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聲音答:
先說結論:無法排除這種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并不高。
“這種可能性到底有多少”,首先取決于宇宙中可能存在的文明數量:
在《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04 集《第九行星和外星人》中,汪詰老師是這么說的:
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存在外星智慧生物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沒有人準確地知道銀河中有多少恒星,一般認為有 2000 億到 4000 億顆,而整個可觀測宇宙中像銀河一樣的星系超過 1400 億個,其中有許多甚至比銀河系大得多。在上世紀 60 年代,康奈爾大學的德雷克教授被這些巨大的數字搞得挺興奮,他想出了一個數學公式,基于一系列不斷縮小的概率,來估算宇宙中有可能與人類接觸的高級智慧生命的總數。
這就是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在這個公式中,他首先用某個選定的宇宙區域中的恒星總數乘以可能擁有行星的概率;再乘以理論上可能產生生命的概率;再乘以可能發展出無線電技術的高級文明的概率;如此等等。每乘一次,數字都會大大減小。但即便是用最保守的概率帶入這個公式,銀河系中可能擁有的高級智慧文明的數量也達到了百萬級。
所以說,我們也許只是數百萬高級文明中的一個,這是一個多么有趣而令人興奮的想法啊。但遺憾的是,太空實在是太空了。按照某些天文學家的估算,任意兩個文明之間的平均距離是 200 光年。我得給你打點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個距離意味著什么。假設有一個外星文明知道我們的存在,而且他們能在望遠鏡中看到我們,他們看到的是地球 200 年前發出的光。所以,他們看到的根本不是你我,而是留著細細辮子的大清朝子民,是穿著長絲襪、戴著假發套的英國人。人們還不知道什么是原子,什么是基因,他們用毛皮摩擦琥珀棒產生電。我們如果此時收到來自這個文明的電報,電文的內容提到的則大約是 400 年前的人類社會。200 光年真的離我們很遠,很遠。
由此可見,雖然宇宙中很可能存在許多文明,但“人類是最高等文明”的可能性值得商榷。
雖然,“人類是最高等文明”這個觀點可以非常方便地解釋費米悖論:
Q:如果宇宙中有大量文明,為什么我們至今沒有收到其他文明發出的信息呢?
A:因為我們已經是最高等的文明了,其他文明都比較原始,無法發出信息。
但這種思維方式容易讓人鉆牛角尖,即發現了一種合理的解釋,就墨守成規“這種解是唯一能說得通的”。
要知道這個解釋雖然可以自洽,卻也無法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所以這里有一個小小的科學思維,就是要講證據。對自然規律的認知,不能光有邏輯自洽,而是“證據為王”。在科學誕生以前,各國文明各有一套自洽的邏輯來解釋自然,如果沒有科學的實證思維,那么我們可能至今也無法從無數個解釋中分辨出對錯。
如果你想完整收看《宇宙自然生命簡史》 04 集《第九行星和外星人》,點擊圖片看視頻??
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能提出這個問題的童鞋一定對能源技術有一定的了解。
先說結論——即便我們發現外星系存在戴森球,也并不能證明“可控核聚變無法造出”。
擁有戴森球的外星文明也有可能同時在使用可控核聚變,或者已經把可控核聚變淘汰,又或者正在研發可控核聚變。
就如同我們當下既在使用內燃機為動力的交通工具,也在使用電能等新型能源,甚至在一些地方我們還會用到牲畜。之所以會用不同的能源,有可能是受到了環境條件的制約,也有可能是技術在迭代。畢竟,電能驅動的車其實比內燃機驅動的車更早出現,只是技術成熟得晚。
所以,A 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并不能證明 B 能源行不通。高等文明使用了戴森球只能證明“戴森球行得通”,而不能證明“可控核聚變行不通”。
主題內容回答完畢,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控核聚變目前的瓶頸在哪里?”可以點擊圖片,閱讀科學有故事《迷人的技術04-可控核聚變的未來》??
首先,雖然從小說創意的角度上看,“黑暗森林”理論邏輯自洽,創意十足,但從科學的角度看,其實“黑暗森林”的理論和天文觀測的事實是不符的,因此我們無法將其視為“科學理論”。
其次,能反應人性黑暗的故事還有不少,比如電影《死亡實驗》、《動物世界》、《浪潮》、《七宗罪》、《驢得水》等。
重要的是我們能區分文化內容和科學理論,那么我們了解科學的同時,也就能愉快地享受文化創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