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惜珍
摘自:上海的馬路
福州路東起外灘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人民廣場,是上海開埠后,繼纖道路(后稱二馬路,今九江路)之后,與英大馬路(南京東路)同時辟筑而成的早期馬路。早在上海開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條通往外灘的土路之一,俗稱四馬路。19世紀50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國倫敦布道會傳教士麥杜斯在附近傳教,福州路最早被叫做“布道路”,又稱“布道街”。福州路真正長成現在這個樣子,還是依了第二跑馬廳的興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擴展到了西藏中路。第二跑馬廳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據說,這條路的命名源于一樁風流韻事。當時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個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當初乘船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碼頭邂逅一位風情萬種的中國女子,便因此而日夜神魂顛倒,想法設法終于抱得美人歸,納作偏房,把遠在英倫三島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凈。到上海后,工部局討論路名,他便提議把福州作為路名,那幫英國殖民者在探得了馬太提這段風流韻事后,在一片艷羨聲中居然全票通過了他的提議。
從1901年,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鴻章在福州路中山東一路建造了上海有史以來的第二幢西式建筑樓房大利大樓,即輪船招商總局起,至福州路西藏中路口的會樂里至,福州路總共綿延將近1.5公里的長度。
福州路曾是上海近代文化出版業的陣地,擁有書肆300余家。如福州路254號內的北新書局、黎明書局、271號的作者書社、279號的文化書店、291號的文恬書局、294號的文江圖書文具公司、296號的光明書局、300號的上海書店、324號的時代書局、326號的大眾書局、328號的啟明書局、331號的獨立出版社、375號的求益出版社、379弄12號的上海書報雜志社、380號的中國圖書雜志公司、384號的言行社、400號的群益書社、679號的中國文化服務社以及中央書店等,可見四馬路的文化出版業之發達。
如今從河南中路往西藏中路一路走去,窄窄的街道兩旁依舊是大小書店林立,連空氣中有彌漫著書的香氣。街道兩邊有著許多文化用品商店,從文房四寶到電子用品,應有盡有。于是,這條鬧市中的街便成了都市讀書人最愛的去處,并被譽為上海的一條文化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