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淺談中西宗教的異同 .

淺談中西宗教的異同  

2008-09-25 12:49:16

 關于中國人有無宗教信仰、宗教意識是否淡薄的討論,一直是學術界比較關注的問題。現在中國人宗教意識淡薄幾乎已經成為定論,也很少有人懷疑這個說法。這里我們不是想為這個問題翻案,更不是想提出什么更新穎的觀點,只是就自己的一點理解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人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其實都自覺不自覺的接受了一個假定的事實,或者說預先假設了一個特定的前提或標準。這就是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意識相對濃厚。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中國的情況,就得出了上面的結論。可以說這個結論的得出是在中西宗教文化比較的基礎上得出來的。自從西學東漸以來,在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說西方文化滲透并影響了中國的方方面面。雖然在對代西方文化的態度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西方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高度發展的科技面前,對于多數中國人來說,不免會有一種自卑感。這種心態也是很正常的。在西學的影響下,很對人在衡量問題的時候,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把西方作為衡量的標準,以此來評判中國文化的優劣。直到現在這種狀況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變。

對于宗教問題的認識,也不例外。很多人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總是以中國沒有產生像西方基督教那樣的宗教為理由,就認為中國不存在真正的宗教;又認為中國人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宗教意識那么強烈,從而得出中國人宗教意識淡薄的結論。再進一步,又得出中國人缺乏宗教感情,并把此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缺陷。但是,這些歸根結底都是以西方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作為衡量的標準。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去比較的話,也許就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就是比較史學所產生的自然結果。

比較的方法可能是在學術研究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多數搞學術研究的人都會有意無意的運用這種方法。但是,人們盡管在用這種方法,卻很少有人對這種方法本身作過深入的思考。比較的方法存在者一個弊端,就是多數人在運用比較方法的時候,總會預先設定一個衡量的標準,以此標準作為基點進行比較。而標準的選擇,大都是根據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觀性。這樣得出的結果就不免有欠失公正之嫌,雖然有時候得出的結論可能會被很多人接受。我們經常忽視的一個事實就是,一般最容易為人接受的事物,可能也是存在問題最大的。這正是因為我們接受了它,對它產生了信念,所以就很少有人再去懷疑它。但是,當我們真的注意到了,問題也就產生了。歷史上很多的發明發現,不管是科學方面還是社會哲學方面的,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這里我也想談一談我個人對于中西方宗教的理解。首先聲明,我這里可能也會借用比較的方法,但是我只是想把中西宗教各自的特點揭示出來,并不想通過比較得出什么結論,也不想比較二者孰優孰劣。

就中國而言,中國古代有儒釋道三教之說。盡管近現代以來,有很多人不承認儒教為宗教,但是“三教”的觀念在古代是深入人心的,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儒教同佛道二教比較起來,神秘的意味比較淡一些,實用性比較強一些,從這個角度講,儒家確實宗教意味比較淡。但是儒教有一套類似于宗教的嚴密組織體系,同時擁有一大批信徒,從這個角度講,它確實又有宗教的特征。這里我們也按照傳統觀念的理解,把儒教看作一種宗教。

中國宗教從產生之初,也曾出現過類似于西方宗教中“上帝”那樣的概念,也曾出現過上帝崇拜的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可追述到殷商時代。那時上帝崇拜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很神圣的。雖然如此,那時中國的上帝崇拜與西方還并不完全相同。

以基督教為代表的西方宗教從其發端時起,就存在著兩個極端化的傾向,這可以從柏拉圖的“理念說”的產生中看出端倪。后來出現了“上帝”的概念,隨之出現了上帝崇拜。而在這一過程中,其信仰就把“神”和“人”分成兩個極端,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這也就是上面所謂的“極端化傾向”。人不能成為神,神也不是由人而成的,而人是有神創造出來的。從這個角度講,西方的宗教可以稱為“神性化”的宗教。“神”與“人”之間不能進行直接的對話,其溝通總是通過一定的媒介來進行的。在基督教而言,耶穌其實就是充當了這種功能。基督教中關于“三位一體”的觀念,認為圣父(上帝)、圣子(耶穌)、圣靈,上帝的靈降到耶穌身上,使耶穌代表上帝來拯救這個世界,耶穌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表。這樣就很好的把“上帝”和“人”溝通起來了。這種“神性化”的宗教信仰,一直是西方宗教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并且,進一步講,也正是因為“神”和“人”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在西方歷史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宗教,具體地說是教會,成為實際的掌權階層,甚至連世俗的王國都要聽命于教會,這就是所謂的“教權”大于“王權”。這正是因為教會承擔著溝通“神”和“人”之間的任務,而自命為代表“神”的意旨。西方整個中世紀可以說大都是處于這種情況之中。后來雖然進行了宗教改革,可是宗教改革所革的只不過是基督教會的權利,而在宗教信仰上并沒有大的變動。其口號是“信仰耶穌即可得救”,只不過是否定了教會的作用,“神”和“人”之間不需通過教會,可以通過信仰耶穌直接得救。教會的權利是被否定了,可是“神”與“人”之間的絕對的不可逾越性并沒有改變。

