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即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全權談判代表李鴻章,在日本政府代表的咄咄逼視下,用顫抖的雙手簽署了中日《馬關條約》。至此,歷時9個月的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政府的完敗而告終。戰勝國日本將巨額賠款、割地、通商特權等戰利品收入囊中,并憑此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而中華民族則背負屈辱,進一步被推向苦難的深淵。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樣一個反思歷史的特殊年份,回顧《馬關條約》簽署的那段屈辱歷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導致簽訂《馬關條約》的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次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馬關條約》的簽訂
1894年11月26日,即大山巖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在遼東半島九連城登陸后不久,李鴻章即派遣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前往神戶,試圖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會面并召開和談,但是遭到拒絕。次年1月31日,清朝的兩名全權大使,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梧和湖南巡撫邵友濂到達日軍廣島大本營,與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會談,次日日方以“清國全權委任狀不完善”為由中斷了交涉。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攜帶全權委任狀,乘坐德國商船“公義號”抵達赤間關馬關港(今下關港),隨后與日方全權代表伊藤博文展開和談,地點為馬關著名的河豚料理店春帆樓。
3月20日雙方進行全權委任狀檢視確認及簡短問答。
3月21日開始進行停戰談判。
3月24日李鴻章在乘坐轎子前往春帆樓途中,被刺客小山六之助開槍擊中左臉,血染官服,當場昏倒。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殺手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內。隨行的醫師馬上替李鴻章進行急救,幸子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迅速康復。
3月28日伊藤博文擔心國際輿論指責,同時唯恐李鴻章就此回國、中日和談凍結,招致俄、奧、德、英、美、法等列強進行強行調解或干涉,是于此日告知李鴻章日方愿意停戰,隨即進行談判并且完成停戰談判。
3月30日簽訂停戰協議。
4月1日開始進行議和談判,日方在議和談判第一輪中提出《日清媾和條約》草案,主要要求包含:
確認朝鮮獨立
清朝向日本賠償軍費庫平銀三萬萬兩;
向日本永久割讓臺灣島、澎湖群島與臺澎附屬各島嶼,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
向日本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順天、湘潭和梧州七處通商口岸;
長江、西江、吳淞江及運河等內河航行權范圍;
日本駐軍地點及所需軍費。
4月17日議和談判期間,雙方經歷數次會面談判及書面協調后,日方降低要求,將賠款縮減為庫平銀二億兩白銀;縮減遼東半島割讓范圍(由北緯41度線改為鴨綠江口-安平河口-鳳城-海城-營口-遼河口一線);減去順天、湘潭、梧州三處通商口岸.....等等。于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中日兩國全權代表在春帆樓二樓簽署了《日清媾和條約》,即《馬關條約》。
簽下《馬關條約》后,李鴻章感慨道:“日本將成為終世之患!”李鴻章赴日談判時,日方對光緒和李鴻章之間的聯系了如指掌,對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敕命李鴻章的賠款二萬萬兩白銀的底線也十分清楚,于是在談判中寸步不讓,最終獲取了最大利益。
傳說李鴻章曾向慈禧太后或光緒皇帝進言“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并不可惜”,或曰“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瘴癘之地,割之可也”。然而也有相關研究及評論者指出,根據目前所有可見史料檔案,未能發現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紀錄。相反,李鴻章在與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馬關條約》的談判時曾聲明“臺灣已立一行省,不能送給他國”、“擬請所讓之地,如果勒令中國照辦,兩國子子孫孫永成仇敵,傳至無窮矣”等等。
《馬關條約》的影響
俄法德三國干涉
由于《馬關條約》中規定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該約簽署后六天受俄國、法國及德國的干涉,稱為三國干涉。同年11月8日,中、日雙方又簽訂了《遼南條約》(《中日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條約》),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清廷須繳付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作為補償。其后,俄國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港,將勢力伸入南滿洲,1900年八國聯軍議和后不撤兵,成為1904年日俄戰爭的原因。
日本勢力擴充
日本在甲午戰后使朝鮮王朝脫離與清朝的藩屬關系,并扶持朝鮮成立大韓帝國[來源請求],成為日本發展勢力的前奏并導致于1910年正式吞并朝鮮,成為日本1930年代起進犯中國東北,及1940年代起進犯亞洲的侵略戰爭跳板。與此同時,由于臺灣及澎湖群島的割讓[14],更增加了中國南方的軍事威脅,并于1898年要求清廷將福建省永不割讓給他國,成為日本勢力范圍。臺灣則成為日本1941年后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進犯中國大陸與南洋的中心,有一大部分的戰斗群是來自臺灣的機場與港口。另外,馬關條約所規定的賠款,為當時日本國家預算8000萬日元的4倍強,相當于3億6000萬日元以上的銀兩。日本以賠款作為財源完成金本位制度。賠款的支付造成中國更貧乏。借由獲取臺灣稻米、茶葉、樟腦、蔗糖、林業開發,日本內陸獲得了資本主義所需的資本運作,使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從邊陲晉升到半邊陲國家(1868-1900),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從半邊陲晉升到核心(1945-1970)。利用甲午戰爭賠款,將原先設于京都的第三高等學校升格為京都帝國大學。
推動變法及革命
1894-1895年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令全國震撼,后續1895年的《中俄密約》,使有識之士明白單靠1850年起自強運動學習歐美船堅炮利技術并不足以抵抗外敵的入侵,繼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維新人士康有為及梁啟超在北京發起十八行省與臺灣、奉天的公車舉人連署簽名,要求清廷拒和、練兵、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后續因應1898年的各國強租軍港及劃定勢力范圍于是推動君主立憲的維新運動,結果失敗史稱戊戌變法,并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另一方面革命分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運動亦展開,主張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政體。
甲午戰爭的硝煙雖已散盡,但《馬關條約》簽訂的那段屈辱歷史卻歷歷在目,時刻給我們敲響警鐘,值得我們銘記反思。因為只有牢記國恥,才能避免悲劇重演;只有不忘過去,才能更好地把握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