的環境中,兩種酵母生長速度相同;但在高溫或高鹽的惡劣生存環境中,有性生殖的酵母比無性生殖的酵母生長得更快。顯然,兩性間的基因交流對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性受到自然選擇的偏愛并不是偶然的。正是因為性選擇的存在我們的這個世界才變得如此多姿多彩。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大家都會趨同,你看水里游的不管是魚還是獸,都是流線型的體型。但是性選擇恰恰相反,會把事物搞得豐富多彩。寬泛的講,文學、音樂、藝術、競技體育和財富都是性選擇的一種表現形式。
達爾文寫完這本《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已經是63歲的人了。他身體一直不好,年歲又大了。但是他努力振作起來,緊接著在下一年又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講的是什么呢?
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