中國則不同了。在中國古代雖然也有女媧造人等傳說,但這些觀念并不能算是一種宗教性的觀念,以其并不深入人心,也沒有形成一種系統的宗教理論,只是一種傳說而已。中國的宗教信仰,開始時雖然也出現過類似于西方的上帝崇拜,但是從一開始,中國人就把祖先祭祀和上帝崇拜聯系在一起,認為自己的祖先死后可以成為神。在殷商時代,上帝崇拜與祖先神的崇拜是統一的。這就從潛意識中打破了“神”和“人”之間的界限。這種觀念到了周代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直接將祖先祭祀與上帝崇拜聯系起來,而更突出的則是祖先的祭祀。周人在祭天的時候,以其始祖后稷配祭;在明堂聚宗族祭祀上帝的時候,以文王配享。這也就是《孝經》上所說的“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到了周代雖然也在存在“上帝”或“天帝”的崇拜,但更將其進一步的“人性化”。“上帝”或“天帝”崇拜已不是人們進行祭祀的主要目的,而其主要目的在于祖先神的祭祀。由“嚴父配天”所引申出來的是一套忠孝觀念,而上帝崇拜則流為一種形式。并且,從西周開始,愈往后,“上帝”或“天帝”的概念愈模糊,或說愈抽象。到了春秋戰國的時候,“帝”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剩下的只是“天”的觀念。“天”是無聲無臭無形的,這就容易給人們留下想象的余地。所以,“帝”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淡化之后,人們就開始從抽象的“天”的角度出發,把“天”的一些特征抽象出來,并配以人事,而其側重點也在于人事上。因為抽象出來的“天”的特征也都是圍繞著“人”展開的。從而使得中國的宗教更具“人性化”的特征。這種演變在《周易》中已有體現。《周易》很少言“帝”,大都是在言“天”,像《乾卦》的“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明顯的是將天的特征和人聯系在一起,而其主要目的也在強調“人事”上。再到后來,“天”的觀念獨盛,而“帝”的觀念則消沉,并且“圣人”配天的觀念逐漸的流行。而一開始“上帝崇拜”與“祖先神祭祀”統一的情況,在周的時候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到春秋戰國時期,“祖先祭祀”從“上帝崇拜”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專門的禮儀。

總上所言,一開始時的上帝崇拜與祖先神祭祀統一的情況,逐漸演變分化為兩種情況:作為具有神格意義的“上帝”(具體神的形式)演變為具有神格意義的 “天”(抽象的形式)的形式,并以此與人事相聯系,這就減少了“具體神”的崇拜而將其拉到人事上來為人服務了;再者,祖先配天的祭祀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祖先祭祀獨立成為一種具有宗教性質的專門的禮儀,而后來發展出的“嚴父配天”的觀念中的“天”,也不再是“具體神”性質的“上帝”或“天地”,而是被抽象后的“天”,并且在此之后“圣人配天”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大都把自己所推崇的“圣人”看作是能“替天行道”的人,并且是 “與天地合德”的人。而這也為中國宗教中“眾生平等”的觀念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不管是孔子開創的儒教,還是在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基礎上后來形成的道教,抑或是從印度傳入的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始終貫穿于三教之中,也是中國宗教異于西方的一個很顯著的特征。“眾生平等”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一種含義就是說人人都具有“佛性”,即成佛的基礎,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都有成佛的可能。其中所隱含的意思就是佛是由人修煉成的。這與儒教當中“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念是相通的。雖然道教中沒有明確提出類似的思想,但是道教中的神圣也是由人修煉成的,長生不老、羽化登仙對于每個人來說也是平等的。所以,并不管是儒教的圣人、道教的仙人,還是佛教的菩薩、佛等,與西方的“上帝”不同,他們對于眾生而言是平等,眾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成圣、成仙、成佛,而圣、仙、佛也都是由人中的佼佼者修煉成的,圣、仙、佛與人之間不存在絕對的不可逾越的鴻溝。并且在中國歷史上,不論宗教的勢力有多大,從來沒出現過“教權”大于“王權”的情況。因為中國的宗教根本沒有在神圣和人之間設障,可以直接溝通,不需要什么中介,這也就使得宗教喪失了統治世俗世界的權利。而西方的“上帝”是唯一的,人不論怎樣努力,絕對不會成為第二個“上帝”,人可以接受上帝的賞罰,但絕對不會享受與上帝平等的地位。

我們不妨用下面的兩句話來概括中西宗教的不同:在中國,是寓宗教于世俗之中;而在西方,是寓世俗于宗教之中。換句話說,中國的宗教是在人們的日常世俗生活中進行的,而西方人們的日常世俗生活是在宗教中進行的。這是中西宗教的顯著差異。所以,如果我們拿西方的宗教做標準的話,中國的宗教特征體現并不是很明顯,從而得出的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并不濃厚的結論也是很正常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宗教各有各的特征及優缺點,我們要是硬拿其中的一種作為標準去衡量另一種,這其實是很沒有必要的,因為兩者所基于的文化因素和所產生的背景并不相同,從而導致兩者之間的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兩者之間也不存在什么可比性,也不存在誰比誰優越的問題。直到今天,這種差異仍然存在,這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造成的,很難改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教 VS 儒教
為什么在中國的歷史上,佛教可以傳教,基督教卻被禁了數百年?
儒教真不是宗教嗎?
極簡史:中國儒教的來龍去脈
學者:儒教是否是宗教?理解儒家信仰需把握這四點
儒家文明與基督文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临海市| 育儿| 莱阳市| 砀山县| 潜山县| 曲沃县| 吐鲁番市| 五台县| 车险| 平利县| 云浮市| 牙克石市| 土默特右旗| 维西| 铜山县| 积石山| 弥勒县| 象山县| 石屏县| 望都县| 邛崃市| 涿州市| 大邑县| 余庆县| 上林县| 丘北县| 泌阳县| 博乐市| 富平县| 海林市| 昌邑市| 郴州市| 措美县| 岢岚县| 额济纳旗| 海林市| 西青区| 淮南市| 双峰县|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