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朋友可以不去,但這游客慕名而來,可就無處喊冤了。后海那片本就被妖魔化了的繁華地區,地皮堪比金價,再趕上貪財之輩,那各個小店實際都是在為房東打工,辛苦一年,背個黑店的罵名也掙不到多少錢。九門的情況也可想而知了。
媒體上多多少少分析了些原因,總之,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九門小吃怕將是成為歷史了。當時入駐九門的傳統小吃有:小腸陳、褡褳火燒、爆肚馮、奶酪魏、茶湯李、月盛齋、餡餅周、德順齋、年糕錢、羊頭馬、豆腐腦白、恩元居,這老字號的吃食兒,早已不是人民生活的必須品,只能當做北京印記被懷成壓念、被游客追捧一下,想必他們也有各自的生存難處吧。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這些小吃做為文化和歷史的一部分保留下來并一直傳承下去,也當是北京飛速的日新月異中添一抹古老的色彩吧。
清光緒初年,奶酪魏創始人魏鴻臣從宮廷里的御廚中學到了這門手藝,后來贏得了顧客的一片贊譽,得美名奶酪魏。奶酪魏家的絕活就是制作合碗酪,做出來的奶酪把容器倒過來都不灑。原先只在前門大柵欄所有戲園子門口設攤賣奶酪,到了光緒十四年間(1888年)在大柵欄胡同路西租了一家門臉,字號叫“麟記酪鋪”。一年四季都有奶酪賣,奶酪魏擅長制作炒酪干、奶卷、傳統奶酪等。
單碗小腸鹵煮(鹵煮)
據老輩人講,乾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視南下,曾下榻于揚州安瀾官員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揣度皇帝的口味,為乾隆爺精心設計并燉制出一道葷菜,乾隆食用后大加贊賞。張東官也因此隨駕進京入了御膳房。這道新菜取名“蘇造肉”,意為蘇州大廚所制。此菜后來傳入民間,為適應平民百姓食用,后人嘗試著改用廉價的豬下水,特別是以豬腸為主要原料代替五花肉,其風味更加獨特,由此“蘇造肉”演變為“鹵煮小腸”。
褡褳火燒
1876年,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妻倆在東安市場內擺了一小食攤,首次供應。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原來它的制作與眾不同。褡褳火燒要將和好的面揪成粘劑搟平,裝進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和各種佐料加好湯拌制的餡兒,折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后,起鍋上桌,趁熱食用。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無窮。
爆肚馮
清朝末年,山東廚人馮天杰自臨清來京,即在東安門大街擺攤賣爆肚,因其做工精細,人送外號“爆肚馮”,后因整治市容,同其它業主一起遷移至金魚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場,即日后的東安市場,繼續經營。三十年代,馮天杰的次子馮金生十三歲隨父學徒,十六歲接替其父經營爆肚馮,數十寒暑,他潛心鉆研,終使馮家爆肚具有了明顯特色。
奶酪魏
清光緒初年,奶酪魏創始人魏鴻臣從宮廷里的御廚中學到了這門手藝,后來贏得了顧客的一片贊譽,得美名奶酪魏。奶酪魏家的絕活就是制作合碗酪,做出來的奶酪把容器倒過來都不灑。原先只在前門大柵欄所有戲園子門口設攤賣奶酪,到了光緒十四年間(1888年)在大柵欄胡同路西租了一家門臉,字號叫“麟記酪鋪”。一年四季都有奶酪賣,奶酪魏擅長制作炒酪干、奶卷、傳統奶酪等。
月盛齋
月盛齋(??? ???? ????)是一家專門經營清真醬牛羊肉的老字號,位于前門大街路西,也就是原前門五牌樓的邊上。月盛齋開業于清乾隆四十年,也就是1775年,到今天已經有220多年的的歷史。月盛齋,全名應該叫月盛齋馬家老鋪。
餡餅周
“餡餅周”,大號周曉亭,祖上是漢族,后來信奉了伊斯蘭教,祖孫三代將近100多年全指著餡餅為生。最開始的“餡餅周”只是一個小推車,賣餡餅,賣粥。后來在前門外的煤市街開了個叫同聚館的字號,開始正規的餡餅生意。《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贊說:“居住長安未足憂,平民食物盡堪求。至今媒市街前過,猶有當年餡餅周。”
德順齋的焦圈
早在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5)王家祖輩王國瑞,開始在菜市口一帶擺攤,維持生活。民國元年(1912年)時,在菜市口置辦了第一個鋪面房,起名德順齋。開始專門經營燒餅、焦圈,當時可以說無人不曉。由于王家祖輩人個個都長得臉面白凈,相貌端莊,身體修長,人們就在德順齋之外又加了“俊王”的雅號。
年糕錢
牛街流傳著一句諺語:“回回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買切糕”。可見,切糕在牛街的小吃中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年糕錢”祖居宣武區牛街三條,一直從事小吃餐飲業,因做年糕類而成名人稱“年糕錢”,父傳子授,至今已經四代了。現任第四代傳人錢德才。
羊頭馬
羊頭馬始于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到了第六代馬玉昆時,開始定點設攤兒,并在制作工藝和作料配制上逐步改進。白水羊頭在煮羊頭的過程中一點作料不能擱,純粹用清水,煮出來的羊頭只有羊肉的香氣,其他一點兒雜味沒有。然后趁熱把不要的部位剔除,等冷卻后切片,必須薄得透光才行,撒上精心配制的香鹽就可以吃了。“羊頭馬”的椒鹽很有講究,把大鹽和丁香、花椒等作料炒黃后,碾得精細,裝入一個牛角里,牛角里放東西不易受潮跑味。
豆腐腦白
“豆腐腦白”的創始人祖居山東臨清,清朝同治年間進北京,并從事售賣豆腐腦的生意。很快買賣便紅火了起來,為此特意于清朝光緒三年(即公元1877年)將夫人和兒子白玉山、侄子白成山從山東老家接到北京共同料理生意。當時經常擺攤的地方有牛街土地廟、廣和戲樓門口、菜市口廣安菜市場、天橋市場、廠甸等處。
恩元居
《恩元居》創始人馬東峰1904年生于河北省河間縣城關鎮紅廟前街,1922年把家里的二畝地變賣當成盤纏徒步從河間一路來到北京,經人介紹到西城西絨線胡同學徒,滿徒后用自己攢的錢在前門外開了一個小糧店維持生計,出售一些五谷雜糧,后來在《廣福館》學習炒疙瘩(用黃醬炒),由于廣福館穆家無人繼業,1929年在馬東峰在糧店原址開了飯館,就是現在的“恩元居”。
文中圖片及各大小吃介紹來自網絡,感謝大家的無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