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歷史的人知道在清朝有一個官銜叫“兩江總督”,清朝很多名臣都做過這個職位例如:于成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端方、張勛等。這個名稱的來歷是什么?兩江指的是哪兩江?跟現(xiàn)在的江蘇省和安徽省有什么關系?總督和巡撫誰的權(quán)利更大?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把南京及周邊的府、州直轄于中央,這些地區(qū)統(tǒng)稱為直隸。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行兩京制。為了區(qū)別,稱留都南京周邊直隸于中央六部的府、州為南直隸。清軍入關后定都北京,廢除了南京的留都地位,于是改稱南直隸為江南省,江南省包括現(xiàn)在的江蘇、安徽兩省。康熙年間正式將管轄江南省和江西省的官員正式定名為兩江總督,兩江之稱由此而來。
江南富庶之地,賦稅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地位太重了,故在順治十八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左和江南右。康熙六年,江南右取境內(nèi)最大的兩府:江寧府和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稱為安徽省。安徽、江蘇二省之名由此而來,沿用至今。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施行的是督撫制。在全國設八大總督,劃分23個省。每個省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管理省轄區(qū)內(nèi)的行政事務。總督管轄兩個或者三個省,負責行政和軍事,但傾向于軍事。巡撫為正二品,總督則為一品或二品,兩者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都是直接對皇上負責,但是實際上的總督權(quán)利比巡撫要大的多。