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市騎龍鄉中心小學校/張光文
摘自:《心情日記》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老師的教學方式要更換,教學手段要更新,教師角色要轉變,而新理念、新手段的運用和實施完全靠課程改革者、專家來指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產生,新的教育觀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的探索之中逐步確立。因此,觀念的轉變,手段方式的更新,只有通過以學校的師情、生情為本,以培養專業化教師為本,以促進其學校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校本教研來最終實現。
我認為,校本教研不僅應堅持以校為本,以人(師、生)為本的原則,而且要遵循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原則。也就是應從研究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指導實際教學入手,培養教師愛學習、愛研究、愛實踐、愛反思、愛撰寫的習慣,使教師成為學習者、研究者,培養專業化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的發展。就目前來看,鄉鎮中小學因受領導和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財力、信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校本教研較弱,主要存在五大問題:一是培訓學習沒有切合實際,形式主義:二是內部潛力挖掘不夠,內外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教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尚未充分調動:四是目標任務不明確,制度不健全,教研活動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持續發展性;五是專業引領不到位。針對這些情況,下面,就鄉鎮中小學校本教研的途徑和方法談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摸底子、搭架子、建班子。
校本教研強調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強調以校為本、以人為本。作為學校的校長,首先要認真分析研究學校的師資情況,如:哪些教師的理論水平較高,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吸收運用較快,哪些教師課堂藝術較好,哪些教師的學科教學經驗豐富,教師在課改中最需要解決的是什么?……選好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學科帶頭人(土專家)等中堅力量,特別是要物色好教科室主任,他必須有相對較高的理論水平,有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必須愛學習、愛研究、愛實踐、愛出點子。能在教研中起到引領作用。成立好領導班子,構建校本教研網絡(架子),再通過完善規章制度,強化約束,方能促進校本教研從利益驅動的被動走向主動,由自發走向自覺,由無序走向有序。就現狀而言,班子是有,但底子摸得不透,架子搭建不完整,網絡沒有形成。
二、引路子、出點子、壓擔子。
鄉鎮中小學的校本教研究竟怎么搞、怎么抓,一個時期以來,不僅教師是盲目的,而且一些校領導也茫然。往往是每期列于形式的搞1―2次公開課,組織簡單的說、講、評,而且評課多數是一兩個領導不痛不癢地簡單評課,聽課教師根本不參與評課,或是以會代訓搞一次講座,而且講座都是某個領導抱著一本書照本宣科,老師作些要點式的筆記,這既消費了時間,又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校本教研要真正收到實效,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實際問題,指導實際教學入手,解決教師在教學中最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校長的辦學理念,辦學思想應起決定性作用。為此,筆者認為,校長不僅要參與校本教研,更重要的是為校本教研引路子、出點子、壓擔子。
“引路子”就是為學校的校本教研導向,即讓教師明確“學什么,研究什么,實踐什么,反思什么”。“出點子”就是引導教師“怎么學習,怎么研究,怎么實踐,怎么反思”。“壓擔子”就是讓教師明確完成的數量和質量,即制定出校長、教導主任、教科室主任和教師在校本教研中的具體工作目標和任務,最好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工作目標與任務。以便領導和教師之間相互督促,相互進步,共同提高,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校本教研真正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操作性,使校本教研從無序走向有序。
(一)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我反思。
學習、實踐、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自主實踐、自我反思是教師的主要研究方式。教師觀念的轉變,把新的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盡管以全新的理念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全程培訓至關重要。而傳統的培訓,形式上大多是講座輔導,內容基本是從理論到理論。而教師最渴望的是如何將理論落實到實踐之中。為此,學校要提供條件,讓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校園網、圖書室、遠程教育網,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和自身的實踐經驗,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學習自己在教學教育工作中最需要的東西。并在實際教學中實踐、反思,在反思實踐中感悟理解新理念、新思想,掌握新方法。可采取撰寫讀書筆記、教學反思、教學后記的形式促進教師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我反思,逐步讓教師養成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的習慣,不斷提高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地講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學習、實踐。一是學習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并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之中實踐、反思。二是學習模仿成功的教學模式,從課堂教學模式入手,學習、模仿和實踐課堂教學模式,并熟練掌握幾種常用的教學模式,了解掌握多種模式的結構和功能,進而融會貫通。三是學習別人的課堂教學藝術,四是學習撰寫教學反思、課(個)案分析、說(評)課稿、教學經驗點滴、課題實驗方案或報告、教學論文等,使自己從不會寫到會寫,從寫不好到寫好。使自己撰寫的文章從校級交流走向市(區、縣)級交流,從市(區、縣)級交流走向省(市)或國家級交流或發表。
(二)同伴互助,合作交流。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探討和研究的過程。但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式的研究模式,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困惑、疑難問題,憑其個人的經驗和對新理念的理解無法解決,需要互助合作。二是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是校本教研的靈魂和標志,它的基本形式包括交流、協作、幫助等。它能促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地進行專業切磋,互助學習、合作研究和協調發展。能讓教師在共同體驗成功和分享經驗的基礎上共同成長。為此,作為學校,要給教師提供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1.在教學研究課的展示中互助合作。
