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稱“玩”為“白相”。自它問世到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白相“大世界”是上海游和上海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是上海一個名氣響當當的游玩的地方。甚至還有過這樣的說法,“不到大世界,等于沒到大上海。”雖這句式套頭不怎么新鮮,但大世界無論對上海人還是外省人,還是極具吸引力的。
兒時去大世界,進去就是一天,反正里面有吃有喝。我的一顆乳牙,也是在大世界吃面時掉的。記得在那看過的戲有豫劇《朝陽溝》,越劇《戰斗的青春》,還有雜技。看雜技的感覺最好,可以在走廊在天橋俯瞰耶,而不需正兒八經在場內的位置排排坐,這小反傳統和常規對一個孩子是有吸引力的。
大世界“文革”停業,1974年改名“上海市青年宮”。1987年再改為原名,這名字改來換去,也從一個側面折射了社會和歷史的變化。“文革”后去,玩那會時興的碰碰車。因為在電視臺做青年節目,跑的是團市委,到大世界也多與團有關:到扎在這里的《青年社交》雜志開會,買圖書館舊書;出席電影《無情的情人》活動,見到真人劉曉慶。
這個娛樂大天地位于西藏南路1號。占地和建筑面積均達1萬多平方米的大世界,佇立在西藏南路(敏體尼蔭路)和延安東路(愛多亞路)拐角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55.3米高的七層塔和古羅馬鐘樓頂。在較長的一個時期里,它是作為上海的一個地標的,尤其是在反映上海十里洋場紙醉金迷時。
我們進大世界,正門在西藏南路與延安東路轉角上。可它當年開張時,正門卻是開在它東北角的延安東路同云南南路的拐角上。直到在十二年后的1929年重新翻建時,大門才改在今天這個位置。從原來大世界的西北角搬到了西南角。
身在鉆石地段,就有與此相當的身價。當年,大世界的門票是小洋貳角。在那時,小洋貳角的概念就吃來說,在一般的西餐館可吃一客炸豬排(含牛油面包),而牛油和面包是不要錢的。如換中式,可享受一頓豐富的午餐。若買最高級的熟菜,可買老大房熏魚六七塊或邵萬生熟火腿一包。如買香煙,可買較高檔的小白錫包香煙一包,“白錫包”就是絞盤牌。說“綠錫包”,可能知道的就多了,那就是小有名氣的三炮臺。
由此來看,大世界門票不菲。可是,直到抗日戰爭時,門票依然是開張時的原價,小洋貳角;堅持二十多年不動搖。
也有無須買門票就可進入大世界的,他們就是執有長券者。有長券的,當然是方方面面的關系戶。長券猶如月票,可出入多次。雖說是一券一人,有時也能“搗糨糊”,憑一張券,進了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