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
【辨證】心脾積熱。
【治法】泄火解毒。
【方名】南黃散。
【組成】黃連(黃連葉可代)20克,大黃40克,南星30克,吳萸20克。
【用法】將四藥曬干研細末,用醋調,敷涌泉穴,用布包好,1日1換,一般2次即可。
【出處】《四川中醫》。
潰瘍性結腸炎
【辨證】熱毒挾濕。
【治法】解毒,清熱、祛濕。
【方名】解毒清熱湯。
【組成】金錢草30克,柴胡10克,黃芩15克,葛根15克,白頭翁20克,金銀花25克,秦皮10克,黃柏15克,黃連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或頻服(或飯后半小時服)。可用30-50毫升保留灌腸。
【出處】王旭方。
潰瘍性咽峽炎
【辨證】肺胃素熱,上沖咽喉,經脈阻遏,氣血凝結,熱邪壅聚,熱盛蘊蒸而肉腐。
【治法】清熱解毒。
【方名】解毒湯。
【組成】升麻9克,生石膏15克,黃連9克,當歸12克,生地4克,丹皮9克,焦梔9克,蘆根9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山豆根15克,連翹15克,大黃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齊強方。
老年結腸功能紊亂
【辨證】脾土虛寒,肝氣郁滯。
【治法】疏肝暖土,順氣解郁。
【方名】疏肝暖土湯。
【組成】白術10克,蒼術10克,炮姜10克,吳萸6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防風15克,羌活10克,藁本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陳喬林方。
老年性白內障
(一)
【辨證】肝郁,腎虛。
【治法】疏肝理脾,清心益腎。
【方名】消障湯。
【組成】土白術10克,杭白芍15克,當歸10克,柴胡6克,青葙子12克,茺蔚子10克,枸杞子10克,車前子10克,石決明15克,決明子15克,香附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二)
【辨證】肝腎有虛,氣郁化火。
【治法】補益肝腎,解郁涼血。
【方名】涼血養肝片。
【組成】龍膽草4000克,茺蔚子4000克,白芍4000克,旱蓮草5000克,丹參4000克,丹皮4000克,刺蒺藜4000克。
【用法】共研末制成片劑,每片含生藥0.6克。日服3次,每次6片,溫開水送服。連續服藥,視力恢復至1.0以上者停服。
【出處】《成都中醫學院學報》。
(三)
【辨證】腎精虧損。
【治法】平補肝腎,益精明目。
【方名】明目治障湯。
【組成】枸杞子10克,菟絲子15克,五味子8克,谷精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北京中醫學院學報》。
淚囊炎
(一)
【辨證】風熱停留。
【治法】疏風清熱。
【方名】白薇丸加味。
【組成】防風10克,羌活10克,白薇10克,白蒺藜10克,石榴皮10克,蒲公英12克,銀花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審視瑤函》。
(二)
【辨證】風熱上攻。
【治法】祛風清熱,消腫散結。
【方名】驅風散熱飲子加減。
【組成】羌活8克,薄荷6克,防風8克,牛蒡子10克,銀花12克,連翹12克,山梔10克,蓮子芯8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
【辨證】風寒濕邪,瘀滯經絡。
【治法】活絡止痛。
【方名】宣絡通痹湯。
【組成】當歸15克,熟地15克,蒼耳子10克,蜂房10克,烏蛇20克,土鱉蟲10克,全蝎3克,蜈蚣2條,山甲珠10克,山龍30克,淫羊藿20克,雞血藤25克,蜣螂5個,海桐皮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范國
方。
(二)
【辨證】風濕瘀滯經絡。
【治法】驅風勝濕,祛瘀通絡。
【方名】龍蛇散。
【組成】地龍250克,蜂房60克,全蟲20克,白花蛇4-6條,烏梢蛇60克。
【用法】將上藥烘干,共研細末,過篩后裝入膠囊,每次服4-6粒,日服3次。
【出處】李志銘方。
(三)
【辨證】腎精不充,風挾痰濕成痹。
【治法】填精養液,化濕通絡,搜風定痛。
【方名】地黃合劑。
【組成】生地60克,熟地60克,炒白術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烏6克,細辛4.5克,蜈蚣3條,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嵇書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