教學研究課的展示是探究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極為有效的形式,一般程序是:確立主題,選擇教師,備課研討,完成教案,討論修改,試教推敲,課堂展示,評課總結,反思提高。每學期根據學校的情況,選好主題、教師、組織1―2次展示活動,讓教師經歷“備課研討,完成教案,討論修改,試教推敲,課堂展示,評課總結,反思提高”等過程。就主題而言,可選擇某種教學模式,某一類教學內容,如:一篇課文的全程教學,作文教學,探究性教學模式等。在操作上,最好是每上一次研究課均采取實況錄相,課后讓上課教師和看課教師邊看邊評,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意圖,對每個具體環節的情景進行診斷性研討,分析判斷教育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時調整與矯正,反思提高。通過活動,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某個理念的理解和運用,掌握某個教學模式的操作運用等。
2.在問題研究中互相合作。
校本教研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實際的問題。即從問題出發,從自身的需求出發,做到教學和研究合二為一。變解決教學問題的過程為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作為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條件,讓教師經歷“實踐搜索問題――集中匯總問題――研討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實施――評價和反思――發現新問題――制定新計劃……”這個互助合作的過程。解決教學中的疑難、熱點問題,讓教師在這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成長。可以分學科和年級組每月搜集匯總、研究一次。某些共性問題可作為課題研究,而這種課題更切合教師實際。
3.在互看、互評中互相合作。
教師之間互相看課、評課是最常見、最簡單的一種教研形式,它有利于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成長。但只規定每周看課的節數,不帶著“收獲和批判”的心情看課,是沒有實效的。為此,學校不僅要規定教師、領導每周看隨堂課的節數,而且要要求老師帶著“收獲和批判”的心情去看課,從制度上提出要求。如:有一個學校制定看課評課的“三個原則”和“一個假設”的要求就很好。三個原則是:肯定一條最值得借鑒的優點,找出兩條突出性的問題,提出三條操作性的建議。一個假設是:假設自己上這堂課,該怎樣才能體現出探究性、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以及三維目標的整合等課程理念。
(三)“名師導教”,專業引領。
專業引領是指專業研究人員參與學校的教學研究活動。其目的是加強教育理論對教育教學實踐的指導。如果離開了專業引領,校本教研往往只能是一種低水平的重復動作,研究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因為教師很難把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課堂上,在理論和實踐的轉換上,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老師們希望能有一種理論和實踐同時穿插的有效引領。為此,學校不僅要設法引領教師“學什么,研究什么,實踐什么,反思什么”和“怎么學習,怎么研究,怎么實踐,怎么反思”,即“做什么”和“怎么做”,從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進行引領;而且要設法讓教師們目睹名師風采,親耳聆聽名師專家的專業引領,反思其多年來,實踐中的經驗和失誤,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確保他們常教常新,緊跟上課改發展的步伐。而著名的教育專家、名師不可能請得來,即使請得來,也未必能常來。那么名師、專家從何而來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
1.外聘專家、名師進行“名師導教”:一是聘請區(市、縣)教科所的領導、教研員。二是聘請區(市、縣)重點中小學的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和教研員。最好是建立對子學校,老師之間結成“師徒”關系,并定期開展活動,以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師徒”之間每期可集中切磋一個星期,讓教師經歷“共同備課----‘師傅’示范、‘徒弟’觀摩----反思修改----‘徒弟’試教、‘師傅’觀看----再思、再議----‘徒弟’再教----反思提高”這個共探、共研過程。這種方式可以說是最有效的引領方式,特別是鄉鎮初中。三是聘請兄弟學校的學科骨干教師。可由片區聯教組承頭,選拔各校的學科骨干教師。然后根據需要選好每個學科最優秀的骨干教師。各校根據其學校的具體情況選擇聘任所缺的骨干教師。形成資源互補,資源共享。四是“課堂實錄”中的名師,各校(特別是村校)要建立光盤播放室和校本教研非書資料庫。時時收看遠程教育網上的優質課;定期組織觀看國家、省等大型研究活動的實況錄相(課堂實錄與專家點評和學術報告等)。通過看優質課,聽專家點評,聽學術報告達到專業引領的目的。
2.內挖骨干進行“名師導教”。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本校教師。所以,我們在外聘專家、名師、領導來校講學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本校教學骨干、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學校要采取措施,公開選拔本校的學科骨干、優秀教師,即“土專家、土名師”。一是讓他們上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作科研講座等。二是讓他們與新教師或村校教師結對子,建立“師徒”關系,進行重點指導。一方面為教師提供示范、解剖案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對骨干教師、研究型教師的培養力度。促進校級骨干教師向縣、省級骨干教師發展。
三、搭臺子、選尖子、拓路子。
搭臺子,就是學校要跟教師搭建展示平臺,讓教師獲取成功的體驗,得到真正的、內在的、高層次的愉快,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更大的成功,促進教師進一步成為學習者、研究者,促進校本教研可持續發展。一是每期組織開展說課、評課、教案設計、課堂展示、案例分析、試卷設計、課件制作等方面的競賽活動。二是組辦校刊,重點刊登教師的經驗點滴、優秀案例和教學反思或論文。三是建立健全學科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土名師”、“土專家”)的選拔聘任制度。最好是期期選,期期聘,讓真正有實力的教師上,建立能上能下制度,形成競爭氛圍。通過搭建展示平臺,開展選拔競賽活動。不僅能讓教師在參與中鍛煉他們在“說、講、評、思、撰”等方面的能力,促進教師愛學習、愛研究、愛實踐、愛反思和愛撰寫等習慣的養成,養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職業生活習慣;而且能檢驗教師的實際水平,選拔學科骨干(尖子),為擬定可持續發展的校本教研計劃提供重要的現實依據。有利于校本教研新點子的產生,拓寬校本教研的路子。讓校本教研真正實現培養專業化教師,促進學校發展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