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說吳文化之二十(太湖三白)
渺茫的太湖八百里,是蘇州文化的載體,也是吳文化的源頭。我們的吳地先祖就靠太湖之水養育,先吳的一切文化都是在太湖水的滋潤下成長、培育、傳承。那么太湖中有些什么寶貝呢?最為蘇州人所稱道的是太湖三白。也就是太湖銀魚、太湖白魚、太湖白蝦。
凡到過蘇州,吃過蘇州太湖邊的農家菜的都知道這三白。但今不如昔,三白在逐漸衰退,個子在變小,數量在下降,純白色在變異。太湖三白在古代有很多傳說故事。譬如銀魚據傳說,在秦始皇暴政年間,蘇州(那時叫會稽郡)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范喜良被抓到北面去修長城,死在那里。妻子孟姜女送寒衣不遠萬里,但得到的是丈夫的死訊,為此孟姜女哭倒了長城。接下來的故事就與一般書上的大不相同,說是秦始皇把孟姜女抓到蘇州,準備要上刑向蘇州百姓示威。而孟姜女不甘屈辱自投太湖。秦始皇惱羞成怒,讓士兵用鐵爪籬在湖中反復拉抓,把孟姜女身上的肉撕拉成一條條而后快。這樣孟姜女的肉最后變成了太湖里的銀魚。這個既美麗又心酸的故事流傳在蘇州百姓的心中,口口相傳至今。
銀魚個子小但潔白如銀,在蘇州百姓心目中是美的化身。蘇州人對銀魚是充滿了贊美之詞。蘇州人喜歡把銀魚炒雞蛋吃,鮮美可口,是一道著名的家常菜。白蝦也是如此,燒熟之后依然潔白無瑕,它不像其他各種蝦類會煮熟了之后變紅。白蝦不但純白而且殼薄,腌制曬干之后味道特別鮮美。但我們現在去市場買,往往見到的是混有其他類的蝦,很難辨別。特別是買曬干的白蝦干,魚目混珠,夾雜著大量的紅色的蝦類。白魚也是蘇州太湖的一寶,市場上大多是不很新鮮的。或許是已經死了的魚,大多數人買白魚也就是看白魚的魚鰓,確定新鮮的程度。白魚的特點是那張嘴是歪長的,不與其他魚相混淆,很容易辨別,俗稱歪嘴白魚。白魚重量最好在一斤半左右,那是白魚長得最成熟的時期。渾身的鱗片泛銀白,魚身細長,肉質特別鮮美,可以與歷史上著名的松江鱸魚相媲美。白魚的燒煮,現代人不是太講究。蘇州人吃白魚最喜清蒸,放一點蔥姜,烹一點黃酒,稍許放一點鹽和糖,蒸了吃最好。姜要切成薄片,蔥要挽成結花,酒呢要放在最后。總之要讓白魚返樸歸真,保持原汁原味。反對以佐料味取代食物的原本鮮味,這就是蘇州家常菜烹飪的奧秘。
說過了太湖三白,順便要要說到太湖莼菜。太湖莼菜是太湖一寶夏令時間與舟山紫菜、銀魚一起可以煮成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莼菜的價格并不便宜。在外地你也想要再買莼菜吃,那就只能買那種瓶裝的,或許已經不是很新鮮的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